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时代的症状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表达,社交,语言
  • 发布时间:2021-07-09 11:34

  今天,在日常生活中,个体的表达已经非常普遍,毕竟,80后、90后一代年轻人,多多少少都在社交网络上“伤春悲秋”过。这样的行为在过去并不普遍。然而,经历了80年代的新启蒙,个体的意义被再次张扬,我想做什么?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要表达什么?这些问题在多数人的社交网络生活中日益凸显。

  打开任何一个承载社交内容的平台,无数的观点和描述都会立刻充斥在我们眼前,其实,这些东西都可以被称为“个体表达”。如果你自觉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那么你大概率会遭遇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有表达的欲望?

  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在语言的表达中,我们没法避开的是主谓结构,任何一种语言表达都存在一个逻辑主语,这其实就是所谓的“主体”(subject)问题。对于现代人,特别是对汉语世界的现代人来说,“主体”这个词虽然大部分时候都躲在纷繁复杂的社科文本中,但其含义其实已经越来越深地嵌入他们生活里。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自“现代化”席卷全球以来,“主体”其实成了所有被划入现代化轨道的人们必要的自我认同或身份,如果谁没有主体意识,那么将意味着他在当下的社会中将不断被排挤和质疑。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你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不得不接受社会托付给你的“主体性”,表达才成为一种生活的自觉和必要。

  在当代的大众思维中,“主体”已然成为不言自明的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社会的人都可以顺利认同主体,并且以此展开生活。相反,人们在面对这块不言自明的领域时,暴露了诸多生活的问题。面对此情此景,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怎样描述及概括当下的“主体”?这是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主体”并非不言自明的概念,但也不仅仅是学术话语建构物,在中国社会,其至少也是80年代新启蒙所确立的一整套社会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福柯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人”无非是文艺复兴前后偶然形成的产物,而现代主体的基础正是现代意义上“人”的普遍化。

  现代的“主体”是规训的主体,其经由理性或科学的规范将人定义为“正常人”与“不正常人”,不正常人的典型例子就是“罪犯”“疯子”或“病人”,经由对“不正常人”的指认,“正常人”得以认领自己的“主体”。

  福柯把现代社会视为装置,这个装置是现代社会各种功能的集合体,比如权力运作、比如生产。而现代主体则是这种机器的组成部分,现代人的“主体意识”维持并再生产着整个现代社会。

  今天的青年人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和精力日益加深,侧面反映出从福柯的时代到今天,这套规范的人类机制并没有多大变化,无非从相对粗糙的肢体规训和话语规训日益转变成基于声光电技术的精神规训。

  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青年大都需要经历自我表达的成长阶段,而这个阶段正是学校以及社交网络共同促进的,不管是学校作文,还是社交网络的观点表达,青年人在进行这些行动的时候,背后都存在某种动力,这种动力在促使青年人表达的同时,塑造出了青年主体。

  自中国的网络产业兴起以来,青年的主体性彰显在普遍性上是前所未有的,绝大部分青年人在网络上都获得了一个表达渠道,通过这个渠道,表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而清晰的主体意识也前所未有的普遍形成了。在过去的时代,主体意识恐怕只属于掌握知识的群体,而大部分人都并不具有“主体”的自觉。或者说即使有主体自觉,那种自觉也是碎片化的,无法持续的。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对旧社会普通人画像的一个典型描绘。

  从鲁迅的时代到今天,整个社会最深刻的变化仍然在于教育的普及和传播技术的进步,这两种时代的剧变塑造了今天普遍的“主体”,而正是有意识的“主体”在进行着有意识的表达。今天的网络表达空间是无数主体的众声喧哗,所以,要理解今天的网络,就必须理解今天是一个主体普遍化的时代。

  在可见的未来,主体问题将浮出历史的水平面,渐渐明晰地呈现在大众面前,我们需要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迎接这样一个时代的来临,因为我们不仅需要不断重新审视我们曾经称之为“自己”“自我”的实质,还需要去审视整个社会的伦理和表意结构。作为今天这个时代的症状,“表达”将继续作为一种行动,一种路径,让我们迈进新的时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