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疼痛的护理研究进展

  • 来源:中外医药研究
  • 关键字:骨折后,疼痛,护理
  • 发布时间:2022-08-14 19:14

  摘要:骨折作为临床常见创伤之一,骨折患者骨折后会出现强烈的疼痛感,甚至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对预后造成较大影响。国际疼痛协会认为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情绪与感觉,这种感受会伴随潜在与现存的组织损害。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不断发展,临床护理干预也逐渐在骨折后疼痛护理中应用,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并不断对骨折后护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骨折后疼痛患者提供建设性建议。

  近年来骨折人数不断增多,与社会机械工业化发展以及交通工具进展存在较大的关联。骨折患者常见症状在于疼痛,对于骨折患者局部与整体功能存在较大的影响,患者身体疼痛的同时,心理也会受到创伤,对预后造成较大影响,直接危及生命安全[1]。有研究指出[2],骨折患者疼痛感主要来自3 个方面,包括骨折本身、手术原因以及并发症情况,3 个方面对患者产生的疼痛程度不同,但均会导致患者症状加重,出现剧烈疼痛感。因此本文通过综述骨折后疼痛的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 疼痛的机制与特点

  1.1 疼痛机制

  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机制主要为骨折手术后刺激产生的一系列机体刺激反应。疼痛的产生与内源性物质生化机制有关,是由多种神经递质与神经调节物质导致的综合作用[3]。骨折患者在骨折后由于神经自我修复过程中形成了神经瘤,提高了刺激敏感度,且术后疼痛与交感神经系统存在较大的关系,骨折损伤周围神经后,导致自发神经兴奋性提高,使得中枢敏感度上升[4]。骨折患者疼痛主要出现手术后1-3 天,因此对患者损伤较大,对神经末梢损伤较为明显,包括组胺、乳酸等致痛物质,患者组织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增强,此时疼痛刺激会通过脊髓中神经介质、交感神经,引起血管与肌肉收缩,延缓伤口恢复。而接受手术的患者,周围神经会受到破坏,自发神经兴奋性提高,使得中枢敏感度上升。

  1.2 疼痛特点

  .折患者疼痛较为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在4 天-2 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炎症反应会增加患者的疼痛,对患者早期功能康复造成消极影响,因此术后疼痛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5]。同时患者会出现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系统功能阻碍,伴随临床症状心率加快,恶性呕吐的情况出现,以及血压升高等。

  2. 护理措施

  2.1 药物护理

  对创伤患者的疼痛,直接有效的控制疼痛方案就是使用镇痛药物,WHO 推荐癌症患者的三阶段止痛方案也适合骨折术后患者止痛[6],轻度疼痛用非阿片类止痛药,如吲哚美辛控释片吲哚美辛;中度疼痛用弱阿片类止痛药,如曲马朵缓释片;剧烈疼痛用强阿片类止痛药如吗啡、哌替啶等。对于疼痛原因清除且症状明显的患者,需要给予预防性给药,药物剂量少其效果明显,在24h 内总用量相比疼痛时用药量小。近年来临床针对骨折患者镇痛药物,提出新的理念:1. 多模式镇痛:通过镇痛协同加相加作用,降低药物用药与不良作用,增加对药物的耐受性,加速药物起作用时间,推迟消除疼痛的时间。2..个体化镇痛:治疗方案、剂量、途径根据每个人身体素质不同,为了发挥最好的作用减少药物用量。3. 早期镇痛:提倡提前镇痛,在疼痛前开始执行相关措施[7]。

  2.2 非药物护理

  2.2.1 物理镇痛

  对患者肢体血运不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合理使用热敷、冰敷、按摩等措施,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冷敷能够使得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的情况[8]。热敷可减少局部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按摩能够舒筋活血,提高患者舒适度。骨折患者由于限制活动,长时间保持一个体位,护理人员可帮助患者翻身,达到舒适体位,放松全身肌肉,使得患者心情舒畅。急性期后使用热敷能够降低痛觉神经兴奋性,改善血液循环,使得炎性水肿好转,肌肉韧带松弛,缓解疼痛[9]。

  2.2.2 心理护理

  由于骨折患者往往会受到意外伤害,在无思想准备情况下受伤,加之心理上存在会受到陌生环境对病情的担忧,导致出现紧张、焦虑的心理问题[10]。随着医疗水平不断发展,以及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心理素质对疾病与治疗效果的影响,已经受到医护人员重视,使得心理治疗成为临床重要手段之一。加之有研究指出,创伤骨折患者中存在85% 的患者存在心理问题,证实心理问题在创伤人群中较为普遍,因此让患者参与疼痛管理,能够缓解疼痛。与患者及时沟通交流,提供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加强彼此信任,缩短心理距离,耐心讲解病情,消除内心对疾病的顾虑,建立良好信心,做好术前宣教[11]。

  2.2.3 疼痛监测

  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同一类骨折患者术后对疼痛的感受与描述也存在差异,因此患者对疼痛情况与患者耐受性需要有效评价[12]。部分医院已经开始实行将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监测纳入常规监测项目,每日常规监测2 次,对于情况严重的患者可增加1 次,并及时反馈疼痛信息,确定镇痛药物与剂量,使得镇痛效果理想。术后疼痛也会出现其他并发症,因此疼痛观察评估及记录,能够做到个体化护理[13]。

  2.2.4 转移注意力

  对于正在治疗或长期存在疼痛的患者,通过听觉分散法、视觉分散法、触觉分散法,对患者进行节目以及讲笑话措施,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疼痛[14]。

  3. 骨科无痛病房理念

  中华医学会麻醉分化疼痛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 2010 年就指出,借鉴国内外的疼痛管理经验,我国也要建立无痛病房,包含无痛性治疗和无痛性检查[15]。无痛病房也在就是在无疼痛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对患者积极治疗与护理,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疼痛,不断完善疼痛评估体系后,多模式镇痛以及个体化镇痛,能够使得患者安全舒适的度过恢复期。

  4. 小结

  疼痛管理参与成员在既往临床中仅仅有麻醉医师参与,但近年来护士这一方面地位不断突出,其中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止痛措施的实施,以及多学科团队协作,以及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均由护士完成。在有效护理干预下,骨折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提升术后耐受能力,对术后恢复以及早期康复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在后续工作中,护理人员仍需要不断更新自身观念与认知,提高对疼痛的认知,加强疼痛宣教,增加患者对疼痛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赵慧霞. 手术室护理结合疼痛干预对创伤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及睡眠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7): 771-774.

  [2] 李林儒,高春媛. 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康复的影响[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37(2):407-409.

  [3] 付丽萍,郑世军. 综合护理干预对骨折术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疼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1, 48(2):372-374.

  [4] 许倩,藏磊,张巧红,等. 活动性疼痛护理评估对骨折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控制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 海军医学杂志, 2021,42(4):490-493.

  [5] 李莉,吴群芳,姚丽. 快速康复理念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术后疼痛护理的应用[J]. 海军医学杂志,2021, 42(2):246-248.

  [6] 叶银婷,曾秋茹,彭翠翠,等. 基于" 总结- 改善- 提升" 的经验递进式护理对上肢骨折患儿术后康复效果及疼痛状态的作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8):1499-1502.

  [7] 田亚明,王培霞,王淑娟. 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145-147.

  [8] 彭伟娇,胡杏娟,赖洁珊,等. 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0,26(2):65-67.

  [9] 杨敏,张婷,王秋芳. 心理护理联合疼痛护理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心理状态的影响[J]. 贵州医药,2020, 44(4):669-670.

  [10] 刘红姝,王小娜,李雪,等. 轴式滚动移位护理法对胸腰椎骨折患者住院期间疼痛、睡眠质量、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20,29(11):59-61.

  [11] 杨芳,段蔚琨,席莹. 心理干预联合综合康复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贵州医药,2019,43(9):1489-1490.

  [12] 胡晨笛,汤然钧,王倩,等. 心理护理路径对老年股骨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围术期疼痛、负性情绪及术后康复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9,46(2):347-350.

  [13] 黄碧秋,韦晓春. 回馈教育联合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股骨颈骨折术后疼痛程度改善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5):2468-2472.

  [14] 沃红霞. 舒适护理对上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影响的分析[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9): 3248-3251.

  [15] 张亚玲. 疼痛护理管理路径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 38(22):3807-3809.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