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通过恳求统治者实现了奉养祖母的心愿; 触龙以亲情之辩劝服太后以爱子为质。恳求与说理从来都是劝说他人接受自己主张的两种方式,两者并不是割裂的。我认为说服他人应学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①以事例引入论题,生动准确。开篇提出观点,总领全文。
诚然,恳求这种手段更易被众人接受。即便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不同,但本质上人还是感情动物。借以情绪“煽动”,以低眉顺眼的方式来承认对方的主体性,更易于打破他人固执己见的壁垒。此时以对方的角度来看,便是持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往往会感受到高于他人的被尊重感,从而放下自我保护意识来认同他人的主张。
②分析恳求易于被人接受的原因。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说理。说理是沟通的对话,用来实现道理的传递;说理也是辩论的对话,用来实现思想的交锋。恳求靠的是人情, 今天对方因为人情接受了我的主张,明天也可能因为人情接受完全不同的另一主张。而用严密的逻辑来说服别人的方式恰能弥补恳求的最大漏洞。因为说理的特点正在于越辩越明,不害怕站在高处接受众人的审视。
③比较恳求和说理两种方式的差异, 阐述说理的必要性。
那为何现实生活中说理依然让对方筑起抵触的高墙? 主观上,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文化修养不同,因此对于事物的认知存在差异。从“认知不协调”理论上说,人天然地对与自己原本观念所不同的观念存在排斥心理, 即使在有充分道理的情况下亦会认为自身被侵犯而全然否决。客观上,说理更侧重于抽象思维,它本身的局限性使很多道理往往与具体生活关联性不够,故而人们更易于筑起抵触的高墙。若想打破抵触的高墙, 被劝说者必须要学会包容、接纳存在差异的主张,劝说者也应审慎选择说理的方式。
④从主、客观两个层面进一步思考人们拒绝说理方式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恳求之语易入人耳,说理之词深入人心。两种方式各有千秋,各有不足。晓之以理,离不开先动之以情;而动之以情之余,也离不开晓之以理。两者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说服效果。
⑤重申观点:劝说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