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浮标的“精度”更准确

  • 来源:垂钓
  • 关键字:价格,浮标,精度
  • 发布时间:2021-06-01 19:23

  现在市面上的浮标5块钱到100块钱的都有,它们价格相差虽大,但标型都没问题,都有各种不同的作用,可以突出不同的动作,设计得很用心很到位。不像30年前,下狠心花5块钱买了一支浮标,到水库一用,头重脚轻,无论怎样加减铅皮,浮标都载歪在水面。现在的浮标重心配置得很合理,也不存在标尾浮力忽大忽小的问题,都很均匀精确。可以说,名牌浮标和杂牌浮标间的差别越来越小,也就是说,现在市面上很难买到质量叫人难以接受的浮标了。然而即便如此,一些人依然会苛刻地纠结于灵与不灵的关系。对于浮标本身的精度,我不想做评价,但是对于一些人认定某种浮标就是灵的观点,我却想说道说道。

  我们在使用浮标时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标尾的浮力越大,浮标的动作就越迟滞。这种现象在几十年前的老式浮标身上体现得很明显,现在的年轻钓友可能难以体会,因为现在的浮标标尾的浮力不会差那么多,但是这种现象在理论上依然还是存在的。这种差异是精度上的差异,不能成为判断某一款浮标是否灵敏的依据。同理,浮标本身也只有精度上的差异,不存在是否灵敏这一说。

  但是,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钓组相同、调钓相同,偏偏有的浮标动作多,中鱼数量也多,很多人由此认为这支浮标灵敏。其实不然,这种浮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标尾的浮力很小,即我刚刚说的精度高。使用这种浮标时,钓组的重量稍微有一点变化,在浮标上都能明显体现。鱼吃饵时,这种浮标产生的阻力同样也小,吃饵的鱼不会有明显的障碍感,于是整个吃饵动作就顺利完成了。相反地,标尾浮力较大的浮标,尽管调钓得很合理,但是出现动作的时候产生的阻力也大,会使鱼产生警觉而放弃进食,所以中鱼率低。使用小标小坠中鱼率高就是这个道理,这绝不是因为灵。

  浮标是否灵敏(是否出动作以及动作大小)取决于调钓和鱼的动作大小。假如我们用的是一支精度极高的浮标,一粒鱼饵能压下8目标尾,在空钩调0钓8的情况下,铅坠已经到底了,子线躺底,这时候有那么一条送标的鲫鱼轻轻叼起鱼饵,抬头5厘米,浮标有动作吗?肯定没有,因为这个5厘米的向上的位移不会带动铅坠。铅坠不动,浮标也不会动,能说是这支浮标不够灵吗?绝对不能。

  再说一种情况。还是这支浮标,带饵调1钓2,钓组的状态是下钩轻触底,下钩饵重量的四分之一作用在水底,其余四分之三重量作用在浮标上。同样还是那条送标鲫鱼叼起一粒鱼饵慢慢上升5厘米,浮标将出现什么样的动作?如果这支浮标的6目长度大于5厘米,则浮标上升5厘米;如果6目长度小于5厘米,则行程大于6目,高度还是5厘米。

  可见,调钓不同,浮标的动作幅度也不同。

  以上例子说明,一支浮标的好坏还取决于钓者怎么用,甚至要看鱼的吃饵动作。一些吃口极轻极弱的对象鱼则更考验钓者的经验,抓口也很重要,这个稍后再说。

  又假如说,一支标尾浮力很大的浮标,两粒鱼饵只能压下浮标的1目,空钩调2,挂饵钓1,这时长子线的钩饵重量还是完全作用在浮标上的,就算弄得很精确,最理想的状态也是下钩似触底没触底,上钩悬浮,两根子线都是垂直的。这时,一条送标的鲫鱼捡起任何一粒鱼饵,轻轻上行5厘米,浮标会有多大的动作?0.5目而已。但是,假如咬钩的是一条鲤鱼,叼住鱼饵转身同样游走5厘米,浮标是什么状态?大概应该黑标了。对于这种吃口,浮标又显得灵敏了。每支浮标在设计之时都有相应的设计初衷,这支浮标适合哪种鱼口,在哪方面表现得更出色,都有相应的设计思路。在使用上若违背这种思路,比如用钓鲤鱼的浮标,或者用眼神不济的老大爷用的粗大浮标去钓轻口的鲫鱼,肯定不合适。同样地,鲫鱼浮标精度更高,调钓合适的情况下信号表达得也更好,但是你能用10米的长竿子搭配鲫鱼浮标吗?显然不能。可见,选用浮标也要合理。

  上述几个例子举得比较夸张,目的仅仅是为了说明问题,大家不必对细节较真。

  再说抓口。在不同的季节,哪怕是同一种鱼,标相差异也很大,比如初春鲫鱼动作就会很小,如果还像夏天一样等待幅度较大的送标动作,估计除非鱼咬了死钩,要不然一天都不会有收获。初春时节,鲫鱼咬钩时浮标往往只是慢慢地升起来一点就不动了,提竿就会有鱼,抓的就是这个小口。当然,钓者别被我误导了,我只想说春天钓鱼标相不会像夏天那么好,只要有口或者有小的动作就要抓,因为初春的鱼活性不高,做不出大的动作(钓鲫鱼,也有可能出现缓慢下顿的标相)。总之,在调钓得很精确并且掌握一粒鱼饵的重量体现在浮标上是几目的情况下,浮标的任何动作、标尾长度的任何变化,都意味着有外力作用在了钓组上,这个外力很可能是鱼施加的。

  还有一些鱼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标相。去年秋天,我常钓的一个水库中的武昌鱼送标极好,但是大坝下面的鱼池里的武昌鱼动作就极小,像春天的鲫鱼那样轻轻地拱起1目就停了,迟迟没有后续动作,片刻之后浮标又缓慢地归位。那一刻,我恍然大悟,这个动作很可能是目标鱼造成的。错过了第一次,我就专门留意这个动作,第二次浮标又出现这个动作时,我果断提竿,嘿!1斤半的大武昌鱼。之后我发现了,所有的武昌鱼都是这种吃口,后续我钓了很多次,一直钓到了结冰时。其间我遇到很多钓友,他们都很少钓到武昌鱼,估计是在风浪中忽略了这个小动作,偶尔钓上一条鱼也是黑标的草鱼。这种现象说明,浮标的精度、调钓固然重要,但是判断同样重要。钓者在使用浮标时,不要过度依赖浮标的信号,人判断准确了才能更好地使用浮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