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與褒衣博帶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社會,竹林七賢,褒衣博帶
  • 发布时间:2021-08-07 11:45

  1960年,南京西善橋宮山北麓發掘了一座南朝墓,出土文物多件,其中最著名的是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拼砌磚畫(現藏南京博物院)。磚畫上有嵇康、阮籍、山濤、向秀、王戎、劉伶、阮咸與榮啟期8位人物。前7位是竹林七賢,第8位榮啟期是春秋時期隱士,也是陶淵明詩中吟詠的「榮叟老帶索,欣然之彈琴」的形象。磚畫中,竹林七賢着寬衣,袒胸露懷,戴巾子或梳雙髻、雙丸髻。

  魏晉六朝服飾受南北民族交融的社會風氣影響,衣服長短隨時而變易,女服上儉而下豐,服飾豪華奢侈,大袖衫流行,概括起來特點是褒衣博帶,即寬鬆的大袍、大袖與長長的寬腰帶。

  文人推崇敞胸露懷,表露個性

  魏晉六朝文人放達,不拘禮節,率性而動。袒露胸懷的服飾,與六朝政治動盪,政權頻繁更替有密切關係。尤其是魏晉時期,殘酷的政治迫害使生命變得脆弱,不論是掌握權力的統治者,還是才華橫溢的文人,以及社會底層的普通百姓,都可能因為用人不當,或是說話不慎,在一夜之間生命凋謝。時局動盪、社會禁錮、情感壓抑、思想活躍、人物覺悟……這些因素最終演變成魏晉以來社會盛傳的玄學(即道、儒兩教的結合),並且醞釀出文士的空談之風,崇尚虛無,蔑視禮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羈。「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竹林七賢為其代表,他們放棄官職,甘於做山野之人,撫琴長嘯,寄情山林。史料記載,劉伶、嵇康等文人,日常家居,或「亂項科頭」,或「裸袒蹲夷」,甚至在會見客人時也穿着隨便,以袒胸露脯為尚。他們借飲酒縱情、妄言,發洩心中的鬱悶。

  在竹林七賢磚畫中,人物之間以銀杏、槐樹、青松、垂柳、闊葉竹相隔。嵇康頭梳雙髻,手彈五弦;阮籍着長袍,一手支皮褥,一手置膝上,口作長嘯狀;山濤裹巾,一手挽袖,一手執杯而飲;王戎斜身靠几,手弄玉如意。正是當時文士內在精神與外在服飾、行為的寫照。

  不僅竹林七賢如此,就連王羲之這樣出生官宦之家的貴族子弟,也同樣追求縱情放達的愜意生活。王羲之坦腹東牀的故事便是一例。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與書法家郗鑒為甚麼會在擇婿時選中王羲之呢?他大概認為這個青年人率真,不矯飾做作,不為世俗左右,這才是真性情,真個性。

  何以出現「褒衣博帶」

  從東晉一直到南朝各代,服裝主要的發展方向是趨向寬鬆肥大。《晉書· 五行志》云:「晉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風流相仿,輿台成俗。」《宋書· 周朗傳》記載,宋孝武帝劉駿即位時,周朗上書說當時「凡一袖之大,足斷為二,一裾之長,可分為二,見車馬不辨貴賤,視冠服不知尊卑。尚方今造一物,小民明已睥睨。」一個衣袖,可以裁成兩個普通的袖子;一個衣裾,可以分成兩條普通的衣裾,可見衣袖寬衫之大。

  而之所以出現「褒衣博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魏晉六朝玄學思想盛行,崇尚清談,士大夫喜好服用五石散(原本是一種給傷寒病人吃的中藥散劑)。服用丸藥之後,身體發熱,假若穿窄小緊身的服飾,體內熱量散發不出去,皮膚乾燥,緊身衣服與皮膚摩擦,極容易潰爛;因此吃藥之後,必須穿着寬大的衣裳,以避免皮膚潰爛。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指出:「服了五石散後,全身發燒,發燒之後又發冷。普通發冷宜多穿衣,吃熱的東西。但吃藥後的發冷剛剛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澆身。……為預防皮膚被衣服擦傷,就非穿寬大的衣服不可。」

  其二,士大夫生活安逸、縱情放達,追求飄逸的感覺。「褒衣博帶」正好體現出飄逸之感,峨冠博帶是士大夫追求的服飾形象。直到梁代,士大夫還喜歡穿肥大的衣服,繫寬鬆的長帶,頭戴高帽,足蹬高齒木屐,儀態很是瀟灑從容。《世說新語》云:「皆尚褒衣博帶,大冠高履」。

  魏晉六朝的人物服飾看似飄飄欲仙,實際上卻並非僅僅為了表現仙風道骨的美感,本質上是糟糕的身體與病態的審美追求。在看似彰顯個性的寬大服飾之下,包裹着他們身體的疾病與精神的痛楚。

  一件衣服,被魏晉六朝人擺弄着,玩賞着;他們要從衣服的變化中,展示藝術才能,體現審美情趣;使得服飾上體現出自由與奔放,更兼具飄逸之感、灑脫之態、個性之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