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调整,高质量走好发展之路
村镇银行是主要在农村地区设立,目的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机构。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末,我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633家,其中,中西部占比65.7%,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1296个县(市、旗),县域覆盖率70.6%,整体资产规模约2.1万亿元。虽然在全国银行业资产总额中的占比不算高,但因其提供深入基层的服务,覆盖范围包含国家扶贫重点开发县域,在丰富金融机构体系、填补“三农”和小微金融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特色,凭借自身在银行体系中独特的定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其他规模的银行相比,村镇银行单体规模最小,只对单一的乡村或县域提供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和金融生态环境对其影响较大。首先村镇地区种植农作物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受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乡村居民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并且村民金融观念比较保守,偏向信任大型的商业银行,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另外,村民及乡镇企业的闲置资金有限,对银行相关的业务需求并不多,可以为银行提供利润的贷款业务在乡村地区没有形成规模,在已有的贷款业务上为降低信用风险,村镇银行多采取增加抵押品、互保、担保公司担保等多种方式,但抵押品大多可变现价值较弱,互保多为贷款户之间的互相担保,担保公司受其自身实力限制,担保贷款无法满足村镇银行实际贷款需要。
自2006年启动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试点以来,历经近15年的发展与转变,村镇银行虽已是金融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同时也面临压力与问题。为保证村镇银行的活力与稳定发展的能力,推动村镇银行的补充资本金及风险化解工作成为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固本强基、提质增效”是村镇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2021年伊始,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村镇银行化解风险改革重组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要高度关注村镇银行改革,包括向村镇银行补充资本、推进村镇银行兼并重组以及制定合理的监管激励政策和监管约束措施等内容,对推动村镇银行体系完善、深化改革、化解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银行间重组、改革,村镇银行的规模、发展体系将得到完善,运营人才的培训管理、系统的统一开发、风险管理等环节也将得到高效有力的支持。
发挥优势,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除总体调节之外,村镇银行内部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建设也应被重视起来。
首先,村镇银行风险防控的能力想要提升,就要保证过硬的金融专业能力,前线员工作为业务推进的关键应保证服务质量、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因为村镇银行普遍服务的范围较小,银行还可建立符合当地习俗、习惯的服务流程,从而提升服务品质,真正为“最后一公里”的客户和业务服务。
而更重要的经营管理层,不仅要懂金融,更要懂农村,需要切实指导、帮助农村建设,肩负起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也因其银行规模较小,更要保证专业人才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与忠诚度,提升村镇银行品牌形象,扩大银行的影响力,提高整体工作队伍的专业能力及公信力。
另外,为了解决存贷业务不协调的压力,很多村镇银行也正优化贷款审核流程。事实上,很多乡企都是有贷款需求的,但因为手续复杂、审核时间长等问题,村民往往不会选择村镇银行,但随着村镇银行资金结构优化、灵活性增强,如今申请贷款已经变得简单高效。贷款业务流程的不断完善,不但帮助村镇银行突破发展的瓶颈,更营造了农村地区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使当地村民有收入、产品有特色、销售有保障。
从技术角度看,村镇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也是必要的,数字系统对前线工作形成辅助。近年来,富民村镇银行在主发起行的支持下,积极响应数字化转型,推行了线上办贷、扫码授信、智能柜员机、无纸化柜面业务以及数据决策等系统,给业务和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也提升了客户的体验感。数字化转型将大大提升村镇银行服务的创新能力与业务效率,但未来,也要注重数字系统的及时升级,村镇银行整体与行业头部企业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结语
深入农村,但不改金融服务的本质。服务小微,但推进地方发展的广大。扎根基层,但践行乡村建设的使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