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灌, 而是转

  《人之初》的“理性”一课里选了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我试着用作初一的教材,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他们乐于把场景复原:洞穴后壁、囚徒、矮墙、背后高处的火光、执物而行的人、各种器物的投影……他们也会特别留意到那个解除了禁锢而逃脱地洞的人,幸运地经过崎岖坡道,上到地面,见着从未见过的阳光;他们还发现了一些不可忽略的情节:此人并非自己挣脱,是被外力解除桎梏,硬拉着离开的;离开的时候他是痛苦的;然而到了地面高处,领略阳光与流水的抚爱之后,他再也不愿意回到地底去了。

  初一的学生偏爱情节,偏爱这个逃脱者的历险;倘若没有追问,他们不太会去留意这个故事的开头第一句话:“接下来让我们把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比作下述情形。让我们想象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是的,洞穴比喻是一个谈论教育的故事,所以《人之初》选文的结尾处,也同样回到了教育———

  苏格拉底:……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格劳孔:他们确曾有过这种说法。

  苏格拉底: ……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 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 ———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 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 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 化世界, 直至它的“眼睛” 得以正面观看实在, 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 即我们所说的善者。 是这样吧?

  由此可以提炼出一个教育的定义: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灵魂的转向。

  可见常说的教师如园丁之喻并不贴切,因为园丁主要的工作在于浇灌。如果一定要用比喻来形容教师的职能,我觉得教师有点像一个morning call,将一个躺平者从虚幻的梦中唤醒,起来、行动、活出自己的人生。

  教师也有点像王维诗里的那个林叟,在一个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轻轻地抓住这个可教时刻,适时地出现,略加点拨,一切都如此自然,以至于受教者以为是“偶然值林叟”,交流一番之后,教学效果好到什么程度呢———“谈笑无还期”———在归途以及后来的日子里,他会想起那个场景里的那番话,常常回味,从中汲取力量,获得方向感。

  因为页面所限,只能选登六页,每次我读到这不是结尾的结尾,都恨不得把《理想国》里的这一段手抄到《人之初》上面去,这一段在我看来,是教师的座右铭,苏格拉底这样说:……它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促使它转向。

  无独有偶,我在史怀泽《敬畏生命》里读到了类似的表达,同样认为不必也不可灌输,同样有火光之喻,同样意味着因教育而促使一种全新状态的发生。

  2013年的纪录片《盗火者》里,我说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纵火者”,实取自史怀泽,他说得多么好,让人时时反顾:

  我不相信,人们能把他本没有的思想灌输给这个人。通常,一切善良的思想是作为燃料而存在于人心之中的。但是,只有当火焰或火种从外部、从其他人那里投入其中时,这些燃料中的大部分才会燃烧起来,或真正燃烧起来。有时,我们的火也要熄灭,并且通过一个人的经历重新燃起。

  责任编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