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给了他赴死的勇气
1234年,北方的蒙古铁骑先后灭掉西夏、金后对南方的宋人发起了攻击,在他们看来,就连曾经凶悍强健的金人都难抵铁骑的威力,那群只知吟诗作画、修身养性的宋人根本无力与之抗衡,灭掉南宋,只需10年。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群柔弱宋人与他们苦苦纠缠了46年。
这一切如此匪夷所思,成功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决定从当时在南宋最危急时刻起兵抗元的文天祥身上找到答案,他们换着法子折磨他,从舒适的暖房到臭气熏天的黑牢,文天祥始终不为所动,统治者问他,“你想要什么”,答,“但求一死”。
之后文天祥如愿被押赴刑场,元朝的统治者们到文天祥死的那一刻都没有找到答案。其实答案就藏在文天祥的衣带中,也是他的遗书——“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至死都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道义给了他超于自己、超于生死的勇气。
真正的自我到底是什么
同吃五谷杂粮,死后归于尘土,似乎广袤天地,我们都被拘在了这小小躯体之下。岁月匆匆逝去,我们忙忙碌碌,所做多数是为了供养这副身体,而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发自本心出发的部分所占不过分毫。但心之本体是至善,世人都能找到超越生死、超越肉体、超乎于物的真正自我。
至于为何多数人还未找到自己的本体,首先的一个阻碍在于私欲。人们自然知晓私欲对于个人而言是个偏负面的东西,但如何界定私欲,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在我看来,私欲不是洪水猛兽,没有必要从一开始就避讳着。人都爱追求美的东西,但你不可能把所有的花都占为已有,追求美没错,重点在于你行为的出发点,在于你是否放纵了自己的私欲。
孝顺父母被社会所推崇,被世人视为美德,但如果你孝顺父母的出发点在于这个行为被社会弘扬,被周围人赞赏,事实上,此时的我们已经卷入了私欲的漩涡。为父母做一顿饭、为他们捶捶背,当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潜意识里想着可能得到父母的称赞,那这一系列行为就大打折扣了。
何为无私
我孝顺您,只是因为我是您的孩子,我不求得到任何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回应,我的出发点是完全单纯的。但没有回应的爱是很艰难的,不光是亲情,爱情、友情都是如此,你的付出会在无数被对方无视的小事中消磨殆尽,所以无私是伟大的,因为艰难而伟大。
致良知、去私欲因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我想我们首先可以追求的是做一个纯粹的人。若建功立业的重点不在于功业,不在于为国、为民,而是自己完成功业后获得的满足,那即使建再大的功,也还是未能摆脱私欲的裹挟。
这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只要存养天理,不断地致良知,我们将超脱自我,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无内无外、无我无他。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世界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