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凉山的陈时鑫

  “出身在农村的我,沐浴着山风长大。四周的大山阻隔了我的视线,高海拔的阳光让我的皮肤变得黝黑,但书本中的知识让我的眼睛变得明亮。”这是南京大学2022届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陈时鑫在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写下的文字。

  一辆自行车 一段求学路

  陈时鑫,1999年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的一个小山村,村子背靠大山,村里人主要是靠种地或外出打工获得收入。在陈时鑫小时候,父亲外出打工,母亲经营着田地,他一放学就帮家里做农活,不仅要插秧、拔稗子、收谷子、喂猪,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奶奶。

  那时,家里的条件尤为拮据,陈时鑫经常先到山上捡菌子、摘茶叶,再到河沟里捉泥鳅,然后去县城卖钱,买些书籍和学习用品。在县城里读初中时,为了节约生活费,他选择在家食宿,每天上学、放学要骑行十几公里山路。他说:“三年间我拼命把自行车骑到最快……冬天的严寒让我的脚上长满冻疮,痛痒难耐,夏天的暴雨打湿了我的衣服、书包……”

  正是这些少时的经历,磨炼出陈时鑫吃苦耐劳的意志,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离家三百多公里的成都市的一所重点高中。

  “记得在去成都上学的路上,看着眼前的山,我就想起毛主席的那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我当时抱着一种想法,离开了家乡,去一个很广阔的地方,就要有所作为。”陈时鑫回忆自己做出这个改变人生的选择时说道。

  一点点自我突破 一次次自我蜕变

  成都市的消费远比家乡高。读高中的陈时鑫常常到食堂打最便宜的套餐,从不买零食饮料,他捡来已毕业的学长丢弃的辅导书,每一本都认真做完。家乡和成都市的教学质量存在一定差距,听不懂英语老师的课,他就打着手电筒,夜晚偷偷地背单词。

  2018年,陈时鑫以670多分的成绩顺利考入南京大学,并选择了心仪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他认为“芯片是一个国家发展高科技的关键,希望能够攻克芯片难题,为祖国芯片研发贡献一份力量”。大学四年期间,他多次获得各类奖学金,靠着勤工俭学和奖学金,支付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

  在陈时鑫眼中,十六载的求学生涯不仅是在攀登知识的阶梯,也是他在努力推开命运的大门。这位来自大山、走出大山的青年,凭借自己的乐观和坚持,阳光自信地走向美好人生。

  淋过雨的人更懂得为别人撑伞。陈时鑫在大学期间曾多次辅导同村的孩子,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难题,他表示自己学业有成后,必将努力回馈家乡。

  2021年,陈时鑫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系全奖直博录取通知书。他将在芯片自动化设计领域深造,为国家的科技事业添砖加瓦。

  名师点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陈时鑫来自大山,并没有被穷困压弯脊梁,而是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完成自我磨砺,最终“一飞冲天”。他的身上散发着勤俭节约、心怀感恩、坚强乐观、热爱学习、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等品质和精神的光芒,不仅浸润着我们的心灵,更激励着我们向前。

  这不禁让人想起2021年黄国平博士的论文致谢 ,同样让人热泪盈眶。陈时鑫的事迹是又一个寒门学子靠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动例子。

  我们写作时,要将他的故事融会贯通、巧妙应用,可以用“事迹+品质”的写法,将其作为榜样进行举例论证,也可以通过其正能量事迹,反面论证“佛系”“躺平”“啃老”“丧”“瘫”等行为,形成正反对比,使文章更具逻辑性。

  ——福建省诏安第一中学 沈勇辉

  (栏目编辑 周星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