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资会展发展报告(六)

  • 来源:中国会展
  • 关键字:外资,会展,发展
  • 发布时间:2022-09-25 14:34

  外资展企看重中国市场

  IMAG平均每年组织20多个展团来华参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际会展巨头纷纷关注我国这个拥有巨大国际消费潜力的新兴会展市场,国际会展巨头推进全球战略投资布局过程中,中国会展市场的重要作用地位逐步得到凸显,外资开始积极探索进入中国会展行业市场的投资道路,中外双方开始在中国会展市场上相互磨合寻求发展。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杜塞尔多夫、慕尼黑等国际展览巨头开始寻求与我国会展业合作,开拓发展市场空间;我国政府也逐渐摸索出会展业发展道路,并制定相关鼓励外资进入会展业的政策。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外资会展呈现逐步加速发展的趋势;国外会展企业开始确信中国改革开放必将带来巨大历史发展机遇,决定挖掘中国会展市场的巨大潜力,开始积极采用实质性手段经营会展活动,如在华开设代理机构、办事处、组建中外合资会展公司等。

  1994年,法国国际专业展促进会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向中国有关机构及广大企业界推荐法国的顶级国际型专业展览,为中国去法参观参展提供专业信息和技术服务。1995年,德资公司IMAG与中国国际展览公司联合成立中国展览业第一个中外合资公司——京慕国际展览公司。1997年,英国CMP公司并购上海博华展览公司,这是国内第一起外资会展企业对中国会展企业的并购,标志着中国会展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我国境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加强管理的通知》规定了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的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资格及审批事项,包括境外机构在华举办经济技术展览会,必须联合或委托我国境内有主办资格的单位进行。

  加入WTO开启新发展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会展业开放程度不断深化。一方面外国会展公司大举进入内陆地区,加剧了我国会展市场的竞争,促使了我国会展业面向市场,在竞争中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组建展览集团、实现资本扩张,提高企业组织规模,走上产业化之路;一方面政府为加大开放力度,深化会展业开放历程,2004年1月13日商务部发布《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暂行规定》,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以外商独资的形式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或与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它经济组织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在中国境内以合资、合作的形式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

  外资凭借雄厚的资金投入在展馆基础配套设施中,进而得到中方展馆的土地使用权,而中方的股权以土地形式表现。外资公司的直接注资不仅弥补了中国展览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的不足,也由此为中国的国际展览中心场馆运营管理提供了更多国际化经验借鉴。1999 年初,由德国展览集团直接投资参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展览场馆基础建设; 2004年10月,新加坡国际会展集团与天津泰达集团就运营负责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的整体管理签订协议,协议表明新加坡国际会展集团负责国际会展中心的整体管理,期限为15年。直接参与展览场馆建设投资有利于外资会展企业掌握场馆核心资源主动权,控制会展市场必需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但要求外放投资大,限制多,尤其投资场馆回收期较长,不利于资本的快速周转。

  2007年商务部出台《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暂行规定补充规定》,允许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合资或合作企业,经营到香港、澳门的展览业务。政府转变职能,逐步退出对会展市场经济运作的直接干预管理。 2005年英国励展博览集团与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合资成立励展国药展览公司; 2006年首家外资会展企业加博展览有限公司落户宁波。2004年,商务部发布《海关总署、商务部关于在我国境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有关管理事宜的通知》,与1997年发布的《通知》相比,该通知取消了对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资格审批,允许境外机构单独主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但需报商务部审批。

  运营围绕中国经济建设

  外资会展公司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多采用在中国境内设立办事处、代理机构、咨询机构的方式进行前期准备和过渡。2009年,泰国会展局上海代表处正式成立,其作为一站式服务中心,与上海北京和其他重点城市的会展商业协会、会议筹办单位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合作与交流,负责联调协助中泰两国会展业的业务交流,提升泰国会展业在中国的市场认知度。此模式适合在投入少的情况下,可比较全面了解中国会展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企业的未来下一步发展决策方向作出参考,尤其在早期的会展对外合作中发挥的作用更明显。但信息渗透不能有效运作大规模的会展活动,不利于会展企业迅速抢占中国会展市场。

  伴随着“ 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始,外资会展公司从量扩张转向质的提高,参与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外合作办展快速增加,外资并购现象愈演愈烈,外资更多进入展馆管理,外资会展企业在国内办展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国内展会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对外资会展企业的服务和管理不断完善。2013 年英国的英富曼集团收购上海百文会展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美容博览会股份, 2018年法国智奥会展集团与成都市博览局(成都市贸促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6年《商务部关于废止部分规章的决定》中,废止《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暂行规定补充规定》。

  2020年6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会展业未列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意味着我国会展业全面对外开放。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少数恢复线下复展与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之一,会展行业逐步回暖,线上线上会展同时举行,市场重新洗牌,消费反弹力度大, 2020年下半年有5个月的展览数量实现了对2019年的反超。2021年10月,国务院决定在海南省暂时调整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在我国境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加强管理的通知》,允许外国机构独立举办除冠名“中国”“中华”“全国”“国家”等字样以外的涉外经济技术展,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审批并开展监督。

  外资会展企业发展各成体系

  国外展览公司以独资公司单独举办展览会较为少见。外资企业来华展览和出国展览的项目等在审批以及其他进场管理方面还有较大的限制,所以很多外资会展公司对于以独资公司的进场方式采取了谨慎保守态度。2004年,日本最大国际展览服务机构康格株式会社在上海成立康格展览(上海)有限公司,这也是国外投资者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第一家外国独资展览公司。此模式外资会展企业可以有效避免与中国合作企业的利益纠纷,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但由于面临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影响进场管理受到限制、本土化不足,不熟悉了解中国市场需求,缺失国内客户资源等问题,对外资会展企业开拓市场发展企业有较大的障碍。

  外资会展企业以并购或收购中国本土公司的方式获取无形资产和本地人才资源,同时避免了合资经营中的经营矛盾和管理冲突,有利于快速提升其国内和国际市场份额,提升知名度。2013年,英富曼集团收购上海百文80%的股份,收购不足半年,在上海美博会同期增设论坛和相关评奖等活动,取得巨大的成功。2016年,英国ITE展览集团收购上海紧固件展和广州紧固件专业展70%的股份,英富曼收购成都美博会60%的股份; 2018年,汉诺威米兰展览(上海)公司收购中国(广州)国际物流装备与技术展览会;2019年,法国高美艾博展览集团收购中国(珠海)国际办公设备及耗材展览会。外资会展企业以充裕的资金和高明的资本运作手段,以你追我赶的姿态积极争夺中国会展市场份额,而内资会展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资金较少、资本运作理念较落后,被排除在这一激烈竞争之外。2019年国内收购的展览数量为120场,占总数的64.52%,国内收购的展览总面积为705.84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59.38%。此模式有利于外资会展实现多元化经营战略,最大限度地整合中外双方的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巩固行业领导地位,但需要承担原有企业不良资产与负债带来的风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