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微博上看到某私募基金经理强烈看好新能源汽车,而摒弃低PE 策略的言论,他认为2020 年我们卖了120 万辆电动汽车,如果不出意外的话, 2021 年中国的电动汽车销量应该是同比要增长一倍,也就是240 万辆,2020 年中国卖了2520 万辆乘用车,240 万意味着渗透率接近8%多,该私募基金经理乐观的对比认为,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可以看到 2021 年的场景有一点类似于2012 年的场景,2012 年 iPhone4 在中国开始大卖,正式拉开了智能手机替换功能手机的序幕。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乐观,我认同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汽车的趋势,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股东价值未必有那么友好。
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智能手机产业链进行类比,虽然现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与2012 年智能手机渗透率相近,但企业的利润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苹果手机自推出iPhone 以来利润就是非常丰厚的,苹果并没有砸钱通过亏损的方式做iPhone,苹果的智能手机一开始就非常赚钱,股东利益自然是不断增厚,反观新能源汽车,无论是美国的Tesla 还是国内的比亚迪、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多数都还在亏损甚至巨亏的泥潭中挣扎。
在燃油车时代,汽车发动机是核心技术,无论是丰田还是奔驰宝马等车企,牢牢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2020 财年丰田集团全年销售额为272145 亿日元 ( 约合人民币16084 亿元),同比下滑8.9%,纯利润为 22452 亿日元( 约合人民币1327 亿元),同比增长 10.3%。而到了电动车时代,汽车电池成为核心的器件,中国企业如宁德时代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与汽车发动机很少降价不同,汽车电池这十年来价格是大幅下降的,一旦中国企业在某一领域实现突破,降价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对于消费者当然是十分有利的,但对股东价值却是实质的损害。典型的比如显示屏,京东方和TCL 旗下的华星光电突破了显示屏领域的封锁,显示屏的价格就大幅下跌,消费者以前花几万元买的大屏电视,目前花费几千元就可以买到,但京东方和TCL 投入巨资建设的生产线,因为屏幕价格的下跌,投资的回报率并不高。历史上京东方的市值曾经比向股东融资的规模还低,股东的回报十分可怜。
2020 年,蔚来亏损53.04 亿元,小鹏亏损27.32 亿元,理想亏损1.52 亿元,但各路资本仍然涌入新能源汽车赛道,比如小米启动智能电动汽车项目,首期投资为100 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 年投资额100 亿美元,小米生态链公司石头科技决定下场造车,石头科技创始人兼CEO 昌敬亲自操盘,成立独立的汽车公司。此前,华为、腾讯、百度、阿里巴巴、OPPO、滴滴和中兴等科技公司纷纷宣布涉足智能汽车业务,准备投入巨额资金进军新能源赛车道。巨额资金涌入后投资的回报率必然下降。另外新能源汽车公司的市值严重泡沫化,恒大汽车在街上还没见到影子,市值已经高达2800 亿港币,亏损的蔚来汽车市值近750 亿美金,小鹏汽车330 亿美金,笔者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目前已经是对股东十分不友好的状态,十多年前光伏行业的无锡尚德和江西赛维可能是前车之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