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服饰便承载着民族礼仪、文化和历史,其在社会中也具有象征身份的意义。
校服最早起源于欧洲,是为避免因战争导致学生家庭经济、地位悬殊产生的不平等而规定每个学生上学时必须穿着相同的衣服。后来,这种理念慢慢被很多地区和国家所接受,进而形成“校服”文化。
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便已有学校统一着装的习俗以尊师重道。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学堂,中国校服文化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从民国时期的袄裙、学生版中山装,到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运动服”,我国的校服样式风格有过百花争鸣,也曾因历史原因进入过真空期,每一阶段无不书写着中国百年来的蜿蜒历史。
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制度,确保校服品质,发挥校服育人和审美功能,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等有关校服工作的总体要求,开展校服文化建设被提上日程。
5月23日,首届“中国校服”文化论坛在京举行。来自中国教育后勤协会、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学校、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教育装备专业委员会、世界绿色设计组织纺织服装专业委员会,以及来自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代表、专家、学者和校服企业代表及新闻媒体等100余人与会。
此次活动由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北京服装学院、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主办,中国教育后勤协会校服管理专业委员会承办,全国中小学学生装(校服)研究中心、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学生装(校服)专业委员会、北京市中小学校服研发中心协办,北京市学校后勤事务中心支持。
针对如何进一步引导强化校服对中小学生教育、规范和保护功能,促进学生良好形象和气质养成,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副会长兼校服管理专业委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有增指出: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服工作已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校服专委会要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校服生产的行业标准,引导企业生产出社会期待、人民满意、学生喜欢的高品质校服,推进校服管理的科学规范和校服行业的有序发展,为全国中小学生能穿上安全、优质、合体、美观、舒适的校服提供有力保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