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用“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来形容明哲保身的人。诚然,从这个角度来剖析这句话的时候,这种“事不关己”中弥漫着些许的冷漠与无情,而当我们从闲谈莫论人非的视角来解读这句话的时候,这种“置身事外”又释放了莫大的善意与智慧。
在我看来,边界感的拿捏是为人处事的黄金法则:边界感越清晰,精神越自由。唯有如此,才可能会避免自己在一些事件中变为一哄而上的“乌合之众”。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容易获取外界的信息,也能够更便捷地就一些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本无可厚非,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然而,自由的言论一旦突破了边界的藩篱,便会成长为一只横冲直撞的猛兽。
与其说这是“正义”的化身,倒不如说是冲动的魔鬼更确切。近来,接二连三的网络暴力事件无不是“三人成虎”带来的灾难大片,当某事件被推向舆论中心的时候事件的当事人也就被深深地卷进了舆论旋涡,一些网友也乐此不疲地在所谓真相、反转、再反转中激情澎湃。从安静的“吃瓜群众”变成了亢奋的“评论机器”。
当事人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无限地放大、过度地解读,所谓的评判官们通过信息碎片的拼接与合理的推论,在乐此不疲的“扒粪”运动中声援“正义”的一方、挞伐的“邪恶”的对家,在隔空混战中将本就扑朔迷离的事件搅动的愈加浑浊,直到官方结论澄清事实厘清是非之后,一场声势浩大的口水战才渐渐地偃旗息鼓。
然而,在一地鸡毛的厮杀中,并没有真正的赢家。譬如,去年的苟晶事件,随着情节的不断反转,原本支持当事人的网友饱尝了“真香”的味道,同样,去年备受关注的鲍某事件、罗冠军事件、清华学姐事件中的当事人一度被网络暴力到“社会性死亡”,而在官方公示调查结果之后那些群情激奋的网友选择了缄默,当初锤得过瘾的网友最后打脸也是生疼。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网友的点击和围观确实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一些问题的解决,有的冤案被平反,有的真相被披露,有些现象被批驳。这当中,有一些人设崩塌的明星,一些行为失当的公众人物,一些舆情漩涡中的事件主角。
或许某一天你我都有可能不自觉地成了乌合之众里的一员,也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遭到来自乌合之众的暴力伤害,人多力量大,但倘若那股力量是暴力的话,同样可以产生积毁销骨的反效果。譬如,被公众反复咀嚼的错换人生28年案,并没有因为当事人的永远离开而终结,这并不是什么可以任意评说的离奇故事,而是两个家庭的劫难,更是一个让人心痛的悲剧。
当事人的病逝,并未让网络暴力止息。逝者已逝,而在这起悲剧中,其实他也属于受害者,这是不争的事实。涉及众筹等公共事务的话题确实应该在公共区间探讨,但很多当事人之间的“家务事”,嘈杂的声音只会让情绪愈演愈烈,甚至成为左右当事人关系的不可阻挡的力量。最终,只会让悲剧加诸于悲剧之上。
生死面前,何谈伟大?超然于事外的“指点”,只会让事情进一步失控。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所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萧峰为什么会被昔日的丐帮兄弟群起而攻之,那些平日里的手足之情,兄弟之义为什么会不复存在,聚贤庄里那些人智商集体下线,不分事实,不看证据,听信谣言,拔刀相向,那个时刻,他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在真相未明的时候,与其争得面红耳赤,不如做个“端水大师”,更纯粹。在不涉及公共事务的领域里“各人不扫门前雪,却管他家瓦上霜”对当事人无疑一种侵犯,如果没有谁真正处于这个阶段,大概无法揣摩当事人那种复杂的悲情,也许,没有人会比当事人做得更好。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王阳明说:“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得学会自省,若是一味地指责别人而不自我反省的话,那永远都不会成长。”
人同此心,情同此理,此理是天理也是公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