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杼穴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

  【摘要】 临床上可采用大杼穴治疗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的疾病,主治疾病以颈椎病、膝关节病、骨折、肌筋膜炎、牙痛、咳嗽等为主,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普通针刺、针灸和电针为主,具体的取穴定位、针刺角度以及深度等需要根据疾病具体情况实施,并能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通过总结大杼穴在临床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现作一综述。

  大杼穴正对第1颈椎棘突下,其体表定位因患者年龄、体重、身高等个体差异而不固定,临床应根据不同患者“因人制宜”而区别取穴。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中大杼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旁开1.5寸。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主治》中指出大杼穴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发热、颈项强痛、肩背痛。进针时应与皮肤约呈40°向脊柱斜刺,或者平行脊柱与皮肤呈45°向下斜刺,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疾病,应有区分地选择针刺深度[1]。大杼穴临床可治疗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在内的相关疾病,但对于大杼穴的临床主治疾病并没有区分主次关系,且在应用大杼穴治疗的疾病中没有针对性地说明该方法治疗不同疾病的方式、频次、疗程、常用配穴以及治疗疗效,故本研究将大杼穴的临床应用作综述如下。

  1 大杼穴位置的古今争论

  最早的《黄帝•内经》中并未明确大杼穴具体位置,长期以来针对大杼穴位置的争论未能形成统一意见。大杼穴最早可出自《灵枢•海论》:“其输上在于大杼”,故认为大杼穴在第1椎棘突旁开1.5寸位置。《灵枢•背俞》注释中“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大腧者乃大杼穴之所在”,其部位居于五脏六腑各穴之上,杼骨之端,故为确定其位置,通过五脏和隔所主背腧穴之定位,此处应避免针刺。而《黄帝•内经》则将胸椎横突统一称之为“杼骨”,文中“肺腧三焦”即“肺腧位于第3、4胸椎横突末端下缘”之间,结合《灵枢•背俞》中关于“三焦”释义,从而推断第1胸椎为“大杼”,故而第1胸椎横突下缘位置则为大杼穴的取穴位置。近现代中医学者对大杼穴的认识则受到西医解剖学影响,同时结合“肾生髓”之理论,多认为其位于脊柱之上,脊髓正上位置[2-4]。

  2 大杼穴之腧穴特性

  大杼穴具有独特的腧穴特性,《奇经八脉考》中述:“督脉与手足太阳、少阳等多穴会于大杼之穴”,提示大杼穴乃督脉别络交合手足太阳穴、少阳经脉之和穴,具有交会多经络气血之功效[5]。《灵枢•海论》中述:“冲脉乃十二经之海,腧上乃大杼穴也”,提示大杼穴可直通冲脉,具有调节冲脉血气之功效,还可调理肺气,继而临床实证中运用大杼穴治疗寒热咳喘之症[6]。同时大杼穴处于足太阳膀胱经之表,以风府、风池、风门“三风穴”围之,故大杼穴还可祛风透表之能效,可治“风”症[7]。

  3 大杼穴临床主治病症

  按照《ICD-10》中的疾病分类标准[1],对有关大杼穴治疗疾病种类的文献进行分类和总结,结果显示,大杼穴被临床用于治疗12个系统中的44种疾病。使用大杼穴为主穴或主要配穴治疗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占主要,其次是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从涉及的疾病系统由多到少依次为: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14种),呼吸系统疾病(8种),神经系统疾病(4种),症状、体征和实验指标异常(4种),损伤、中毒等其他后果(3种),消化系统疾病(3种),循环系统疾病(2种),泌尿系统疾病(2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1种),妊娠、分娩和产褥期(1种),眼和附器疾病(1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种)。涉及具体疾病种类排名前8位的依次是: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膝关节病、骨折、肌筋膜炎、咳嗽、牙痛。

  4 大杼穴的临床应用方式

  大杼穴在临床应用中,其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梅花针叩刺、穴位注射疗、针灸、推拿、放血、封闭、拔罐、刮痧、电磁波谱疗法等多种[8],且其针对的常见病种包括颈椎病、膝关节病、骨折、肌筋膜炎、咳嗽及口腔相关疾病等[9-11]。

  4.1 大杼穴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即颈椎综合征,以大杼为主穴治疗颈椎病常用配穴以风池、颈夹脊、天柱。治疗方式以普通针刺多见,其次是针+灸、针+推和电针等。在用法上,使用大杼穴为主治疗颈椎病频次以每日1次常见,疗程则以10d为一个疗程者多见,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均超过95.00%。在梁旭[12]研究中,其以患侧大杼穴为主穴,向脊柱方向浅斜刺1~3寸,隔日1次,以5次为一疗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其总有效率为98.33%。在张挺等研究中[13],对大杼穴、天柱穴施以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120例,认为温针灸大杼、天柱穴既能壮骨健脑,放松颈项部肌肉,又可以推动脑的血流量,从而达到治疗眩晕病症的目的。

  4.2 大杼穴治疗膝关节病

  以大杼为主穴治疗膝关节病常用配穴血海、梁丘、犊鼻,其次为悬钟穴。治疗方式以刺络拔罐多见,使用大杼穴为主治疗膝关节病刺络拔罐、穴位注射频次以隔日1次常见,针刺以每日1次常见,疗程以7~10d为一个疗程或30d为一个疗程者多见,使用大杼穴为主治疗膝关节病的总有效率均超过95%。王健等[14]在大杼穴刺络拔罐治疗因风寒湿邪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大杼穴点刺出血,辅以火罐吸拔10min,出血量10~15ml,隔日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重症可持续治疗2个疗程,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90%。向宪文等[15]观察针刺大杼穴治疗膝骨关节炎功能障碍,在局部电针的基础上,患者取坐位,针刺大杼穴,期间患者做患侧膝关节屈伸动作,得出加针大杼对膝骨性关节炎功能障碍的改善明显高于单纯局部电针组。

  4.3 大杼穴治疗骨折

  以大杼为主穴治疗骨折常用配穴膈俞、肾俞,其次是足三里、委中等,治疗方式以针+灸多见,其次是普通针刺、艾灸等。使用大杼穴为主治疗骨折病频次以每日1次常见,总有效率超过90.00%。熊芳丽等[16]针刺大杼、膈俞、肾俞及断端局部穴位促进骨折愈合疗效显著,针灸组在肿胀消退、总有效率、基本愈合率上均优于药物组,其认为针灸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黄东[17]采用丹参注射液对大杼、膈腧穴交替穴位注射,阳陵泉、阴陵泉、委中等局部穴位按顺序与大杼、膈俞配合注射进行治疗,每3天1次,3次为一个疗程,骨折愈合总有效率为92.00%。由此可见,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大杼等穴能够促进胫骨骨折愈合,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的疼痛。

  4.4 大杼穴治疗肌筋膜炎

  以大杼为主穴治疗肌筋膜炎常用配穴天柱、百劳、阳陵泉,治疗方式以普通针刺多见,其次是针+罐、电针+刺络拔罐等,使用大杼穴为主治疗肌筋膜炎频次针刺以每日1次常见,疗程以7~10d为一个疗程者多见,拔罐以每周2次,3次为一个疗程者常见,总有效率达到90.0%以上。蔡承穆等[18]针刺大杼治疗背肌筋膜炎,留针期间做肩背部主动运动,采用数字疼痛量表法(NRS)进行疼痛评估,其认为治疗后比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吴思语等[19]针刺大杼、天柱、颈百劳、天宗、阳陵泉治疗项背肌筋膜炎,针刺完毕后于足底放置网球,前后踩运10min。由此可见,针刺大杼等穴位并配合足底筋膜松解法能减轻项背肌筋膜炎的疼痛症状。

  4.5 大杼穴治疗咳嗽

  以大杼为主穴治疗咳嗽常用配穴肺俞、风门、定喘等,治疗方式以复合疗法多见,如穴位敷贴、刺络拔罐等,使用频率相同,以每日1次常见,针刺、穴位敷贴疗程以10d为一个疗程者多见,刺络拔罐以3次为1个疗程多见,总有效率超过80%。姬霞等[20]取双侧肺俞、风门、大杼穴,用闪火法拔罐,再选用波长7.2m,频率为40.68MHz的超短波电疗机,胸背部对置,微热量,15min,临床总有效率可达100.00%。由此可见,拔罐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肺部充血状态,超短波疗法对全身各种炎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消炎作用。赖东建[21]在大杼、肺腧穴进行埋线,同时艾灸膏肓、肾俞、足三里,其总有效率为87.88%,可见穴位埋线加艾灸治疗肺气亏虚型咳嗽有良好的疗效。

  4.6 大杼穴治疗牙痛

  以大杼为单穴治疗牙痛最为常见,配穴有眼穴下焦。治疗方式以普通针刺多见,其次是电针以及普通针刺+点穴。针刺行针多为泻法,行针频次以5min/次常见,绝大多数为牙痛发作24h予以治疗,使用大杼穴为主治疗牙痛的总有效率在96.00%~98.00%。任华等[22]在针刺大杼穴得气后施以电针30min治疗牙痛,总有效率达96.88%。焦念学等[23]临床上对牙痛,患者的大杼穴分别进行了穴位压痛诊断检查,发现每个患者的大杼穴都有不同程度的压痛,按压后患者牙痛明显减轻,对100例牙痛患者的大杼穴进行针刺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除此之外,张宏等[24]认为艾灸神阙并针刺大杼穴能有效地调整机体的代谢功能,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而治疗口腔溃疡。

  4.7 大杼穴治疗骨质疏松 苗英等[25]提出针刺大杼等穴配合六味地黄汤加味,可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鲍圣涌等[26]认为电针大杼、关元、足三里、肾俞、膈俞治疗骨质疏松患者,患者尿脱氧吡啶啉/肌酐、尿钙/肌酐、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及肿瘤坏死因子、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值显著降低,血清雌二醇、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含量显著升高,这些均可能是针灸大杼穴发挥相应疗效的机制。

  5 小结

  以大杼为主穴可用于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等多个系统的疾病,主治疾病以颈椎病、膝关节病、骨折、肌筋膜炎、牙痛、咳嗽等为主。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普通针刺、针灸和电针为主,但需要实施的取穴定位、针刺角度以及深度等需要根据疾病具体情况实施,常见的治疗频次每天1次为主,结合不同的疾病实施差异性配穴以及疗程,且有效率均超过80.00%,部分研究结果有效率为100.00%。

  在大杼穴对疾病的治疗中,虽然能够治疗多种疾病,但比较常见的是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而未来治疗该疾病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此外,还需要明确和拓展该方法的主治范围,进而强化大杼穴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6 参考文献

  [1] 宋丹平,阙明.面瘫静止期加用梅花针叩刺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12):2097-2098.

  [2] 龚霞,王军文,王畅,等.神应养真丹加减联合围刺及梅花针叩刺治疗斑秃验案1则[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1):98-99.

  [3] 王琦,李硕,张鹏.针刺三风穴联合耳穴压豆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12):2043-2045.

  [4] 王馨敏.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膝关节病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5):101-102.

  [5] 周琰,李思康.试述大杼穴治疗月经不调的机理及临床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1,33(4):670-672.

  [6] 汪日锋.大杼穴针刺运动结合常规针刺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21.

  [7] 旷秋和.大杼穴临床运用举隅[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7):124-125.

  [8] 周源,丁洪磊,崔述生.崔述生教授“七线拨筋法”治疗颈椎病的经验[J].现代中医临床,2018,25(6):42-44.

  [9] 杨剑,李翠娟,刘小英,等.“骨会大杼”研究现状及其临床应用[J].现代中医药,2018,38(6):152-155.

  [10] 邢航,彭万年.大杼穴“主膝痛不可屈伸”之理论新议[J].中国针灸,2017,37(9):997-999.

  [11] 梁旭.针刺大杼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5):209-211.

  [12] 梁旭.针刺大杼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5):3-5.

  [13] 张挺,庞国军.温针灸大杼治疗颈性眩晕12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20,17(7):305.

  [14] 王健.大杼穴刺络拔罐治疗膝关节痛48例[J].中国针灸,2021,23(1):35-37.

  [15] 向宪文.针刺大杼穴治疗膝骨关节炎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健康必读,2018,16(31):225-226.

  [16] 熊芳丽,肖亚平,姬锋养.针灸大杼、膈俞、肾俞及断端局部穴位促进骨折愈合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9,23(11):100-101.

  [17] 黄东,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促进胫骨骨折愈合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8,5(35):84-85.

  [18] 蔡承穆,俞兴,刘娜,等.大杼穴平刺与动刺结合治疗背肌筋膜炎67例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7(9):1120-1122.

  [19] 吴思语,尹莹,针刺配合足底筋膜松解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3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7,26(5):34-35.

  [20] 姬霞,冯亚莉.拔罐加超短波治疗外感咳嗽89例[J].河北中医,2021,24(6):449-451.

  [21] 赖东建.穴位埋线加艾灸治疗肺气虚型咳嗽33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20,46(2):181-182.

  [22] 任华,任翠玉.电针大杼穴治疗牙痛32例[J].中医外治杂志,2020,14(2):52.

  [23] 焦念学,焦红波.针刺大杼穴治疗牙痛100例[J].中医外治杂志, 2019,15(2):16-18.

  [24] 张宏,李辉.针灸治疗口腔溃疡[J].中国针灸,2021,22(10):686-688.

  [25] 苗英,徐胜东,贺晓慧.六味地黄汤加味配合针刺对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9,34(2):142-143.

  [26] 鲍圣涌,张少君,林婉娟,等.电针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生化指标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骨胶原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针灸,2021,32(12):1108-1112.

  [2022-02-16收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