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了小说版《82 年生的金智英》结尾后,再与电影版的处理比较,确实带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
小说结尾总会令我无端想起《白夜行》,平实的文字背后是暗流涌动,琐碎的生活细节里处处压抑着荒谬、狂躁与绝望,字里行间写满了 “吃人”二字。题记的那一句“所以不论是多么有能力,表现多么优秀,只要解决不了育儿问题,女职员都免不了会带来这些困扰”,从治疗金智英的男心理医生口中说出,充满了讽刺意味,渗透出一种强烈的文字张力。如果他也是客观存在的人,那么这究竟是他内心真正的独白,还是如同雪穗,这恰是最无情、最不合逻辑却又最有情的决绝与冷漠?
小说结尾固然给人以深刻的反思, 但未免太过绝望。作为一部电影,《82 年生的金智英》已经传达出了它要表达的,何不给那些正处于旋涡中心的“金智英”们多一些鼓舞与慰藉? 所以,我更倾向于电影的结尾。这看起来并不是一本被奉为经典的书,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可能仅仅是昙花一现, 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给予人们一些精神动力, 而不是为了追求文学性将电影这一大众传媒利用得“淋漓尽致”。总的来说,两者都有可取之处。
尤其是在一些落后地区, 女性的社会地位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记得某本书中有一章内容令我至今印象深刻———这章大概讲述了作者去监狱探访女囚后的所感所想。这些女囚十分特殊,她们都是因为杀了自己的丈夫而入狱。这些妇女生于偏僻的山村, 一辈子被困在逼仄狭小的家中无法脱身。她们长期忍受着丈夫的暴力,同时她们的姐妹、女儿同样逃脱不了她们丈夫的侵害。对于这种非人的行为,大多数女性都会选择忍气吞声,继续生活在炼狱中,期盼着某一天,“魔鬼”能善心大发,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悔恨。但事实上并没有,每一次酒醒后他们流下的眼泪,都会在下一次暴力中加倍“偿还”。据这些女犯回忆,当时的自己充满恐惧且手足无措。但是犯罪必须要受到严惩,只是可怜她们还有父母儿女,在漫长的监狱生活中,她们思念亲人之苦也许不亚于曾经遭受的折磨吧。
以上是一些较为极端的例子了。女性和男性相比,她们的力气更小,在遭受暴力时几乎无法保护自己。同样是因为女性的生理结构,她们比男性要多承受怀孕、分娩之苦以及仿佛是天然落在女性身上的抚育孩子的重担。就像金智英, 为了亚莹而放弃了职场生活,作为她丈夫的妻子、女儿的母亲活着,而不是作为“金智英”。虽然偶尔可以从中感受到某种幸福,但她正在渐渐失去自我,成为一个符号。作为一名家庭妇女,金智英与社会的交流程度远不及丈夫。或许,她就是在寻找与外界交流的出口遇到了重重高墙后, 绝望地封闭了自己,试图用妈妈、奶奶的言行,告诉周围人疼惜一下自己。
从某种角度看,金智英算是相对幸运的。现实生活中还有不计其数的比她境遇更凄惨的女人。近年来,对这类问题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在美国、韩国等国家也发起过一些女权运动,但运动一发展开来,就不免有人浑水摸鱼。打着“女权”的旗号,实则为了一己私欲。女权运动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我想应是女性获得与男性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社会待遇方面。因为性别,人们天生不同,但没有谁比谁高贵之分。
希望有一天,当人们想到性别时,不会认为女性是弱势群体。或许到那时候,男女平等就可以真正实现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