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中国的地图像什么”,可能大多数人的回答是“雄鸡”,这也是我们对中国地图的第一印象。其实在“雄鸡”下面还有一片“宝地”,横版的中国地图将它缩小比例放置在右下角的方格里,容易被我们忽视。没错,这片“宝地”正是我国的南海海域。我国幅员辽阔,除了960多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以外,还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而这些海洋正是承载着我国海洋梦的根基。无论是近海还是远洋,都可以看到我们中国人的身影,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付出、攻坚克难,我们的海洋强国梦才能一步步实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海洋追梦人,探寻他们的追梦“密码”吧。
耕海大姐
王云,福建省平潭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近年来全国非常流行的“海洋牧场”,正是在她的潜心钻研下起步的。既然农作物可以集中种植,家畜可以集中圈养,那么海产品也一定可以集中养殖,这是王云坚信的道理。20世纪80年代,她便投身到海水网箱养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上。还记得许多年前大家一提到鲍鱼就觉得它是一种极其奢侈的海产品吗?但近几年再去海鲜市场购买鲍鱼,就像买白菜、土豆一样,不仅价格便宜了许多,而且十分常见。这种变化,正是得益于“海洋牧场”技术。这项技术让长毛对虾、斑节对虾、石斑鱼、比目鱼、黄瓜鱼、长竹蛏等昂贵的海产品实现了近海人工养殖,让原本遥不可及的海货“走进”平常百姓家。三十多年来,王云不畏风吹日晒,吃住都在渔排上,不断开展技术实验,研发出一套海水网箱养殖技术。
渔排,就是漂浮在海面上的水产养殖场,从高空看下去,就像连片的方格田地,养殖户们常年生活在渔排上的小房子里,看护着精心养殖的鱼、虾等。王云经常和养殖户们在一起,共同守护这一份海洋希望。她就像海上的袁隆平,在海洋这一片“沃土”上耕耘,矢志不渝地追寻着她的海洋梦。
护航舰长
梁阳,一位海军军官,曾任常州舰舰长、联合国驻利比里亚核查官员。他对各种武器的特点了如指掌,曾手无寸铁深入战区开展谈判。他精通英语,熟练掌握电台操控、复杂地形的车辆驾驶、战区排雷、野外生存等技能。年轻的梁阳曾立誓“当海军,就要当舰长”。但从梁阳的人生轨迹来看,从技术工作人员到机关干事秘书再到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好像离他的“舰长梦”越来越远。“不管付出多少努力,我一定要当舰长,守卫好祖国的蓝色国土。”梁阳没有放弃,他仅用2.5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其他人可能10年乃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舰长全训考核,成为一名合格的舰长。2007年,索马里海盗活动猖獗,常年活跃在亚丁湾海域,以劫持商船为生。按照联合国的决议,2008年底,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也开始参与到打击索马里海盗的行动中,梁阳正是第12批护航舰队的一员。梁阳指挥我国新型战舰,历时201天,先后护航31批139艘中外轮船。虽然身处险境,但在他过硬的军事素养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下,梁阳没有胆怯,带领全舰士兵圆满完成了护航任务。
海油蛙人
楚金勇,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一名水下作业人员。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开采出来的原油是通过海底石油管道运输的,就像家里的水管、燃气管出现问题时需要维修工人上门维修一样,海底的石油管道一旦出现了问题,同样需要维修工人去现场进行维修。可潜入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深的水下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还要完成石油管道零件的维修或者更换!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对作业人员的身体素质、潜水技术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而楚金勇正是那些作业人员之中的佼佼者,水下作业总时长超过4万分钟,为国家挽回上亿元的经济损失。楚金勇也不是一下子就成长为专业水下作业人员的,他曾是一名光荣的中国潜水兵。8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楚金勇钢铁般的意志,他和战友们几乎每天都要和大海打交道,特别是冬季进行海上训练时的寒冷,让他记忆犹新。他说:“我从未经历过那样的严寒,寒风像尖刀一样割在身上,很多战士都冻哭了,但训练仍得继续。我咬着牙,不断提醒自己决不能做一个被打败的战士。”近岸浑浊的海水、低温、海冰、渔网都有可能成为楚金勇水下作业的绊脚石,但他总能化险为夷,这与他过硬的潜水技能、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密不可分。
深潜勇士
傅文韬,我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潜航员。潜航员选拔的严苛程度堪比航天员,傅文韬正是从上千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我国第一代潜航员。他除了要通过身体测试和专业考试之外,还要应对针对性极强的心理测试和海上综合监测。比如海上晕船测试,大多数人都会晕船,但测试会考验潜航员候选人是否能调整好状态,减轻晕船症状,从而应对海上的突发情况;“幽闭恐惧”测试中,模拟载人舱的狭小空间,用来考查潜航员候选人是否适合长期在封闭、狭小、黑暗的空间内工作和生活……为了能够顺利采集到深海的各种样品,潜航员需要刻苦训练,熟练地用机械臂抓取大小不一的物品,有时还需要练习抓取活动的物体。因为深海的生物不会乖乖地等着被机械臂抓住,鱼、虾会飞快地游走,慢吞吞的海参也会使出浑身气力扭动柔软的身体躲避机械臂。驾驶深潜器安全返航是潜航员最大的责任,在下潜至7 062米极限深度的潜航里,“蛟龙”号曾在7 000米深度出现过报警情况,但傅文韬等潜航员顶住压力,冷静处理问题,坚持完成下潜任务,并顺利返回海面。截至目前,傅文韬已驾驶“蛟龙”号在印度洋、太平洋和我国南海海域下潜近百次,采集了大量珍贵的海底地质样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