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短视频的“全民艺术”讨论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融媒,短视频,全民艺术参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7-08 20:58
摘要:融媒时代,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广泛流行,平台内容丰富多彩,涉猎范围极广,主题和视角千差万别,充分展现着不同主体对社会事物的不同理解和表达,具有一定的艺术创作性和艺术体验性。本文结合艺术的定义,在对短视频所蕴含的艺术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就全民参与的短视频是否符合“全民艺术”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1. 艺术与社会
在讨论一个新的媒体形式是否含有艺术韵味前,首先要理解艺术是什么,然后再与之产生联系。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艺术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
“何为艺术”是学术界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到目前为止仍然存有不同的观点。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美的艺术(fine arts)以及它们提供的经验体现了一种源于自由想象的特殊的人类活动,而这种自由想象培养了人的心智能力。20世纪,美国哲学家杜威提出“艺术即经验”,这个观念将艺术视为人类创造性的产物[1]。王宏建所著的《艺术概论》对艺术的本质、发展、创作、接受等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艺术直接产生于创造它的主体——人,艺术的发展和产生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要求”[2]。这意味着艺术活动的形成必须有人的参与,否则就构不成艺术这个概念。那作为艺术的首要本质,社会性又该如何定义呢?
首先,“社会”这个词指代的是一切生物环境的关系总和。“社”指的是团体,“会”指的是聚集,合起来意味着各种团体聚集所产生的社会。因此,社会性是生物作为集体活动中的个体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性。艺术的社会性在于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又引导社会生活。
其次,“艺术是社会性的存在物并以社会为前提,艺术劳动是社会劳动,艺术产品是社会产品,艺术作品作为实存物是社会现实的组成部分,参与并服从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原则[3]。”此外,在某种特殊的条件下,艺术具有社会超前性,这种超前性对未来艺术欣赏形式的走向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从而形成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潮流。
王宏建指出:“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只能以客观世界为基础,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在获得对生活的独特审美认识后才能进行创作和表现[2]。”艺术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它用形象化的方式反映着客观世界,无论是图案还是视听方式都是对客观世界直接或间接的映像。
“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既生产艺术作品,又创造艺术美。而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它就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2]。”艺术需要具备审美特性,那么“美”为何为“美”?
其实,美就是美本身,美是审美对美的物品的直接表达。“美在古希腊和中世纪都是普泛的,什么都可以为美,美的等级基本以由文化中获得愉快感的程度为标准来衡量[4]。”美的事物带来的感官体验、视觉体验、心理体验区别于非美,美感的产生能够带来内在与外在的愉悦,能够达到视觉与心灵的平衡,从而产生与美的共鸣。在艺术的社会性中,美的反映需要符合大众审美,也就是“常规美”,它需要符合美的形式表现,而这个美的形式表现在于将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通过感官来接受的美的韵律体验运用对称、均衡、统一、和谐、韵律等形式加以组合,从而唤起受众的审美意愿。
2. 短视频中的艺术行为解析
短视频是影像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步的共同产物。艾瑞咨询网在《2016年中国短视频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出短视频的概念化理论,“短视频是指一种视频长度以秒计数,主要依托于智能终端实现快速拍摄和美化编辑,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实时分享和无缝对接的一种新型视频形式”[5]。短视频的出现本身带有商业化色彩,互联网的发展也推动了这种商业模式的进步。
短视频传播方式大体有两类,第一类为单纯对视频素材进行拼接和融合,对原有事物赋予新的含义,这类视频内容体现出小众化、圈层化的特点,大众化程度较低,具有无厘头、荒诞和梗文化的特点。第二类是对流行元素进行自我再造。这一类以抖音短视频为主,即一个网络热点视频在短视频领域火爆之后,随后引发广大群众争相模仿,通过自己的演绎来实现二次传播的目的 [6]。这两类传播方式成为当下短视频的主要传播方式。
短视频的发展虽取决于互联网科技的进步,但更多依赖于大众的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短视频平台的出现放大了群众的分享欲,人们更愿意将自己的生活呈现在短视频平台上。无论是精通视频拍摄的技术者还是只懂得简单取用素材的普罗大众,任何人都能够通过短视频去涉猎不同领域。由于社会生活是其主要素材来源,其作品常常伴有分享生活、引导社会思潮、继承传播文化等社会性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运用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短视频作品。“从《故宫100》到《如果国宝会说话》,每一集时长五六分钟,以凝练的方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短视频的方式呈现给观众[7]。”
这些纪录片画面呈现效果和谐简洁、质朴唯美,内容与形式有极大的统一协调性,在寓情于景之间将传统文化以短小精简的方式展现,民族情感油然而生。罗丹曾经说过:“艺术就是情感[8]。”情感作为人本身自然生成的机制,在审美和艺术实践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短视频的传播进一步推动这种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比如在抖音平台上,以2021年河南水灾为例,抖音平台发布大量抗洪救灾的视频,转发评论量极大,评论中展现出的普遍都是对于灾情地区同胞的关切之意,视频的发布传递着民族共生同一的理念,呈现的内容引起强烈的民族共情。
可以看到,短视频作为现代媒体艺术,无论平台本身、界面效果、图标表示,还是一些表情包的设计,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意味往往来自大众审美娱乐需求。从平台视频内容来看,可以发现在多数视频中都具备拍摄技巧、角度变化、剪辑手法、剧本创设、特效制作等要素。这些艺术表现手法能够通过色、线、形、声的有效融合实现视听之间的平衡,从而刺激受众感官。这足以体现短视频所具有的艺术性。
3. 短视频是否构成全民艺术参与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短视频已经普及全民生活中。人们可以用手机随时随地拍摄,记录生活当中值得记录的事物,短视频俨然已经成为现下的流行媒体。那么,“全民艺术参与”能否通过短视频而有所体现呢?
从内容发布来看,美食、吐槽搞笑、娱乐、生活资讯、游戏、人文教育、音乐舞蹈和影视剧评等构成短视频平台内容分布的主要方向。“短视频让审美活动由自我转为内外互化,将会形成时代个体审美心理活动和群体的、社会的、历史的活动统一体,而这个统一体是以智能为环境,充满推力的高效、高速的新体[9]。”
从视频制作来看,群众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通过设备选择个人所倾向的内容,或者通过平台所给出的特定视频模板进行套路拍摄。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大众对拍摄剪辑技巧的掌握程度不一,所以创作的质量效果也就不一。
所以要讨论短视频是否构成全民艺术参与这一问题,从群众视频制作与内容发布入手是行不通的。因为使用者所发布的内容无关宏旨,无论内容好坏、质量高低,也无关它是否恶意低俗,当大众参与的那一刻起就已构成艺术的传播。短视频记录着社会的多样性,也反映着不同使用者的状态需求,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出不同的社会存在,这何尝不是一种艺术方式的呈现?那么,当具备艺术的呈现方式和传播方式后,是否能将短视频定义为艺术作品?
先回归到艺术创作这一话题。王宏建在《艺术概论》中提到,“艺术的创作过程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重要阶段,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在特定创作动机的引导下,通过艺术思维,对生活素材进行概括、提炼、加工、虚构,在头脑中孕育成主客体融合的艺术胎儿。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运用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将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意象物态化,使之成为具有可感的艺术形象”[2]。依托于短视频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持,视频制作者通过素材的准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完成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这足以构成艺术作品的概念,因此短视频的出现和发展符合全民艺术参与。
结语
短视频艺术是近几年来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他们从各个角度入手分析短视频中所蕴含的艺术内容,而全民艺术参与这一研究点却未曾被发掘。经过探究发现,正是因为全民性的参与,短视频才成为当下流行的社交模式,所以短视频能够体现出全民艺术这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