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策

  • 来源:教育与学习
  • 关键字:教学,初中,科学
  • 发布时间:2021-06-03 15:35

  1.前言

  探究既是一种获得未知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形式.在课堂中采用探究的形式展开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形成“热闹”“活跃”的教学氛围,而是为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和实效性,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关于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在日常教学中几乎是人人探究、科科探究、事事探究。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探究性教学应用的一些策略。

  2.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和要素

  探究式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更体现了教学活动的系统性。主体、客体和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更充分地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更符合学生智力发展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其基本程序和要素: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真实情景,以问题带动学生展开学习.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科学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从而提出探究问题.我们只有在发展和提出问题时才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努力寻求作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在学习“科学在我们身边”时,我总是尽可能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这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几幅图之后,非常活跃地提出问题:(1)含羞草为什么含羞?(2)雨后彩虹是怎样出现的?(3)火山为什么会喷火?(4)喷出来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发现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形成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课题的预设性策略

  首先教师要未雨绸缪,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节课大概要进行哪些课题研究,教师心中要有底,然后与学生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及早寻求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最后师生共同选择课题.如在初二第一学期开始阶段,可布置如下科学与人文知识结合的探究课题:(1)古诗中的科学知识知多少,你能解释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你了解睡眠与气候的关系吗?你知道鸟类的迁移吗?(2)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在西藏,沸水中捞钱不烫手的秘诀你知道吗?(3)压强与面积的关系:红军过泥泞草地时为什么要爬过去?(4)无线电波:太空中的宇航员能面对面地直接谈话吗?(5)气体与压强的关系:瓶“吞”鸡蛋的玄机在哪里?(6)光的反射与折射:海底捞月的“蠢事”你做过吗(小时候去河里捞鱼)?(7)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武林高手的分身术是怎样炼成的?课题要小型多样,有浅有深,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无论什么课题,要及早布置,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准备并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有目的的探究学习。

  4.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少“讲授探究”

  科学探究的核心是强调学生“动手做”,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思想,更要勤于动手去实践,用心去感悟。教师要充分利用新课程中提供的许多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和素材,引导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要给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允许学生走弯路。让学生有机会暴露自己在思维过程中必然碰到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同时给予时间加以指导解决。现代教育思想认为,衡量教学成败不仅要看“教”,更要看“学”,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去体会前人长期的探索过程中的艰辛,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动、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科学“课标”中还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十分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因此教师在平时课堂中进行探究活动的安排时一定要尊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自主探究的主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能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经常发现不少教师贪图方便、舍不得花时间,把探究性实验的过程理论化:让学生在理论上提出假设、猜想、实验设计和论证。使学生失去了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而且把分析思考后得到的结论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纸上谈兵,闭门造车”之感;要么就是让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教学程序,按部就班地运转,学生完全由教师牵着鼻子走,让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科学教师似乎是课堂教学的编剧和课堂教学活动的导演,这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宗旨背道而驰。教育专家指出:“只有让学生自己做的科学才算是真正的科学”。科学探究更强调此过程中获取能力和动手的经历,以发展学生在面对自然现象时发现问题并通过自主活动寻找答案的能力,进一步开发学生探究的潜能。

  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亲历探究外,还要不断地去鼓励学生能更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设计出更别致的、独具匠心的实验过程,使学习过程变成为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而不是传授知识。”要重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尽量展示学生思维的全过程。教师不仅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以“渔”,学生亲历探究,也就给学生提供了“渔”的机会,而我们平时的教育中少的就是这种训练。“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真切的话。由此可见,在课堂中提供机会,让学生亲历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多么重要。

  5.授课的策略

  (1)唤醒、鼓动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在科学探究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诱敌”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杠杆”一课教师将一根台球杆横放在椅子背上,使之沿水平方向平衡,这时球杆与椅子的接触点就应该是球杆重心所在位置.如果就在此处将球杆截成两段,把它们放在天平的两盘中,那么天平是否会平衡?球杆既然在椅子上是平衡的,那么在天平上也应当能够平衡.但结果出人意料,粗的一头更重些,何以如此?此时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探究。

  (2)营造氛围策略

  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因此,想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就要对每个学生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学习的成功和乐趣.首先,课堂教学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当好“生之师”,“生之友”,“生之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如“摩擦力”一节,

  当老师问到“影响摩擦的因素”时,有的学生说与物体的轻重有关、与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跟接触面积有关,而另一个学生说与在脚底下是否挖个小坑有关.这一下引起学生哄堂大笑,这时教师不应该取笑他或是训斥他,而是应该鼓励地说:“你的观点很新颖,与其他的同学不一致,说明你认真思考了⋯⋯”.其次,教师要欣赏每一个学生,用信任的目光去关注,用激励的话语去赞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组织学生争论,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再次,要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懂得如何对待探究中的困难,懂得协助他人完成探究计划等.如在一次实验过程中,学生都愿意操作仪器,没人愿意记录处理数据.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在下次实验时精心准备了一盆花,正当学生抢角色时,教师拿出了这盆花问学生,这棵花上的叶重要还是花重要?有的说花重要,教师说那我把叶掐掉算了,学生说“那花就得死了”.有的说叶重要,教师说那我就把花掐了吧.学生说“那就不好看了”⋯⋯最终学生明白了教师的用意,谁也不争了.

  6.结束语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引进探究式教学,丰富了科学课的内容和方式,拓宽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使新课程教学理念真正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 余自强.科学课程论

  [2] 麻晓春.探究教学思考与实践

  [3]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教育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