机场气象情报交换方式研究

  • 来源:科技研究
  • 关键字:机场气象,情报交换,交换质量
  • 发布时间:2021-05-30 16:45

  摘要:本文在梳理现有机场气象情报交换方式和内容基础上,综合探讨气象情报交换业务的管理体系,提出增加交换报文和气象信息服务准确度的措施,避免查询重复和漏报,提升机场气象情报交换的效率。

  引言

  航空固定电信网(AFTN)同全球气象电信系统(GTS)是全球民航基本业务系统之一,它们能在世界范围内高效收集、交换、发布来自世界各地的航空气象报文。报文内容主要是飞行气象信息,用以满足各国航空飞行、航空管制、气象服务的需求。如今各国都致力于使自己的航空气象信息情报传输工作模式向更具现代化特点转变,侧重于发展气象情报处理以大容量、高速运行的电子计算机为核心,收集、处理、分发、交换都建立在自动程序化基础上,减少人为失误。相关高质量数据库、传输线路建设和完善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1.区域机场气象报文交换

  1.1 区域机场气象报文交换模式

  为保障机场气象报文在全世界各区域之间无缝交换,区域机场气象报文交换方案要保持和国际民航组织区域总体框架结构设计一致。设置区域机场气象信息处理交换中心、国家公报编集中心、区域飞行气象信息情报数据库(RODB)和跨区域网络关口(IROG)来服务于上述保持一致的目的。这是区域机场信息报文交换的整体架构。区域机场气象信息交换时要遵照既定的形式向需要服务的航空客户提供情报。该形式能用字母和数字组合模式表明所有类型的飞行气象公报(OPMET),并可不受时空限制提供相应服务。

  地区间的机场气象公报交换,由互相衔接的航空气象情报转发站点、航空通信站点、机场气象部门和其他参与交换部门单位通力合作完成。区域气象情报处理交换中心负责汇集整理,核验来自其所属各区气象情报资料,如火山灰、热带气旋咨询中心,机场气象台专业资料,根据既定格式在固定时间内予以编辑转发。机场气象公报交换还包括卫星广播发布和网络传输两种方式,主要借助空中航行航空信息卫星分发系统(SADIS)和全球区域预报系统(WAFS)两种手段完成。这些设备广域覆盖性确保了气象信息全球使用可能性。

  1.2 机场气象公报资料

  航空气象报文分为例行交换的机场天气报告(METAR)和机场天气预报(TAF);非例行的特殊天气报告(SPECI)和机场天气预报(TAF)修订报、重要气象情报(SIGMET)、热带气旋咨询(TCA)、火山灰咨询报(VAA)和管理信息(ADMIN)。例行天气报告是按固定时间间隔在指定地点观测到的气象情况报告;特殊天气报告是指在两次例行天气报告之间,当一种或多种气象要素达到规定标准时发布的报告。例行观测的整点观测应开始于50 分,00 分采集数据,03 分前发出报文;半点观测自20 分始,30 分收集气象数据,33 分前发出报文。而特殊观测应当在观测完毕后立即发布特殊报告,最迟发布时间自特殊观测开始后的第5 分钟。报告内容包括:飞行气象情报种类、区域、地名代码、观测时间、主导能见度、报告种类、当前天气,云层状况、气温和露点温度、地面风速风向、补充情报、修正海平面气压。

  飞行气象报文的格式内容应该严格遵循相关国际公约的规定,包括以下三个国际公约:一是国际民航组织附件10 航空固定电信网的规定格式。二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电信系统》公报的标题格式。三是《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AP-117-TM-02-R1)。四是《民用航空气象第6 部分电码》(MH 4016.6-2007)。

  1.3 机场气象交换系统现状

  计算机信息处理与现代通信技术在民航气象系统得到普遍应用,从气象情报通讯交换、气象探测资料自动填图、卫星云图接收和雷达回波数字化处理,到综合气象信息集成的网络自动化服务,民航气象部门实现了信息处理与服务自动化、计算机化。北京与广州的对空气象广播系统,可使机组在几千公里外就能得到降落机场气象情报。民航气象自动转报系统与国际主要航空气象数据库相联,使国内外航空气象情报交换与服务时效变得更快捷,如北京、广州、上海建设了航空气象卫星传真接收系统,直接接收伦敦与华盛顿两大气象预报中心制作的航空气象服务资料和数值预报结果。民航建成全国性航空气象数据库系统和卫星气象广播通信系统,数据库系统以北京为主中心,与广州、上海、沈阳、西安、成都、乌鲁木齐6 个气象中心用卫星通讯线路相联的分布式航空情报数据库,民航北京气象中心将汇集国内外航空气象情报与飞行气象服务资料,通过民航卫星气象广播通讯系统,广播发送到全国民航机场气象台,实现统一规范的全国高空飞行气象服务和提高航空气象情报服务能力,减少重复性劳动,提高全系统航空气象服务水平,整体改进民航系统气象服务工作,推动航空气象预报服务信息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发展。

  2.机场气象情报交换管理体系

  2.1 机场气象报文交换变更

  区域间飞行活动频率增加以及通信科技发展,信息交换频率和种类及信息详细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机场气象信息处理交换中心应严密关注其所编辑发布或转发的气象公报的严谨度及相关区域气象变化信息,跟进交换进程。确保能及时应对情报处理交换系统的更新换代工作,满足业务发展需求。气象信息交换中心推出更改计划,以恰当手段如电子邮件或传真的方式传递给对应部门,内容具体详细可操作性强,时间明确。欧洲的变更程序比较特殊,其管理信息(METNO)是通过航空固定电信网以电报形式予以公布,其通告一般在业务实施日期前两周发布。

  2.2 机场气象报文交换质量管理

  区域机场气象情报处理交换中心与气象情报数据库会对报文格式和编码进行核验,确保正确无误,时空性一致,并且尽可能实时跟进情报质量控制。气象情报始发站传递出的信息可使用质量控制软件检测格式错误或与实际不一致的地方。通信传输过程中或接收系统转录中出现的错误,情报中心就要启用控制程序对气象资料进行处理后再辑录发出。使用自动化的信息处理程序辅助设施能够提高检测正确率,也有能力处理庞大的数据集合。

  3.总结和建议

  机场气象信息交换是航空气象业务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关乎航空安全。其发展由人工为主发展到自动化为主,由端对端传输发展到覆盖整个全球航空气象网络。我国的机场气象情报交换体系已初步建成,运行平稳。为满足国内航空界对机场气象交换信息多元化、准确化的需要,应建立高质量,实时化强的气象数据传输系统。一是成立机场气象情报工作组,根据飞行业务需要,统筹管理报文收发。建立可操作性强一套应急方案,以便应对信息交换中出现紧急情况;二是完善已有气象信息交换管理系统,我国监控质量和手段还有很高技术提升空间,善用区域内联合收集的机场气象信息情报,向全球空中交通管理统合性方向靠近;三是标准化处理机场气象信息资料,标准数据形式的气象信息产品是未来航空气象服务的基石和中心,有效利用国家和区域航空气象资料数据库,利用天气交换模型(WXXM),使目前通用的数字和字母、图形为主的格式,过渡到可互用的数据模式。

  参考文献:

  [1]欧阳雪梅.民航气象情报交换管理辅助工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5(19).

  [2]王春玲,王立倩.民航气象情报交换系统运行监控与量化分析平台的研究与设计[C].中国气象学会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学术研讨年会. 2012.

  第一作者:张帆(1987-),女,山东日照人,研究生,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设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