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与食品加工业现状问题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质量安全,生产,食品加工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12-02 20:30
摘 要:随着环境的改变,农产品质量安全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在实践中,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可以改善食品加工行业面临的问题,能从根源上提高食品加工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食品。对此本文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义,提出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紧迫性,剖析了食品加工业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及食品加工安全的策略。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状况及食品加工安全程度影响经济的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提高食品加工业的生产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在实践中应该全面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及食品加工业现状,并且要立足于现实需求,采取更加科学规范的手段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食品加工质量,以此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的食品。
1 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义
新时期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科技素养越来越高,在农业生产中也更加看重科技应用,以往的靠天吃饭种田经验也较之过去有了很大变化[2]。现代科技的应用让农产品产量增加,农产品质量也逐渐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与此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话题,保证农产品质量,让人们能吃到安全、放心的农产品成为当前最为关键的话题。
长期以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将保障农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增加农产品产量是重中之重[3]。随着农产品供求总量保持平衡,在丰年有余的背景下,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当下人们的消费观已经从过去的“吃得饱”变成了“吃得好、吃得安全”,人们在购买食品、农产品时更加看重产品质量是否合格、是否安全,所以在实践中必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上,处理好农产品数量、质量之间的关联,从而为人们提供安全、充足的农产品。
此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还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4]。农产品质量安全程度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能否安全稳定发展,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质量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所以必须全面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切实保障农产品安全。
2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紧迫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是指农产品的生产质量需要符合相关规范标准,要对人体健康有益。农产品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事实上并没有绝对安全的农产品,从当前农业环境看,零风险的农产品是不存在的[5]。农产品生长于自然环境,而当前的自然环境本身就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在农产品生产中难免会用到各种农药,会对农产品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农产品安全与农产品的摄入量、频次之间具有负关联,同时与人们自身的身体情况有一定关联。 v此外农产品质量是否安全还与产品生产过程有关。事实上安全的农产品并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在监督中产生的,食品是否安全与其生产过程监督有直接关联。农产品的生产涉及面比较广,如种植加工、运输、保险、销售等,其中种植加工是最初始的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在此阶段影响农产品安全的要素有很多,如种植过程中是否用到农药、是否违规使用生长素等,同时还需要考虑农药、生长素等本身是否安全、合格,如果应用不合格农药,必然会降低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农产品本身的保存情况也会影响到其质量,当农产品保存不当时,可能出现一些理化反应,从而产生对人体不利的次生代谢物,而农产品保存不当还有可能滋生微生物,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6]。
3 食品加工业现状
3.1 食品安全的内部影响因素
从当前食品加工业的实际情况看,还有很多内部因素会对食品加工质量安全带来影响,如食品加工企业本身的规模相对比较小,设备比较简单,生产工艺落后,从而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7]。有的食品生产企业存在无证、无照的情况,其生产环节脱离了监管视线,处于小作坊生产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食品无疑会在安全方面存在不足。同时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卫生状况比较差,设备简陋,企业内部加工场所布局不科学,原料处理、食品加工、包装、运输和存储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足,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并且产品出厂时缺少质量检验环节[8]。此外,还有的食品生产企业存在良好的质量安全意识,没有树立标准化的生产意识,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存在操作不规范、缺乏生产标准或者不按照生产标准生产的情况,很难保证食品质量。
3.2 食品安全的外部影响因素
(1)缺乏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而食品则是满足社会发展的必需物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部分食品企业在利益趋势下,因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生产出一些不合格、质量差的食品,引起了食品安全事故,严重的会影响社会和谐,同时也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2)我国现有的食品法律制度不完善,这也造成了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执法人员在执法中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同时我国还没有制定一套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链安全法律法规,难以借助有效的法律规范保证食品加工安全。另外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还存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层次不合理的情况,无法全面、持续地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管控。
4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及食品加工安全的策略
4.1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策略
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只有做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为人们提供安全合格的农产品,才能确保我国饮食安全[9]。
(1)推行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无公害农产品主要是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需要严格符合国家标准及规范的健康食用农产品。在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计划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做好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并且要注意产地环境的改善、净化,同时要严格地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注重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产品生产经营水平提升。另外要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健全检测制度,构建专门的无公害农产品销售网点,落实追溯、承诺制度,并且要做好认证体系建设。
(2)切实推进检测制度,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是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重要路径,在农产品生产中必须全面开展农药、农药残留、饲料、违禁药物等的检测工作,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农业投入品检测、农产品品质筛选等工作,针对违规、违法行为需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重点包括农产品农药残留、畜产品生产中应用违禁药物、水产品药物残留等。
(3)做好绿色食品生产工作。绿色食品生产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经过专门机构认定,生产出安全、营养、优质的农产品。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化学合成农药、肥料、食品添加剂等的使用,同时要减少其他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使用,做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生产质量控制。
(4)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制度。当地政府部门需要统一领导,农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进行监督,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强制实施制度,相关部门需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依法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监督,严禁质量不合格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同时还需要健全农产品包装及标识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追责制度等,借助规范、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4.2 提高食品加工安全的策略
(1)做好食品加工内部控制工作。对于从事食品加工的人员来说,必须保持身体健康,没有各种传染疾病[10]。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需要做好细菌防范工作,尽可能减少细菌污染。在食品生产之前,必须对各种加工设备进行全面清洗消毒,食品生产过程中用到的原料、辅料、添加剂、包装材料等,都需要保证质量合格,食品加工企业必须在生产前对这些原料进行检查。此外食品加工企业还需要做好周围环境管理工作,要保持生产环境卫生,防范污染出现。
(2)做好食品加工安全外部防范措施。健全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要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理清各个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上的责任,防止出现多头管理、无人管理的情况,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效果。另外,还需要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并且要做好普法工作和对食品检验机构的管理工作,制定明确、统一的检验评审规范,认定食品检验机构、检验人员的资格,同时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检验市场的多元化。
5 结语
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影响极大。所以在实践中,相关部门必须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严格把控农产品生产、销售、运输、存储及加工等各个流程,最大限度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做好食品加工行业的监督管理,确保食品加工安全,以此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食品。
参考文献
[1] 郑维嵩. 浅谈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与食品加工业现状问题[J]. 吉林蔬菜,2018(6):54-55.
[2] 宋延娟.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存在问题研究[J]. 农家科技( 下旬刊),2018(6):235.
[3] 张丽萍, 宗柏含. 牡丹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浅析[J]. 中国林副特产,2018(3):101-103.
[4] 韩肖. 食品安全问题及食品检测发展方向[J]. 食品界,2018(6):35.
[5] 彭昊洲, 黄晶. 关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的探析[J]. 农家参谋,2018(22):161.
[6] 黄远安.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原因与治理措施分析[J]. 农民致富之友,2019(15):224.
[7] 刘福涛, 李悦.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建设现状与建议[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2.
[8] 朱海涛.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质量安全监测的应用对策[J]. 吉林蔬菜,2019(3):37-38.
[9] 肖嘉.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及对: 以闵行区为例[J]. 上海农村经济,2019(9):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