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那些事
- 来源:当代作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老家,平凡,小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12-11 19:57
我的老家是鲁中平原一个平凡的小村,村民大都是靠地吃饭的普通农民。
我记得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就出过《我们村的传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下放的走资派,三十多岁,听说他之前是个作家。他给我们讲传奇来自平凡,来自点点滴滴的生活。他给我们讲课时发挥说:我们能有今天这样幸福美满的生活,怎么来的?你看我们村吧,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孩子都能够坐在温暖的教室里读书,大人小孩鳏寡孤独人人都有好吃好穿好住,这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旧社会哪?我们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孩子们读不起书,我们村哪年都有一半以上逃荒要饭的,年年都得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人饿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啊!.......这就是传奇。有小道消息传播,他就是因为大讲传奇来自平凡那种论调才被打成走资派的,狼子野心,恶毒篡改传奇的概念,破坏英雄的光荣形象。英雄就是传奇,是我们的神,你是什么东西?居然......这次,他那论调不知怎么传到县革委会办公室去了,上边下来了工作组,把他从学校撵了。他挨了批,被罚写检查书,还得去西山石匠组看石场。
我们这些年,一直在寻找.发现.捕捉我们的机遇,创造崭新的传奇。那届的县委书记是个文学爱好者,他讲话像朗诵诗歌。那时候,我在县上一个文学爱好者业余培训班学习,李书记常来讲课。培训班主讲老师是市里一位散文家,一位脸上挂着经历的中年女性,脸色有高级知识分子都差不多的那种苍白。她讲,传奇来自平凡,来自生活点点滴滴。那时候我明白了,没有平凡,哪有传奇啊?这是很简单的哲学道理。一次,我拿我一篇散文诗让她看,她用红笔圈下了,我们在平凡的土壤,播下传奇的种子。和熙的春风催开鹅黄的嫩芽,柔和的细雨滋润了广阔的土地,贫困的妈妈,她是那么伟大......那几句,她很高兴,说我写的不错,不过她马上紧一紧脸讲,写文章最主要讲的的是筋骨,没有筋骨的文章是站不起来的。闲下来,她问我是哪个村的,我告诉她我是下家洼村的。她像遇上老熟人样兴奋的告诉我,她父亲在我们村蹲过点。后来费老大事才弄清楚,她父亲就是我小学那位语文老师,那位作家。他告诉我,父亲眼下正在写一部长篇,就是那段岁月的故事。我走的时候,她拿她的一篇刚写的文章给我看。“你看看吧,或许,对你写作有帮助。”
我仔细阅读了那篇几万字的报告文学。那里边有我们村的建国,有刘支书,有小学的王老师,还有很多人的故事。这就更吸引我读下去。宋建国同志在客观条件归零的情况下,搞起了食用菌种植,他文化底子薄,就在手机上电脑上自己补文化,他的记性差,就多熬夜多跑路不耻下问刻苦学习,他没有种植经验,就背上行李卷干粮包不远千里去外地学技术,历经十年,他十起十落,屡经失败——冰冻,绿霉菌,市场的冲击,他终于挺过来了.他是我村发家致富的模范。还有小学的王老师,她利用业余时间蹬着小三轮车收废品,资助了村上三个失学孤儿。刘支书哪,他是村上新社区建设的先锋官,他冒着各种风险带领群众拆迁,在拆迁工作中挨过打,挨过骂,受过伤,可是他们班子终于闯出来了,我们社区有了现在的局面。
两周的学习结束了,老师和我一起回村上。我知道老师要搞农村这块创作,必须有第一手的农村生活素材积累,她会经常到村子里转的。在居委大院门卫室,遇上退居二线的刘支书,他给居委大院做门卫。刘支书和我俩握手,然后给办公室新任支书夏支书打电话。上边说可以上去,我俩就通过大门直奔办公楼。说起来我们村的事情有些巧合,新任支书是那次拆迁工作中把刘支书打伤的那个小伙子的哥哥,大学生村官。村上有些事情比较复杂,可我还是得一一告诉老师。夏支书弟弟叫夏江山,当初,夏江山的父亲结婚的时候,村上宅基地控制的很严,为了要那块宅基地盖新房结婚,夏江山的父亲跑折了腿托遍了关系也没办成,实在过不去了,他着急上火起了一嘴燎泡。有人暗里给指条小路,把自己二十多岁的漂亮的妹妹嫁给了当时支书的四十多岁弟弟做续弦。那不是黄世仁作风吗?拆房那天,刘支书因为镇上任务紧有点急躁,夏江山的爹和老宅有感情想不开,不愿拆房,和刘支书发生了口角。夏支书弟弟夏江山遇上事,当时正巧刚失恋窝了一肚子邪火,把刘支书打了。夏江山的哥俩一点不像,不知道的都不信他们是一母同胞的亲哥俩。夏江山胖胖墩墩的,像混黑社会的。他哥哥哪,文绉绉瘦伶伶的,鼻梁上架一副高度数近视镜,一副文弱书生相。他是县上去年评的十大好人之一优秀大学生村官。可是,我觉得你们村那任支书利用职权给弟弟娶亲的事有问题。老师用探讨的口气问我。可是男女本人没话,别人也说不出什么。夏江山的姑姑为了哥哥有地方盖新房娶亲吗!那不是好现象呀!当然了,那个支书是贪官,后来出事了,判了十几年,终究没得着好结果。老师说:“世相百态,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啊!”
“你们村那位刘支书不错的,他的成绩是不可磨灭的,你看这路吧,四通八达的硬化路,都他带领大家干的。现在,自行车代步的时代过去了,电动车.小轿车很普及,挂上档,一踩油门,眨眼的功夫就跑好几个村子。”“老师之前来过我村?”我爸爸在这个村子那么多年,我也算这村的半个村民,年年都回家几次。”“是啊,刘支书他就是个怪人。前几年,种地收入少,村上有本事的都往大城市跑,做生意搞企业挣大钱。就刘支书,用他做包工头挣得钱,买了两辆大五零拖拉机,包了三十多亩地种。那人真怪!种出粮食搞养殖,结果养了几年猪,也没落下什么。其实,种地养猪没多大收益,谁知他脑子想的什么。别人都尽往钱眼里钻,他却尽捡挣钱少的干。那年选村官,大家看他老实就都选他。大家都说他肯出力,不坑人,是个可以信赖的忠厚人。现在上头的眼光也都精了,所以,工作效益也就明显了。”
“害人如害己吗!”老师说了一句乡间俚语。她说:“你说到坑人这个话题,我了解过这样一个村官,他骗了上级的帮扶款,养起了小二小三,购买了好几栋别墅,老家的老婆孩子都嫌弃了。后来,东窗事发,就被法办了,贪的太多了,枪毙了。”老师说着,像舒出一口气。
“说起来刘支书等人算不上英雄,可是,他们是好人,我们村有了这样的好人,村民们才更能够过上富庶.安康的幸福日子。”老师说。
作者简介:
张振玉,笔名:东方2019。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费县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王羲之研究会会员。《精短小说》《望月文学》杂志签约作家。2011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诗中国》《北方诗歌》《西北作家》《北方文学》《参花》《鸭绿江》《躬耕》《望月文学》《精短小说》《小小说大世界》《齐鲁文学》《唐山文学》《青年文学家》《雪莲》等报刊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