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乐学”课堂

  摘要: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渴望能与老师和睦相处,能在丰富多彩并且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下快乐的学习。基于这点,我努力探索一条快乐数学的道路,让孩子在这条道路上快乐的成长、快乐的学习。本文结合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和相关教育理论,提出教师可行动、可操作性的打造策略。

  “双减”政策中提出,坚持学生为本,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小学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学好课堂内的知识,还得关注他们的内在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求知的欲望与收获的喜悦。为此,打造“乐学”课堂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

  一、学习方式多样化,活跃课堂氛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具有感知觉无意识和情绪化比较明显,注意力不稳定、保持时间段,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特点[2]。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课堂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想学”的冲动。长此以往,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就会主动喜欢学数学。例如:我在教学《正负数》时,我采用课堂活动中的分组竞争,并用希沃白板进行小组随机抽取两组代表上台进行正负数知识竞赛。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巧妙利用多媒体设备,将一些数学原理、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巧妙地设置在课堂活动游戏中,使得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二、创设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实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三个阶段[1]。其中动手操作是他们获得知识的最直接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多创造可以让他们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活动中的乐趣。

  (1)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都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使之建立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

  (2)引导学生活动的思维。认识与智慧都是从活动中获取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心理特征,借助多媒体设备与学具使学生抽象的思维具体化,在操作过程中学会观察与思考,在在思考中探索新知。引导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教学“左右”时,分清左右手后,根据教师的口令,让学生指一指自己左右腿、耳朵、眼睛进行师生互动游戏,再通过说一说、走一走等活动,分清左右与如何判断左右。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开办了一个小超市,让学生用学具人民币购买商品,通过一买一补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懂得人民币的意义,在活动中快乐的学习。

  著名教育家斯托利来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在“双减”政策下,使数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非常必要。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为每一次活动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这不仅要提前准备好活动的材料,还要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活动。而且要时刻留心调动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如果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要及时指导,引导学生在操作时注意观察与记录,有效获得丰富的直观经验。但即使在相同的动手操作中,不同的学生对经验的获得也是不同的,所以活动过程中一定要与学生及时沟通,并指导他们把获得的经验整理清晰、

  有条理,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合作交流,分享快乐数学

  人们常说合作共赢,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是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他们让他们小组合作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就有同学想到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计算;有的同学则是通过割补成我们熟悉的长方形来计算;有的则通过划分成两个长方形来计算。于是我把这几种方法板书到白板上,问他们觉得那种方法能更加快速的求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交流讨论后以小组代表来分享自己小组的成果。这时有人说:“数格子比较快,一下子就知道有几个格子了,这时马上有人反驳:“如果碰到大一点的平行四边形,没有格子画出来怎么数”?于是有人提议:“割补法好,这样就可以按计算长方形的方法来计算了。”又有人补充到:“如果是计算我们平时看到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总不能割坏计算吧。”这样比较简单:“马上有人说,既然可以每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割补成长方形,那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公式呢?”可是又怎么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宽呢?分割后与分割前的长度是否不一样等等。就在学生合作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纠错,相互质疑,从而都自信的辩论着,共同分享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建立评价机制,感受学习乐趣

  作为情绪化的小学生,外在的刺激直接影响儿童的情感,而积极的情感能够使课堂充满人文魅力。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在学习时给予适时的鼓励与赞许,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作为老师,往往经常表扬遵守纪律、各方面优秀的学生,而对于行为习惯较差、学困生或者不善于表现的学生鼓励。其实,如果给予这些学生一些肯定和鼓励,他们也有可能崭露头角。

  案例:在第一堂课上,我就对学生说:“数学是一门既好玩又有趣的学科,只要用心学,每个学生都能学好……”之后,在第一次质量检测之后,班上一位学困生,竟然在本次检测中取得很大进步。我就在班上,以他为例子来树立榜样,对他进行了表扬。此后他在课堂更加积极,不论是当小老师,还是动手实验,他都是最积极的。

  从此案例之后,我也做了认真反思。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过去来评判,尤其是学困生,老师得给重新认识学生的机会。如果学生一旦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他们也会脱颖而出。

  (2)制造可以让学生表现的机会

  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渴望成为老师以自己为傲的学生,渴望成为同学学习的榜样。因此,课堂上要多制造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相信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课堂上快乐的学习数学知识。

  案例:班上一个比较内向的女同学,她总是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有一次我专门挑了她比较擅长的题目点名提问了她,虽然她声音不是很大,但很快的打出了答案,在班级上鼓励勇敢的回答问题并且回答的非常迅速,此后,多几次给她展示的机会,并及时表扬此后她也慢慢自信起来,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老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还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己,营造一个有着丰富多彩的课堂模式、师生和谐共处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快乐的参与学习。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不再是只需要为提高成绩而学习数学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道德品质、情感价值观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双减“政策下,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宏.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朱梦华. 小学教师眼中的学生“行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