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青年科研人才多出原始创新成果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为青年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科技研发环境,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出好的科研成果,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石碧认为,当前国际社会经济竞争激烈,而竞争力强弱某种程度上主要体现在科技和人才上。应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科研院所应花大力气破“五唯”,为青年人才减负,重点针对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家、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工程技术人才队伍、中青年科技人才。

  长期以来,科研形成了各种“帽子”,这些帽子与物质奖励挂钩,一些单位招聘、选拔人才,各种帽子成为硬性指标,获得帽子还有年龄门槛,青年人才为了在门槛前获得相应的帽子,得到相应资助,往往把得“帽子”当成科研奋斗目标。

  石碧认为,应该在科研资源配置方面,根据人才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优秀青年科研工作人才,分类给与支持保障,阶梯式培养青年科研人才,进一步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制定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措施。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实施针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计划,推动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大力健全博士后支持政策,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等,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迈上了历史新台阶。但是,对比中外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状况,仍存在青年科技人才数量偏少、创新能力相对薄弱、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国际一流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相对较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实力的整体提升。

  科研工作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这既需要为青年科研人才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也需要青年科技工作者打破思维束缚,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

  石碧建议,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人才发展、调动人才创新潜能,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对于原始创新难度较大的基础学科,适当减少考核频次、延长评价周期。

  第二,不唯“论文、专利”论人才。“不唯”不等于“不要”,过分强调容易导致急功近利。一些高校的选人、用人政策正在逐渐摒弃对学历、“帽子”等的盲目崇拜,政策越来越灵活。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多出好成果,潜心从事前沿科技研究的科技成果,出真正的成果。

  第三,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前沿科学的主要“应战者”,应给他们更多提供目标和机会。人才评价体系要摆脱论资排辈,给青年科研人才创造独立发展空间。在设置重点项目的时候,科研院所还可以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接触更高的科研平台,获得更多资源,进而快速成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