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续加剧“缺芯”困境
- 来源:国际汽车设计及制造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疫情,汽车,芯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9-14 20:12
“汽车”+“芯片”,即使是在投资赛道,好像也没有比这个组合更火爆的关注度了。
“因马来西亚疫情严重,某半导体芯片供应商位于麻坡(Muar) 的工厂被当地政府要求关闭部分生产线至8 月21 日。”8 月17 日,博世中国执行副总裁徐大全的一条消息让 “缺芯”话题再度成为汽车行业的关注热点。很快,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转发并配文称:“抽芯断供供更苦,举杯销愁愁更愁”。而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在近日召开的2021 年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也表示,马拉西亚新一轮疫情为芯片供应带来了不确定性,甚至对全球汽车的供应链都有影响。汽车制造商受“缺芯”问题的影响可见一斑。
受此轮疫情影响,多家车企又宣布阶段性停产。8 月23 日起,福特汽车堪萨斯城工厂将停产一周;同日起,通用汽车暂停生产部分电动汽车;从8 月24 日至9 月,丰田汽车将有14 家工厂27 条生产线临时停工……疫情不仅加剧了汽车 “缺芯”的困境,也给汽车产业链上下带来更为严峻的新挑战。
“缺芯”已影响汽车销售端
据Auto Forecast Solutions 统计,截至今年8 月9 日,全球范围内因芯片短缺导致的汽车减产量已达585 万辆,其中中国市场减产112.2 万辆。预计2021 年全球汽车减产或将超过700 万辆。
据市场研究机构IHS MARKIT 分析,持续的芯片短缺预计将对到2021 年第四季度的全球汽车产量造成挑战。究其背后原因,虽有偶然的疫情等客观因素存在,但是背后的逻辑是必然的。国际大环境形势剧烈的冲突、变换,从2018 年以后就埋下了祸根,突发的疫情以及2020 年行业上下游对于汽车产业快速复苏,前期预估不足等复杂多变的因素,都对芯片供应产生影响。再加上芯片的特殊性,存在供货周期较长,临时增加车载芯片产能非常困难。
据了解,马拉西亚Muar 工厂主要为博世的ESP、 VCU、TCU等产品提供芯片,而博世的客户主要有华晨宝马、一汽- 大众、一汽解放、长安汽车等众多车企。“8 月末开始,博世公司的相关主要产品基本处于断供状态。”某业内专业人士预测并分析称,这次的芯片断供也将直接影响到汽车制造层面。
除了徐大全透露的博世芯片供应商工厂停产之外,8月初,著名的车载芯片供应商英飞凌在其财报发布会上表示,位于马来西亚的两家工厂自6 月起已经关闭了两个月。其中一家是英飞凌最大的后段封测厂,主要产品是功率半导体和MCU。相关人士表示,乐观估计这家工厂本月底才能恢复生产。
此外,在马来西亚境内的荷兰恩智浦、日本瑞萨等半导体企业的生产也按下了暂停键。这使得长期依赖这四家半导体企业ESP 和ECU 的全球主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陷入缺货的窘境。“目前国内80% 的新车采用ESP,而其中有70% 由博世供应,这些芯片由意法半导体提供,而意法半导体30% 的封测产能在马来西亚。按照供货流程,即使意法半导体马来西亚工厂重启后立即为博世供货,博世制成产品再供应给车企,最快也要到9 月中旬。”某行业分析人士告诉记者,这波疫情造成的影响要比6 月份还要严重。
尽管如此,“缺芯”状况早已在汽车生产端开始体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7 月,我国汽车产量约为 186.3 万辆,同比下降15.5%。“芯片短缺从6 月开始对国内车市影响加剧,国内乘用车产销量也因此连续三个月同比下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分析说。
而在终端市场方面,汽车销售受芯片短缺的影响也开始浮现。“因为芯片问题,汽车生产确实受到了影响。在芯片短缺的背景下,部分车辆排产会往后推迟或者不再生产。以 CS75 PLUS 为例,厂家后续会生产2022 款车型,其他款的车型就不再生产了。目前,库存车也很少。”某4S 店销售人员表示。
对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从国内市场来看,合资车和豪华车将受到更大影响。“但面对芯片短缺潮不必太紧张,相信四季度市场供给会有明显好转。”崔东树如是说。
封测供应链面临挑战
事实上,这次疫情进一步加剧了封测和被动元件产业的不确定性,让半导体芯片领域相关企业再次感受到严峻性。
公开资料显示,马来西亚在全球半导体封测市场上一直具有重要地位,是全球半导体产品第七大出口国。目前,有超过50家半导体厂在当地设厂,多数为跨国公司,如英特尔、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恩智浦、日月光等。东南亚在全球封测的市占率为27%,其中,马来西亚的封测业务占据了全球近13% 的市场份额。
芯片封装是芯片生产流程的一部分,具体指将生产出来的合格晶圆进行切割、焊线、塑封,再为通过加装“外壳” 为芯片提供物理保护并让芯片电路与外部器件实现电气连接。 “芯片生产流程十分复杂,基本上各企业是分工合作,有企业进行设计环节,中芯国际等企业属于制造环节,日月光等企业做封测环节。其中,芯片封装并不是一项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一位芯片从业者告诉记者,在他看来,马来西亚封装业务的市占率高是因其当地的人力成本低。
除了封测外,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铝质电容、芯片电阻、固态电容等各类被动元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马来西亚是全球重要的被动元件生产国之一,美商 AVX、日商佳美工、尼吉康、中国台湾地区厂商旺诠、华新科,以及日商松下、村田都在当地设有工厂。以MLCC 为例,在 5G、汽车电子、物联网等应用的带动下,MLCC 需求将继续增长,行业需求仍将以每年10%-15% 左右的幅度增长。根据市调机构富士总研的预估,2021 年各尺寸MLCC 市场规模将达5.25 兆颗,预估至2025 年需求可望突破6 万亿颗。
在需求激增且各厂商扩产有限的情况下,部分厂商从 2020 年第四季度以来便出现了产品交付延期的情况,并且已经开始小幅涨价。自2021 年初以来,MLCC 市场更是“涨” 声一片,而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疫情持续“燃烧进一步加剧了产业的不确定性。
危机之下,如何寻找出路?
短期矛盾仍未解决,新的挑战又将至,下一步将要如何走变得至关重要。
IHS Markit 高级首席分析师理查德·迪克森(Richard Dixon)表示:“半导体制造工厂的一切运作都非常紧张,每当需求激增时,尤其是在低迷期之后,这个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寻找相应的替代方案刻不容缓。
突发的芯片危机不但提高了主机厂对芯片供应链安全的重视,也给予了中国半导体芯片新兴企业在产业链中扩大份额的难得机会。
“这一次供应链的大缺货,对于国内芯片半导体公司绝对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得益公司的高度重视,让我们在汽车电子产品应用的落地速度加快了。”上海芯旺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FAE 总监卢恒洋表示,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本土企业在保障供应链安全上都有着“先天优势”,基于MCU 产品服务的特点,需要后期的持续跟踪和维护,这就让本土企业更快速响应客户的反馈。他同时强调,国际产品的缺货以及供应链的问题,导致不少企业转向国内市场,也给本土企业提出新的挑战,必须开发出更高品质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地平线生态发展与战略规划副总裁李星宇公开表示,“智能芯片这么火,其实因为它代表未来,是芯片缺货的终极解决方案。如果看整个生物的进化历程,也会发现它是由一个分布式的神经系统向大脑去发展,而大脑脑容量又持续不断地去增长的过程,智能汽车算力的分布,演进的路线其实和生物进化是一模一样的。”
政策加速技术创新落地
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支持下,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迎来了质的飞越。座舱屏幕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复杂;自动驾驶感知、决策、执行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进行高频次实时计算;车路协同的不断推进,系统也需要处理海量实时数据。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和性能的提升,都离不开汽车芯片。
今年2 月份,工信部牵头编制了《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手册》,该手册对行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参考的作用,收录了59家半导体企业的568款产品,覆盖计算芯片、控制芯片、功率芯片、通讯芯片等10 大类、53 小类的产品,占整个汽车半导体66 个小类的80%,其中上车应用的产品是246 款,占收录产品总数的43%,手册还收录了26 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1000 条产品需求信息等。这样在供应侧和需求侧之间由政府搭建桥梁,可以大大缩短供应链供应周期以及缓解芯片短缺的问题。
作为未来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汽车半导体芯片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特别是在应对国内市场的安全需求方面,如果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配套监管,落地极为艰难。我们一直在强调以技术创新作为产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但实际上只有在政策的高效引导下,技术创新才有可能快速落地。正如上汽大众教授级高级经理张书桥所说,要充分发挥政策、市场和资本的综合优势,才能使得国产芯片企业加速导入本土供应链,也才能使供应链更加独立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