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碳中和愿景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发展战略论坛举办

  • 来源:环境与生活
  • 关键字:碳中和,发展,战略
  • 发布时间:2021-08-31 18:48

  2021年7月25日,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指导,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专业委员会主办,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办的“第一届碳中和愿景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发展战略论坛”在京举行。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研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二级巡视员徐俊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李春红主持。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专业委员会主任金红光院士在欢迎辞中指出,实现碳中和需要多元化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CCUS 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内开展了全链条、全技术方向的技术研发,未来CCUS 的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研究、明确 CCUS 技术路线图、加强政策体系建设、创新升级商业模式。希望此次论坛可以搭建一个交流与协作的平台,推动 CCUS 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服务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致辞中指出,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明确提出开展碳捕集利用封存重大工程示范,这为我国 CCUS 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推进我国CCUS 的发展,一是在碳中和愿景下CCUS 作为具有大规模减排潜力的技术,要重新思考和评估其战略定位;二是要充分认识到CCUS 发展的长期性挑战和困难;三是在CCUS 新定位、新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在“十四五”期间抓紧部署推动、超前部署,营造有利于CCUS 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CCUS 相关标准建设,鼓励开展经济可行的大规模、全流程CCUS 工程示范;四是要推动CCUS 领域的国际合作。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研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二级巡视员徐俊等领导也分别在致辞中指出,CCUS 的发展需要从金融、财政、科技等多方面形成合力的政策框架、金融支持和科技支撑。目前我国CCUS 技术要实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徐俊指出,CCUS 大规模产业化实施取决于技术成熟度、经济可承受性、自然条件承载力及产业发展结合的可行性,降低成本和能耗是CCUS 技术研发与推广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面向“十四五”,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CCUS 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加快百万吨级规模CCUS 全流程工业示范步伐,构建我国低成本、低能耗、安全可靠的CCUS 技术体系和产业集群。

  在主旨发言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分别作了题为“双碳目标下CCUS 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变革”的主旨报告。李阳院士在报告中指出,CCUS 是有效减少化石能源燃烧及工业过程碳排放的减碳、负碳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支撑,是钢铁水泥等难以完全脱碳行业实现净零排放的必然选择。面对困难和挑战,在双碳目标下我国要发展CCUS 产业,通过产业发展,技术推动产业、产业推动技术,形成良性循环。

  黄震院士在报告中指出,电力脱碳与零碳化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和重中之重,碳中和社会的能源一定是围绕零碳电力展开,这就需要大力发展负碳技术,包括 CCUS 技术、直接空气碳捕集(DAC) 技术、陆地碳汇、海洋碳汇等。双碳将引发一场绿色革命,将引发数百万亿投资与产业机遇,构建起全新的零碳产业体系。谁在零碳技术创新领域占据领先,谁就是新赛道上的领跑者,谁就有可能引领下一轮产业革命。

  在主题报告阶段,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合作中心马爱民主任主持, 专家与企业代表围绕CCUS 与零碳能源转型、CCUS 与工业部门脱碳、CO2利用与区域封存潜力、CCUS 示范与商业模式等议题进行了分享,特别是结合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的碳排放特点,分析了这些行业的碳排放减排路径。

  中国大唐集团科技创新部王鹤鸣主任、国家能源集团科技部徐连兵副主任、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宾晖副总经理、中科院过程所朱廷钰研究员、北京金隅集团科技创新部张增寿部长、四川大学代忠德教授、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文冬光主任、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魏伟副院长、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李小春研究员、吉林油田CCUS 与提高采收率开发公司李清安全副总监、中国矿业大学陆诗建教授、新疆敦华石油技术有限公司徐玉兵董事长分别就双碳目标下企业集团低碳路径、全国碳市场进展、行业CCUS 应用与发展战略、 CCUS 关键技术与示范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趋势分析。

  据介绍,大唐集团正在筹建“大唐- 绿碳CCUS 联合研究中心”,主要进行CCUS 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帮助碳中和、碳达峰战略规划的落地,协助集团公司提供支持服务,建立CCUS 在电力系统技术标准体系,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下一步,将积极推动二氧化碳高附加值产业化应用,加强碳捕集与循环利用核心技术攻关,开展前沿系统前瞻性技术储备,在CCUS 技术方面开展全面部署和实践。

  国家能源集团特别重视CCUS 技术研发与示范,建成了第一个10万吨级全流程二氧化碳捕集和地质封存示范项目,已注入30万吨二氧化碳,并连续监测10年,证实封存安全可靠。2021年6月25日,锦界电厂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15万吨/ 年)一次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正式投产。目前,正在实施的是泰州电厂二氧化碳燃烧后捕集示范项目,预计是50万吨/ 年。他表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煤炭仍是国家基础能源,也叫兜底能源,CCUS 将是兜底技术。下一步,能源集团要大力推进 CCS/CCUS 技术发展。

  在圆桌研讨环节,来自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研究院、河钢集团钢研总院、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天津大学、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OGCI 昆仑气候产业投资基金以及政府、学术界、企业界、金融界代表就CCUS 技术和政策信息、产业链之间和产业与金融之间的沟通进行了研讨,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与见解,对于CCUS 技术的未来发展表示了极大的信心和期待。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处长、研究员张贤在发言中提到,目前科技部正在制定《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CCUS 被认为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碳中和背景下不应仅仅把CCUS 技术当成“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利用的战略储备技术”,应该重新定位为未来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技术组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体可以这么理解:CCUS 是未来我国化石能源实现净零排放的唯一技术选择,电力系统实现灵活性、稳定性的重要技术保障,工业难减排领域实现零排放的可行技术选择,化工行业实现零排放的主要绿碳能源,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托底技术保障。

  据介绍,碳中和愿景下,CCUS 工作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的时期,需要有新的格局,新的举措。接下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专业委员会将开展面向地方和企业的系列能力建设活动,充分发挥连接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平台作用,推动我国CCUS 发展。

  此次论坛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指导,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专业委员会主办,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绿色发展协 同创新中心联办,中环碳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支持.

  论坛汇聚了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共计300余人现场参会,4000余人在线参会。论坛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中国环境报、科技日报、可持续发展导刊、中国经济时报社、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财新网等媒体对论坛进行了报道。

  本次论坛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专业委员会落实碳中和目标的成功实践,为加强各方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碳中和愿景下,CCUS 工作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的时期,需要有新的格局,新的举措。后续CCUS 专委会将开展面向地方和企业系列能力建设活动,充分发挥连接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平台作用,推动我国CCUS 发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