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人才兴鲁”战略存在的难点与优化路径探析

  • 来源:教育论坛
  • 关键字:人才引进,制约因素,对策探析
  • 发布时间:2021-08-23 20:28

  摘要:新时期我国地方的竞争是创新性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人才兴鲁”行动打造新时代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主要通过住房、户籍、家属安置等优惠政策及科研、创业等支持政策,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区域间人才竞争已成为当前地方城市政府的政策焦点,人才引进离不开地方人才政策的支持。提高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是城市在区域发展竞争中的必然选择。人才政策在山东省的人才发展战略实践中更具有重要意义。完善的人才政策不仅能够优化人才工作,扩大人才资源总量,更是城市发展创新的重要推力。然而,如何高质高效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对于大部分地方政府而言尚属一个新的课题,使其在引进人才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吸引策略不够健全、差别对待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等一系列制约因素。因此,分析我省地方政府人才引进的政策及其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将为构建适合我省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人才流动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山东省人才引进政策分析

  (一)引进对象

  从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看,科技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是各地区争夺的对象。各地区根据人才的类型、级别的不一,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引进方案。根据《关于实施“人才兴鲁”行动打造新时代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笔者发现我省将人才引进计划大概分为六类,顶尖人才、领军人才、企业人才、产业人才、创业人才、基层一线人才、海外人才。针对人才的层次和类型制定相应的引才策略。从我省重点引进人才类别来看,国内目前更看重实在的人才而不是潜在的人才。已经获得相关称号的高端人才是山东地区的重要目标,而硕、博士等应届毕业生在人才引进大军中处在边缘地位。

  (二)引进政策

  多渠道的资金补助。我省的人才引进政策文件中都包含对人才直接进行资金补助的优惠政策,包括安家补贴、购(租)房补贴、科研和团队建设启动资金等相关补助政策和项目。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我省从科研资金补贴到基本生活补贴进行高成本、全方位的支持。人才返乡创业的,担保贷款额度最高提到30万元。给予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最高50万元一次性奖励。给予国家级一类职业技能大赛前三名获奖选手最高5万元一次性奖励。我省企事业单位为定向选调生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连续发放2年。省财政自助200名在读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或出国研修。在我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设立“人才板”,新挂牌企业直接融资100万元以上,省财政奖励10万元。

  除资金、政策的支持外,我省还根据城市发展特点推出关于人才引进的专项计划和目标。如,我省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制定“青优计划”,尤其重视青年优秀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国家级重点项目的青年学者人才的引进。济南按照市委关于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精神和市委组织部《加快推进“新时代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要求,制定引进优秀人才专项计划。济宁市制定“优才计划”,主要面向“双一流”等高校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日照市面向重点院校优秀毕业生制定人才“专项计划”。威海围绕“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新局面制定人才引进专项计划。临沂市制定“沂蒙优才”计划。这些作为地方人才政策的补充,使得地方人才政策呈现多层次和立体化的特征,有助于在整体上提高人才引进政策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二、“人才兴鲁”战略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

  对于我省的城市发展来说,由于相应政策支持力度不同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制约而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除了一线城市等大型城市有着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外,其他部分二三线城市由于在城市发展、经济资源以及建设水平上的制约,在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当前,一部分城市以传统工业基础为以依托,在产业结构和政策导向上偏重于国有重工业发展,而另一部分城市工业底子薄弱,因此以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突围的重要导向,对第三产业上过于倚重。后者主要产业侧重于低端的服务业和金融产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缺少以尖端技术为导向企业,作为依托导致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缺乏对口的岗位和行业支撑,这也是造成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重大难点。

  (二)人才吸引策略不够健全

  对于高层次人才而言,其在选择未来发展区域或方向时,往往将从事工作的区域经济水平以及发展前景作为重要考量。对此,我国的一线城市则是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选择,而部分二三线城市等由于产业低端,缺乏尖端技术型支撑企业以及人才引进策略不完善,而难以获得高层次人才的青睐。因此致使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显著不均匀现象:一线城市人才宏集,而二三线城市则出现人才荒。

  (三)差别对待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

  地方政府力度空前的人才引进政策涵盖了户籍、住房、福利、工作、入学等多个领域,以期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引才大战”逐渐步入白热化阶段,此类优惠政策往往会突破地区对本土人才的各项待遇,形成人才政策差别对待的不利局面。本土人才相较于外来人才在文化认同、社会关系、适应程度、开发成本等方面更具优势,是构筑地区人才体系的必要资源。地方政府如果忽略“内才”开发和培育的重要性,而把人才建设的目光单纯聚焦在“外才”的引进上,将不可避免地挫伤本土人才的积极性,加剧人才增量与存量之间的矛盾,甚至造成现有人才的流失。因此,对于如何处理人才政策中增量人才和存量人才的关系,值得地方政府加以慎重考虑和深刻反思。

  三、山东省“人才兴鲁”政策的优化路径探析

  (一)积极调整产业结结构

  针对当前我省高尖端技术型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我们要积极开展产业结构调整策略。首先,在调整原则上要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为主要依托和目标,依托各种资源引入渠道,组建项目,改革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结构的多元性,由此为高层次人才引入提供基础条件。其次,要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改革,使其朝着技术密集型转变,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来构建以尖端技术为导向的企业,由此为高层次人才引入提供产业格局。除此之外,也要注意产业之间的关联,积极开展产业链设计,由此形成高端技术产业集群,从而使得高端技术能够更快地孵化,以此产生效益,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加强现有人才资源与区域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区域现有的资源优势,由此提升高层次人才能够在引进后继续发光发热,为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由此实现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根本目的。

  (二)转变思路打造城市优势

  对于城市发展来说,要注意政策把握,由此创造人才引入的有利条件。当前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其主要以区域发展水平以及发展前景为主要考察内容,对此其涉及到高层次人才引进后的各种待遇和福利问题,比如薪资水平,落户情况,住房以及生活配套等相关内容,这些问题是设计高层次人才切身的问题,如能够切实提供对应的具有竞争性的政策优惠,那么就会对高层次人才有着一定的吸引力,由此能够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引入。对此,相关方面需要根据其具体的需求分别构建相应的对策,尤其是薪资水平、落户情况、住房以及生活配套等相关内容要做好相应的调整,从而为高层次人才引入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协调增存矛盾,注重引育结合

  地方政府实现人才供给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坚持增存平等、引育结合的原则。在协调增存矛盾方面,地方政府必须确保各类人才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着力构建双向用人、内外竞争的人才选拔机制,实现地区发展人才群体共建、政策红利多元主体共享的良好局面,把增量人才和存量人才共同纳入人才建设预期规划,使前者拥有扎根落户、服务地方的强烈意愿,同时后者也具备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坚定信心。在促进引育结合方面,地方政府要加快本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以强带弱、以旧带新、以外带内”的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地区优质项目与资源,激发本土人才自我提升的内生动力,扩大高层次人才的本土产出比例,从而形成结构合理、质量优化的梯形人才队伍结构。

  (四)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努力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路径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省地方本科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最突出问题是高层次人才数量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了解学校对于人才的渴求,只有宣传做到位了,宣传的面扩大了,才可能会有更多、更合适的高层次人才发现到高校工作的机会。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在引进人才的宣传上往往手段单一、过分依赖网络宣传,以“高校人才网”为代表的各类硕博招聘网站办的红红火火。实践表明,利用网络等媒体积极进行宣传是必要手段,但网络散布信息的方式有些类似于撒网捕鱼,有宣传的“面”却忽略了更重要的“点”,很难切实的招到学校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高校必须要努力发掘人才引进的渠道,实现人才引进路径的多样化。现在一个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和学校教职工的力量,利用教职工的人脉资源,通过他们的学习圈朋友圈学术交流圈,去发现、联系、吸引和引进人才。

  (五)搭建本土人才晋升渠道

  与引进人才不同,本土人才在归属感和熟悉度层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土人才是科研事业单位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见证者和参与者,对当地的历史发展脉络具有较深的情感,尤其是在与群众联系紧密的科技服务岗位中,在语言和情感层面比外来人才更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但是,本土人才在理论性层面具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也能够出色地完成实践问题,但是无法总结工作的内在机理,工作经验也无法形成规律推广。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必须定期组织本土人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此外,还要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让他们更加踏实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六)精准定位城市人才需求

  各城市要因地制宜,运用前沿视野,与当地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研究所、社会机构广泛交流和合作,找出自身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分清主次,着重发展优势性先进产业,并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勇于改革和创新,有计划地确定不同领域不同时期人才引进的规模和类型,提高人才与产业的契合度,有效供给,构建良好的人才产业环境,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引进之间的良性循环,进而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吸引不同层次人才要有不同的针对方法一般来说,高端人才的就业创业首选都是大城市,那边有聚集一流人才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这点毋庸置疑。所以,如果发现此类人才,用人单位要针对性的就人才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到吸引他来的突破口,政府人才部门要尽力协助,在政策层面进行辅助。对高端人才,要加强柔性引才,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跨地区、跨单位流动的创新型做法,多创造挂职、兼职、技术咨询、技术顾问、周末工程师等形式,吸引周边大城市的高层次人才,实现与大城市的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要根据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和社会分工的自身定位,找准实际需要的人才资源,将大精力放在吸引应届毕业生上,出台更多政策吸引目标人群,包括本硕毕业生,高职专科乃至中专层面的技术人才。这批人才是普通地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也是普通地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结语:

  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还是人才的储备,要想更好地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区域性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则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在实际工作开展中,需要能够在以往政策制定当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做好把握,结合实际做好政策的优化,充分发挥出政策的协调作用。一个城市,要想真正吸引人,留住人,不但要在引进阶段有吸引人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各项福利补助,还要给予人才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让外来人才真正从内心接受和喜欢这个城市,他们才会真正留下来成家立业,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慕名前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