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经济及其在澳门的发展优势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世博,经济,澳门,优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2-21 14:27
2010年的中國曾經發生了一系列震驚世界的大事,成功舉辦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即為其中之一。上海世博會塵埃落定,但世博會的影響卻日益彰顯。上海和國內外許多地方都開始探索世博經驗在“後世博”時期的應用推廣價值。由澳門的特殊區情所決定,世博經驗尤其意義深遠,不僅具有很大的適用性,而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当代世博经济的本质特徵
上海世博會的實踐證明,“高端”、“前衛”、“多元”、“集成”和“創新”是以當代世界博覽會爲代表的超大型會展的重要特徵與成功經驗,由此創生的新型會展旅遊産業名曰“世博型經濟”,或者直接稱之爲“世博經濟”。
“高端”是指世博經濟需要高層運作,具有很高的權威性。世界博覽會的申辦、籌備、參展和運營都具有強烈的國家色彩,體現了會展旅遊的最高層次,因而也就具有最高的代表性。上海世博會的組織委員會由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掛帥,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俞正聲任第一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市長、貿促會會長等数十位高官任副主任委員和委员,足見其權威性之强。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上海世博會開幕式,國務院總理溫家寳出席閉幕式及2010年上海世博高峰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世界各国、各地区均以官方身份到上海參展世博,至於出席開幕式、閉幕式或國家舘日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更是大有人在。世博會與世博經濟的高端性是不容置疑的。
“前衛”是指世博經濟的内涵與時俱進,體現並引領時代發展潮流。世博會絕對是時代寵兒,1851年英國舉辦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就展示了新興的工業革命給這個古老國家帶來的嶄新面貌;159年以後的上海世博會更展示了人類的最新科技成就,包括新一代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生態節能建築等,確實使人們體會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意義。“綠色、環保、低碳”更是體現科學發展新理念的嶄新主題。在上海世博園區,工業文明時期留存下來的象徵—— 一座高達165米的大煙囱被改造成氣象信號塔,其用意可想而知;为了突出低碳,園區內裝置了總裝機容量逹4.6億兆瓦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還配備了1千餘輛新能源汽車,各國展館的低碳節能措施亦比比皆是。上海世博會的現狀為觀眾了解時代、順應形勢、展望未來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有利的條件,也充分反映了世博經濟的前衛性。
“多元”是指世博經濟匯聚衆多因素,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局面。上海世博會共有246個官方參展單位,包括190個國家和56個國際組織;在184天的展出期間,舉辦了22,900場活動,參觀者總數達到7,308万人次。溫家寳總理在上海世博高峰論壇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時,盛讚上海世博是“一次精彩的盛會”,是“一個地球村”。他特意提到“隨風舞動的英國舘”、“楓葉造型的加拿大舘”、形如“絲路寳船”的沙特舘等風格迥異的建築物,也提到“中國的戰國銅車馬”、“希腊的雅典娜神像”、“法國印象派大師的傳世之作”和“丹麥的小美人魚”等世界各國的文化瑰寶。上海世博不愧為“一部寫在大地上的百科全書”,“構成了一幅多元文化和諧共榮的美好畫卷”。正是世博會的多因素綜合,奠定了世博經濟多元性的基礎。
“集成”是指世博經濟促使不同因素疊加整合,優勢互補,產生整體化效應。世博經濟絕非單一的經濟門類,只靠會展是辦不成世博會的。成功的世博經濟必定是多種經濟形式的協同或綜合,會展、餐飲、商品(紀念品)銷售、旅遊等門類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夠構成現代的世博經濟。2010年上海世博會在這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世博園區内,開設在公共區域内的餐館有133家,開設在展館内的特色餐廳還有83家。上海世博開幕半年间,在園區内用餐的遊客超過5,393万人次,累計實現零售額24.92億元。園區内在公共區域開設了100個特許商品零售店,各展館内還開設了155家紀念品商店,商品零售額共計達到20.15億元。這些數據體現了上海世博會集成的效果和世博經濟的集成特徵。
“創新”是指世博經濟倡導標新立異,用別具一格的形式展示鮮明個性。幾乎所有參觀過上海世博會的人都有“大開眼界”、“耳目一新”的感受,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爲本屆世博會凝聚了無數人的創意,體現了超越和突破。靈動的“清明上河圖”,“會呼吸”的外墻,“能保存千年”的種子,“懸掛在墻上”的樂隊等等,無不體現創意而個性鮮明。《解放日報》在上海世博結束前不久公佈了一份民意調查的結果,在回收的1,105份有效答卷中,“創新成爲受訪者從世博會獲得的最重要信息:有45.1%的受訪者認爲世博會是展示新技術的窗口;有38.1%的受訪者表示,世博會是新思維新創意的發源地”。換言之,沒有創意,沒有創新,就沒有當代的世博經濟。
澳门发展世博经济
的优势所在
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和推廣世博經濟的成功經驗具有普世價值。澳門作為一個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經濟實力雄厚的特別行政區和中型城市,具有發展世博經濟的一系列優勢。
第一,政策優勢。澳門作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其獨享的一些優惠政策是内地其他行政區劃可望而不可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明確規定,在澳門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同時又賦予澳門特區在對外事務方面享有許多權利,如在“適當領域以‘中國澳門’的名義,單獨地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簽訂和履行有關協議”;“以‘中國澳門’的名義參加不以國家為單位參加的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在文化社會事務方面,澳門有關的民間團體和宗教組織“可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國際的有關團體和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各該團體和組織可根據需要冠用‘中國澳門’的名義,參與有關活動”。這一系列特殊規定正是澳門興辦並保證世博型經濟高端性的法律和政策依據。例如,筆者曾經多次撰文倡議,澳門可以籌劃舉辦一個世界性的“跨文化論壇”,在“大文化”觀念的指導下,以促進古今文化貫通、東西文化匯合、科學人文交融、經濟文化並舉為宗旨,為當今最具權威性的科技、文化、經濟大師提供思維踫撞、精神融合與傳播思想、闡釋理念的講壇,為具有多元文化傳統的地區提供探求跨文化發展新思路的舞台,帶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齊頭並進。這一論壇的高屋建瓴之勢,將充分體現世博型經濟的高端性和前衛性。
第二,文化優勢。由自身的產業特徵所決定,會展旅遊業具有明顯的文化内涵;換言之,世博經濟的多元特徵,是以文化的多元性作爲前提的。在多元基礎上進一步集成的本質,也將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揚長補短。而在這方面,澳門得天獨厚。五千餘年中華文化的傳承積澱,近五百年西方文化的滲入與影響,近代民主思想和對外開放意識的發源,使澳門容納了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中的許多精華,亟具開發國際性多元性會展旅遊業的有利條件。在2009年初頒佈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中,中央政府對澳門未來發展目標做出了“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而大力發展以會展旅遊業為核心的世博經濟恰恰是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有效途徑。因為這一經濟形態能夠充分體現“高端、前衛、多元、集成”等諸多特點,符合“世界級”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
第三,經濟優勢。發展世博經濟需要強大的物質支撐,根據預算,上海世博會的基礎設施建設費用為180億元人民幣,運營費用為106億元。實際操作過程中已經超過了預算,雖然決算結果將在審計後公佈,但是總投入不會少於數百億元。因此,要想發展世博經濟必須實力雄厚,而澳門是具備這種實力的。回歸祖國十一年來,澳門的年度地區生產總值連續增長,同比增幅最高達到28.9%(2004年)。至2009年時地區生產總值已經達到1665.76億澳門元,人均生產總值高至30.4萬元。2010年前三個季度更是連續大幅增長,同比增幅分別達到17.2%、31.5%和27.1%。在經濟蓬勃發展和政府保持高位財政收入的優勢條件下,安排足夠數量的經費用以發展世博經濟等新興產業,應當說是極具必要且大有可能的。
第四,區位優勢。2010年12月2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會見進京述職的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時指出,中央政府正在制定“十二五”規劃,將充分考慮澳門的實際和特區政府的意見,進一步加強內地與澳門的交流合作,特別是粵港澳區域合作,支持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在粵港澳三足鼎立、互為犄角而相互依存的格局中,澳門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地處珠江口咽喉地帶,鎮守珠三角地區大門的澳門,其重要地位是任何地區所無法取代的。當我們期望世博經濟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興起並逐步推廣的時候,切莫忽略澳門堪稱橋頭堡和前哨陣地的特殊地位,世博經濟落戶粵港澳地區宜從澳門開始。
綜上所述,既然世博經濟的本質特徵符合澳門的區情,而澳門又有發展世博經濟的政策優勢、文化優勢、經濟優勢和區位優勢,因此,在澳門發展世博經濟勢在必行且大有可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大手筆,而關鍵在於創新。世博經濟是典型的文化創意產業,須知墨守成規、按部就班是不可能開發世博經濟的。澳門可以充分利用並進一步強化自身的優勢,從承辦東亞、亞洲、亞太地區的區域性高層經濟、文化活動入手,逐步向申辦世界性頂尖級別的活動(如花博會、園藝博覽會等)發展。要充分利用橫琴開發、珠澳合作的有利時機,將澳門與珠海聯手開發世博經濟的構想提上議事日程。例如,可以在橫琴規劃建設舉辦超大型會展活動的永久性基地,先從基礎設施做起。須知在筑就金巢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引來真正的金鳳凰。
我們期待著世博經濟像金鳳凰一樣,早日在南國寶地展翅飛翔。
……
当代世博经济的本质特徵
上海世博會的實踐證明,“高端”、“前衛”、“多元”、“集成”和“創新”是以當代世界博覽會爲代表的超大型會展的重要特徵與成功經驗,由此創生的新型會展旅遊産業名曰“世博型經濟”,或者直接稱之爲“世博經濟”。
“高端”是指世博經濟需要高層運作,具有很高的權威性。世界博覽會的申辦、籌備、參展和運營都具有強烈的國家色彩,體現了會展旅遊的最高層次,因而也就具有最高的代表性。上海世博會的組織委員會由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掛帥,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俞正聲任第一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市長、貿促會會長等数十位高官任副主任委員和委员,足見其權威性之强。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上海世博會開幕式,國務院總理溫家寳出席閉幕式及2010年上海世博高峰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世界各国、各地区均以官方身份到上海參展世博,至於出席開幕式、閉幕式或國家舘日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更是大有人在。世博會與世博經濟的高端性是不容置疑的。
“前衛”是指世博經濟的内涵與時俱進,體現並引領時代發展潮流。世博會絕對是時代寵兒,1851年英國舉辦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就展示了新興的工業革命給這個古老國家帶來的嶄新面貌;159年以後的上海世博會更展示了人類的最新科技成就,包括新一代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生態節能建築等,確實使人們體會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意義。“綠色、環保、低碳”更是體現科學發展新理念的嶄新主題。在上海世博園區,工業文明時期留存下來的象徵—— 一座高達165米的大煙囱被改造成氣象信號塔,其用意可想而知;为了突出低碳,園區內裝置了總裝機容量逹4.6億兆瓦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還配備了1千餘輛新能源汽車,各國展館的低碳節能措施亦比比皆是。上海世博會的現狀為觀眾了解時代、順應形勢、展望未來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有利的條件,也充分反映了世博經濟的前衛性。
“多元”是指世博經濟匯聚衆多因素,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局面。上海世博會共有246個官方參展單位,包括190個國家和56個國際組織;在184天的展出期間,舉辦了22,900場活動,參觀者總數達到7,308万人次。溫家寳總理在上海世博高峰論壇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時,盛讚上海世博是“一次精彩的盛會”,是“一個地球村”。他特意提到“隨風舞動的英國舘”、“楓葉造型的加拿大舘”、形如“絲路寳船”的沙特舘等風格迥異的建築物,也提到“中國的戰國銅車馬”、“希腊的雅典娜神像”、“法國印象派大師的傳世之作”和“丹麥的小美人魚”等世界各國的文化瑰寶。上海世博不愧為“一部寫在大地上的百科全書”,“構成了一幅多元文化和諧共榮的美好畫卷”。正是世博會的多因素綜合,奠定了世博經濟多元性的基礎。
“集成”是指世博經濟促使不同因素疊加整合,優勢互補,產生整體化效應。世博經濟絕非單一的經濟門類,只靠會展是辦不成世博會的。成功的世博經濟必定是多種經濟形式的協同或綜合,會展、餐飲、商品(紀念品)銷售、旅遊等門類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夠構成現代的世博經濟。2010年上海世博會在這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世博園區内,開設在公共區域内的餐館有133家,開設在展館内的特色餐廳還有83家。上海世博開幕半年间,在園區内用餐的遊客超過5,393万人次,累計實現零售額24.92億元。園區内在公共區域開設了100個特許商品零售店,各展館内還開設了155家紀念品商店,商品零售額共計達到20.15億元。這些數據體現了上海世博會集成的效果和世博經濟的集成特徵。
“創新”是指世博經濟倡導標新立異,用別具一格的形式展示鮮明個性。幾乎所有參觀過上海世博會的人都有“大開眼界”、“耳目一新”的感受,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爲本屆世博會凝聚了無數人的創意,體現了超越和突破。靈動的“清明上河圖”,“會呼吸”的外墻,“能保存千年”的種子,“懸掛在墻上”的樂隊等等,無不體現創意而個性鮮明。《解放日報》在上海世博結束前不久公佈了一份民意調查的結果,在回收的1,105份有效答卷中,“創新成爲受訪者從世博會獲得的最重要信息:有45.1%的受訪者認爲世博會是展示新技術的窗口;有38.1%的受訪者表示,世博會是新思維新創意的發源地”。換言之,沒有創意,沒有創新,就沒有當代的世博經濟。
澳门发展世博经济
的优势所在
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和推廣世博經濟的成功經驗具有普世價值。澳門作為一個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經濟實力雄厚的特別行政區和中型城市,具有發展世博經濟的一系列優勢。
第一,政策優勢。澳門作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其獨享的一些優惠政策是内地其他行政區劃可望而不可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明確規定,在澳門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同時又賦予澳門特區在對外事務方面享有許多權利,如在“適當領域以‘中國澳門’的名義,單獨地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簽訂和履行有關協議”;“以‘中國澳門’的名義參加不以國家為單位參加的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在文化社會事務方面,澳門有關的民間團體和宗教組織“可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國際的有關團體和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各該團體和組織可根據需要冠用‘中國澳門’的名義,參與有關活動”。這一系列特殊規定正是澳門興辦並保證世博型經濟高端性的法律和政策依據。例如,筆者曾經多次撰文倡議,澳門可以籌劃舉辦一個世界性的“跨文化論壇”,在“大文化”觀念的指導下,以促進古今文化貫通、東西文化匯合、科學人文交融、經濟文化並舉為宗旨,為當今最具權威性的科技、文化、經濟大師提供思維踫撞、精神融合與傳播思想、闡釋理念的講壇,為具有多元文化傳統的地區提供探求跨文化發展新思路的舞台,帶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齊頭並進。這一論壇的高屋建瓴之勢,將充分體現世博型經濟的高端性和前衛性。
第二,文化優勢。由自身的產業特徵所決定,會展旅遊業具有明顯的文化内涵;換言之,世博經濟的多元特徵,是以文化的多元性作爲前提的。在多元基礎上進一步集成的本質,也將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揚長補短。而在這方面,澳門得天獨厚。五千餘年中華文化的傳承積澱,近五百年西方文化的滲入與影響,近代民主思想和對外開放意識的發源,使澳門容納了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中的許多精華,亟具開發國際性多元性會展旅遊業的有利條件。在2009年初頒佈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中,中央政府對澳門未來發展目標做出了“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而大力發展以會展旅遊業為核心的世博經濟恰恰是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有效途徑。因為這一經濟形態能夠充分體現“高端、前衛、多元、集成”等諸多特點,符合“世界級”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
第三,經濟優勢。發展世博經濟需要強大的物質支撐,根據預算,上海世博會的基礎設施建設費用為180億元人民幣,運營費用為106億元。實際操作過程中已經超過了預算,雖然決算結果將在審計後公佈,但是總投入不會少於數百億元。因此,要想發展世博經濟必須實力雄厚,而澳門是具備這種實力的。回歸祖國十一年來,澳門的年度地區生產總值連續增長,同比增幅最高達到28.9%(2004年)。至2009年時地區生產總值已經達到1665.76億澳門元,人均生產總值高至30.4萬元。2010年前三個季度更是連續大幅增長,同比增幅分別達到17.2%、31.5%和27.1%。在經濟蓬勃發展和政府保持高位財政收入的優勢條件下,安排足夠數量的經費用以發展世博經濟等新興產業,應當說是極具必要且大有可能的。
第四,區位優勢。2010年12月2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會見進京述職的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時指出,中央政府正在制定“十二五”規劃,將充分考慮澳門的實際和特區政府的意見,進一步加強內地與澳門的交流合作,特別是粵港澳區域合作,支持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在粵港澳三足鼎立、互為犄角而相互依存的格局中,澳門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地處珠江口咽喉地帶,鎮守珠三角地區大門的澳門,其重要地位是任何地區所無法取代的。當我們期望世博經濟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興起並逐步推廣的時候,切莫忽略澳門堪稱橋頭堡和前哨陣地的特殊地位,世博經濟落戶粵港澳地區宜從澳門開始。
綜上所述,既然世博經濟的本質特徵符合澳門的區情,而澳門又有發展世博經濟的政策優勢、文化優勢、經濟優勢和區位優勢,因此,在澳門發展世博經濟勢在必行且大有可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大手筆,而關鍵在於創新。世博經濟是典型的文化創意產業,須知墨守成規、按部就班是不可能開發世博經濟的。澳門可以充分利用並進一步強化自身的優勢,從承辦東亞、亞洲、亞太地區的區域性高層經濟、文化活動入手,逐步向申辦世界性頂尖級別的活動(如花博會、園藝博覽會等)發展。要充分利用橫琴開發、珠澳合作的有利時機,將澳門與珠海聯手開發世博經濟的構想提上議事日程。例如,可以在橫琴規劃建設舉辦超大型會展活動的永久性基地,先從基礎設施做起。須知在筑就金巢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引來真正的金鳳凰。
我們期待著世博經濟像金鳳凰一樣,早日在南國寶地展翅飛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