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爱教育视角下的小学德育课程开发研究

  • 来源:辅导员
  • 关键字:关爱教育视角,小学德育,课程开发
  • 发布时间:2021-06-30 14:51

  摘要:德育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在良好的道德素养支撑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更好的从学生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考虑,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关怀,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温暖,从而带着更加积极的心态完成知识的摄取和吸收。本文对基于关爱教育视角下的小学德育课程开发进行简要分析。

  引言

  爱,无论是以往还是当前的教育环节中,都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和内容,在学校,教师需要用爱来传递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知识的接受和消化;在家庭环境中,家长需要用爱来对孩子进行包容和教育,让孩子学会通过爱的传统来帮助其他同学;而在社会环境中,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全社会都会给予其一定爱的关注和最大的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善意,稳定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对于爱在教育中的运用,很多理论的存在无不代表着爱在教育中的地位,但是关于“爱”这个字,其包括的范围较为广泛,而如何准确的照顾到小学生自身的发展心理,让学生切实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爱的存在,首先就需要形成一种有意识的“关爱”品质,因此,基于关爱教育视角下的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工作开展现状以及基于关爱教育视角重要性分析

  小学德育教学内容一直是小学整体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促进学生的前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其自身正处于个人发展的重要奠基阶段,良好的德育内容教育不但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奠定自身的未来发展基础,也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正确认识到道德素养水平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影响。在这样的前提下,就需要教师更好的将关爱理念融入到当前的德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愉快的完成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但是很多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影响,在当前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关爱理念在德育教育中的融入。首先,大部分的教师并没有给予德育教育工作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中也没有注重对于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一昧的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学校的升学率作为教学重点,对学生更好的接受德育教育产生影响。尽管目前很多学校及教师开始顺应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提高德育教育课程在教学系统中的地位,但是过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时间,加上较少的课程安排等问题也在影响着德育教育工作的进行,因此,需要学校及教师重视起德育教育工作的地位,教师要做好班级的带头作用,合理安排德育教育课程,以走进学生心灵为出发点,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课程教学中渗透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德育教育内容

  “关爱教育”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其不止包括关爱教育的理论和内容,还包含着如何利用这种理论开展教学工作的方法以及关爱品质对于小学生发展的影响。在这个系统中,对于学生来讲,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需要的关爱品质内容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种关爱品质的内容是随着学生学习阶段的攀升而升华的,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构筑一套完成的关爱理论教学系统,更好的帮助学生从初级的关爱品质下手,融合德育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道德和全面素养发展。在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过程中时,需要注意实际的教学内容需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和其自身的当前心理发展现状,保证教育内容能够贴合学生的现实实际,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避免出现“空喊口号、不做实事”的现象出现。

  例如,小学课程教材中蕴含着很多囊括德育内容文章,如《妈妈的账单》一课,文中“妈妈”将欠“小彼得”的内容写得清清楚楚,但是“小彼得”的欠条上却空空如也,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妈妈曾为自己做过的不求回报的事情,以此来强化学生对于感恩父母的情感。

  三、教师需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来强化对于学生的关爱教学

  部分教师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关爱理念的重要性,仍然采取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工作,久而久之,会使教学课堂变得沉重且枯燥,支撑小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兴趣,而枯燥乏味的课堂会逐渐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影响课堂的正常开展。而对于小学生来讲,家庭教育是其自身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家长是学生最亲近的人群,家长在家庭中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要想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处,教师就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从家长位置上获取学生的实时动态,并定期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学校最新的教育安排汇报给家长,确保家长能够掌握当前学生的发展状况和了解最新的教育内容,从而更好的两者结合,完成对于学生的教育。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到学校开展座谈会,近距离的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在家期间的表现情况,便于双方更好的为以后的德育教育计划做出变更,同时也奠定家庭教育在整体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其次,教师需要与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日常表现,以期能够合理的制定关爱学生计划;教师也可以跟家长一起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五一劳动节” 期间,让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总结:总之,小学关爱品质在德育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是形成教育框架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更好的开展关爱德育教学工作,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庆娟,杨慧.关怀教育视域下的师范生师德养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12):59-62.

  [2]李亚娟.从情感教育视角审视学校德育课程——基于300 所学校德育课程文本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18):71-77.

  [3]魏星,张春海.幸福教育视角下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研究— — 以延安地区为例[J]. 现代教育科学,2019(02):120-124.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