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发展海红香米产业的战略选择

  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由来以久, 因此开发盐碱地, 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湛江海红香米的出现为解决粮食问题与改良盐碱地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湛江海红香稻的产业模式、亩产产量、推广进度概括其产业发展现状, 指出目前其发展存在着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品牌化体系建设薄弱,消费者认知度低、科研力量薄弱, 协同创新能力欠缺的问题, 并就以上问题提出了如下的建议: 政府支持,加快科研工作进程、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重视人才, 提供智力支持。

  保障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当前, 我国人口在逐年增加,而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我国粮食的供求矛盾日益凸显,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全世界农业发展的严峻问题之一, 海水稻的偶然发现及培育为盐碱地改良工作提供了新出路。海水稻最早是在湛江沿海芦苇滩涂被陈日胜等农学家发现的, 由于其谷壳带有长芒, 当地的农户又称其“长毛谷”。[1] 海红香稻是广东海洋大学耐盐水稻研究团队历经二十来年的研究, 培育出的海稻米品种。 2017 年广东大参林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海红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湛江海稻红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将这一成果转化进行市场化推广。经过三年的种植推广, 取得一些成效, 也面临了诸多问题。

  湛江海红香稻产业发展现状产业模式

  在广东大参林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海红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湛江海稻红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投资与支持下, 构建“高校+ 公司+ 农户+ 订单农业+互联网”海水稻产业模式,创建了“海大红”品牌, 开发海红香米及其系列深加工产品,由广东海洋大学海红香稻研究团队育种 ,建立海红香稻科技示范基地5000多亩,培训了3000多名懂海红香稻种植的农民,并在粤桂盐渍农田推广种植了7万多亩海红香稻,每亩产量超300kg,种植收益达3500 万元,还推出了海红香米糊、海红香米粉丝、海红香米饼、海红香米茶、海红香米酒等衍生产品。

  每亩产量 从发现初期到现在, 湛江海红香稻单产不断刷新。陈日胜于1986 年发现的海红香稻在初期单产仅50 kg/ 亩, 经过一代代的种植和筛选, 在2014 年11 月选育出的“海稻86”这一品种单产也才150kg/ 亩。而新研究出的“海红12”亩产超过300kg/ 亩,2019 年12 月, 专家通过现场机收的测产形式,验收结果为:在土壤含盐量0.33%- 0.61% 为中度盐碱水平的实验基地上, 实际收割水稻品种 “海红12”的面积为3.15亩,收割机现场收割并装袋过磅, 实收湿谷总重量为1490.25 kg,折合湿谷亩产473.1 kg,按晒干率85% 计算, 折合稻谷干重为402.14 kg/ 亩。

  推广进度 2021 年3 月31 日, 科技部已经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 该中心将按照“联合、开放、流动、竞争”的原则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 形成“应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创新—产业技术集成—技术应用转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发展模式, 进而实现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协同发展, 不断壮大, 全力为我国南方和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耐盐碱水稻品种资源和盐碱地改良应用关键技术, 培养耐盐碱研究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国际化紧缺专门人才, 有效推进我国南方和东盟“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耐盐碱水稻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湛江海红香稻发展中的问题

  湛江地区海水稻产业已初步取得一些成果, 然而其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生产成本较高 湛江市的盐渍农田大多处于撂荒和半撂荒状态, 农田设施落后,缺少淡水资源,前期垦复成本大, 相比普通的稻谷, 海水稻目前只能在土壤含盐量为0.2%- 0.6%的盐碱地种植,所以想要种植海红香稻,首先要将土壤进行改良,而且在淡化灌溉用水方面也需要增加额外的成本, 此外新开发的水稻田平整度也是个大问题, 想要平整就需要大价钱来平地,否则没有平整的土地谁也种不出好水稻。

  品牌化体系建设薄弱,消费者认知度低 目前由于商业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与日俱增, 农业产业品牌化将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地位[2], 由于海水稻种植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因而产品定价较高,湛江的“海大红”海水稻品牌在2017 年才实现了产业化, 虽然目前有一部分消费者已经认识到海红香米的功能效用, 但是消费者对其认知度很低,并且大米作为一种需求弹性低的产品, 替代性产品众多,同价格的有泰国的香米、国内的东北大米等, “海大红”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接受程度较低,而且对于粮食此类的生活必需品,人们通常喜欢购买同一品牌,不会轻易改变,所以差异化的品牌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科研力量薄弱, 协同创新能力欠缺 从事海红香稻研究的科研力量较为分散, 区域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目前在广东地区仅有广东海洋大学的陈日胜团队是研究海红香稻的中坚力量,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也处于初步的建设阶段,其他的企业及社会团体对这一产业的关注度也比较低。因此一方面就导致了海红香稻产业的研发资金匮乏,另一方面,一些技术上的难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阻碍了海红香稻产业的发展。

  湛江海红香稻产业发展战略

  政府支持,加快科研工作进程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影响海红香稻成本的重要原因主要分为两个: 一是耐盐碱水平低, 导致土壤修复和改善成本以及灌溉用水成本较高; 二是单位产量低, 规模效益较低。因此现在海红香稻研究首先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两个问题。第一, 可以通过开发新技术培育新品种来提高海红香稻的耐盐碱度, 早日实现纯海水灌溉, 第二,关于产量低的问题, 技术创新必不可少。而随着海红香稻产业的持续发展, 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政府要加强财政支持力度, 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 政府要大力支持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积极开展盐碱地育种工作和盐碱地改良工作; 第二, 要进一步加强对盐碱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解决海水稻的灌溉用水问题; 第三, 支持海红香稻深加工产业, 给予税收优惠与其他优惠政策, 发展海红香稻特色产品的精深加工, 提高其产品附加值[3]。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品牌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好的品牌往往会成为地区与企业的一笔宝贵财富[4],在“海大红”海水稻的品牌建设上,我们要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在海红香稻的品牌定位上要突出体现海红米的特色,将品牌定位为绿色农产品;其次, 提高品牌意识, 打造高品质的健康农产品, 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通过网络直播等形式扩大品牌的知名度; 第三, 挖掘品牌文化, 开展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即参与当前社会的热点事件, 借助热点事件的 “眼球效应”来增强产品的各方面影响力[5],2022 年的冬奥会会是展现湛江海红香稻的一个好时机, 应提前策划营销活动, 提高海红香稻的知名度。

  重视人才, 提供智力支持 海红香稻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包括育种技术在内的困境和难题尚未完全攻克,想要加快海红香稻的研究进程,广东海洋大学作为湛江当地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必须要发挥领头作用,学校要大力建设海水稻专业,致力于培养耐盐碱研究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国家化紧缺专门人才,同时也要重视与其他研究机构如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技术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