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澳門社會面臨經濟不景,抗疫疲勞。現有的為精神衛生服務的四級聯防機制,政府應如何因應社會狀況改變作出調整完善,對此有何建議?
澳門明愛潘志明總幹事:特區政府多年來在精神健康方面建立了一個“四級聯防、四環緊扣”的機制,即採取精神衛生服務融合於社區的模式,根據患者情況分別由社區服務團體、社區精神健康專項機構、衛生中心逐步評估及跟進,最後轉介至仁伯爵綜合醫院精神科診治。政府的這種四級聯防機制,我認爲現今仍然行之有效。
因應此次的疫情嚴峻,亦來得突然,政府部門以及部分的民間團體也有設立不同的心理支援熱線。由於疫情下,政府部門有限度服務,此時電話諮詢服務顯得相當重要,可給予有需要的市民及時的心理支援;另一方面,市民對心理精神健康知識認知不足或有限。
今次疫情持續時間長,市民因此容易產生焦慮、抑鬱、失眠等情況,政府在媒體平台等及時發放心理衛教的資訊也十分重要,讓市民在家也可以檢視自己的狀態,學習放鬆的方法。
在此次疫情中,我們明愛的同事會主動打電話給服務對象或紅碼區的住戶,主動去關心他們,疏導情緒。以快富樓長者宿舍爲例,我們的心理輔導人員會致電這些長者,減少他們的焦慮感;或有義工爲他們提供一些有用的資訊。
澳門城市大學心理分析研究院院長申荷永教授:曠日持久的抗疫已使大家倍加疲勞,疫情以及嚴格的限制性防疫政策直接影響了澳門經濟與民眾生計。有關政策的調整,需要澳門政府根據疫情變化與澳門現實,參考科學研究與專家意見等做出適時有效的完善。
精神衛生服務的“四級聯防”的思想與方案是正確的,關鍵是要落到實處,加強執行力,“使用後評估”,根據實際效果來做所需要的調整。針對當下的情況,如前面提到,可以充分發揮澳門大學和澳門城市大學等高校心理學和社工專業的資源,澳門的心理學和社工社團,作為本來已有的“預備隊”和“生力軍”參與當前的抗疫,尤其是在明顯呈現出“抗疫疲勞”的情況下。
澳門心理學會李昇恆理事長:其實疫情至今,全球精神衛生的狀況皆受到疫情衝擊,據有關研究顯示,全球抑鬱和焦慮症人數就增加了28%及26%,在2022 年6 月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世界精神衛生報告》中,強調落實精神衛生轉型的重要,並加強精神衛生的宣傳和全面覆蓋社區。本澳的精神健康四級聯防機制,與世衛期望方向一致。在目前的疫情影響下,建議政府可以加大力度投放資源於第一級及第二級機制,並嘗試在社區中推動建立市民相互支持的團體氣氛,加強市民對心理健康的意識及重視。
受疫情影響,心理輔導及治療等需求大增,心理專業人員隊伍的需求與專業品質也隨之急增,因此建議政府需完善心理專業相關的人員制度管理,同時要顧及心理專業人員自身的專業支援,避免出現助人者次級創傷的狀況。政府亦可以參考鄰近地區,牽頭構建市民網上心理自助平台,借助互聯網與新媒體的特點,透過政府發布心理健康相關資訊,讓市民更易接觸到心理健康相關資訊。澳門心理學會也將於10 月舉辦學術年會,邀請不同專業人士共同探討,如何借助互聯網和5G 等新技術進行線上心理輔導,以及將心理健康資訊透過新媒體落實到生活中。
街總社區心理輔導隊李海豐心理治療師:現在的四級聯防、四環緊扣機制的推行動機是很好的,能夠把醫療體系與民間相關社會機構緊密連在一起,在精神健康服務的定位和分工有更明確的說明。期望可以在更早期的時候發現有需要個案,及早提供服務和轉介至適切的服務;另一方面,也給予機構在社區精神健康的角色,如預防和推廣精神健康,減少市民對精神疾患或心理治療的迷思,這是機制最初建立的本意。在疫情期間急增的精神健康服務需求,我認為機制仍然能夠發揮發作用,但需要確保在機制當中的工作人員對新冠疫情引起的身心反應有足夠的認識和敏感度。而人手問題也是需要注意的情況,因很多前綫人員(醫療和機構)都被指派到協助抗疫的工作,要考慮到是否有穩定足夠的人員維持相關精神與心理支援的服務。在面對突然的災難性事件,很多市民都會出現急性的壓力問題,有需要的市民自己可能未必能夠覺察,很多時候需要依賴工作人員的觀察,因此也可能需要考慮在突發的事件發生時,四級聯防機制當中所牽涉的工作人員,是否需要擴大,讓其他醫療或有關機構人員也參與其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