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因素决定猪价后期走势

  犹记得5月底,猪价在持续三个月的低迷之后,终于开启了强力反弹,当时许多养猪人还对反弹的力度存疑,毕竟低了太久,但正如笔者一直坚持的看供需基本面,猪价不可能维持太低的观点。此后一个月猪价拉出了一条大阳线。根据新牧网猪价指数,全国生猪均价从5月17日的最低点13.62元/斤,一路升到了6月18日的最高点17.46元/斤,足足涨了快4元/斤,涨幅28%。如果养猪人能把握住这个时机出栏,想必度过了一个美好的6月。

  但是猪价能不能一直涨下去?这是许多养猪人最关心的问题,但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懂影响猪价的诸多因素,不妨按短期,长期,利好,利空来分类研究。

  1 屠企压价。短期利空。

  不少分析都指出,近期猪价高位回调的重要原因就是天气炎热肉类消费降低,替代效应与消费减少并存下,屠企压价行为恐持续,利空猪价,近日北方多地出现价格回调,各地猪价均有跌涨调整。

  2 进口肉疫情危机。短期利好。

  新发地市场新冠疫情的爆发,一度让所有人怀疑进口冻品的安全性。尽管有关部门明确表示不会停止进口,而是进一步加强检查。

  但随后世界多地的屠宰企业爆出新冠疫情:

  英国三家肉类加工厂接连暴发新冠疫情,近百名员工确诊。

  德国最大肉类加工企业也发生聚集性感染事件,至少有730名员工确诊。

  美国170家肉类加工厂发现新冠病例,与之相关的确诊人数过万。

  相关部门也迅速公告临时禁止发生疫情的企业和地区的进口肉。但如果国外的屠宰厂相关疫情愈演愈烈,会不会导致实质上的全面禁止进口冻肉,或者至少冻肉进口大幅下降呢?进口肉的减少必然是对国内猪价的利好,不过进口肉在整体猪肉消费占比有限,也只能是短期的利好。

  3 节日备货。短期利好。

  节日对猪肉消费的利好是固定存在的。从北京、上海等消费城市白条猪批发均价表现来看,端午节前大城市批发市场开磅价格呈现稳中伴涨态势,到货量有所增多。端午节备货现象表现较为明显。

  4 储备肉投放。短期利空。

  6月21日,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有限公司组织实施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工作,出库投放竞价交易2万吨。这是年内第22批投放的中央储备冻猪肉,累计投放量达41万吨。冻肉的投放量微不足道,但它从来是政府对猪价态度的风向标,对猪价的心理影响很大。

  但从长远来看,猪价的走势并非这些短期因素能决定。真正的核心因素还是这几点。

  1 大集团的扩张速度。长期利空。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全国的能繁母猪存栏已经连续7个月增长,生猪存栏也连续3个月增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的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各大集团公布的新建项目预计总产能超过1.2亿头。温氏股份已有产能(已建成猪场最大产能)最多,达3500万头,牧原也达到2800万头。这些猪场的软硬件均已齐备,只要进猪,就能马力全开。无怪乎有行业人士感叹,再过两年,别说复产,中国的生猪年出栏可能要突破八亿头。这显然是对猪价长期来看的巨大利空。

  2 猪肉消费的恢复速度。长期利好。

  今年上半年的猪价回落,显然主要原因就是新冠疫情带来的消费疲软。目前复工的进展相对顺利,消费也有所回升,猪价也相应反弹。这次北京的疫情虽然突然,但中国已经有了完善的应对机制,相信很快能得到有效控制,应该不会改变全面复工的大趋势。夏天一直是猪肉消费的传统淡季,但到了今年的9、10月份,由于学校全面开学、餐饮业也逐步恢复,再加上中秋、国庆等节日需求的增长,猪价有望得到上涨的动力。

  3 非瘟疫苗的进展。长期不确定性。

  6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消息,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里面具体提到,4月上旬、5月上旬和6月上旬分别在黑龙江、河南和新疆等三个基地启动疫苗临床试验,试验猪共计约3000头。免疫后至今,整体死亡淘汰比率低于1%,免疫组和对照组猪无显著差异。临床有效性试验正在进行中。

  这显然是个非常好的消息。许多养猪人开始憧憬非瘟疫苗是不是能在今年上市了。但有业内专家指出,目前临床试验只是刚刚开始,目前的数据只能显示安全性不错。但真正对非瘟的保护力,还要有待接下来的攻毒试验。他还指出行业人士不应该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疫苗上,没必要给科研人员过多的压力,还是让疫苗的研发按照该有的科学程序进行,确保最终上市的疫苗能真正的有效和安全。

  的确,非瘟疫苗对于广大中小养殖户来说,依然是复产的最大希望。尤其是最近许多地方进入雨季,又对非瘟的防控和生物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非瘟疫苗的进展,才是决定生猪复产和猪价走势的最重要因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