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整本书阅读” 的行动研究
-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阅读,听说,写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9-26 17:11
新课标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纳入了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单元教学, 如何有效开展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为例, 通过师生共同开展教学实践等行动研究探讨整本书的阅读, 要求教师要做好阅读整本书的先行者和引导者, 并为学生上好导读课, 设计并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程化、常规化, 使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 在计划中可自我把握的时间内经历阅读、上课、分享、写作等一系列学习实践过程, 知行合一, 促使学生养成阅读兴趣, 学会阅读, 提升其阅读、听说、写作等语文能力。
一、教师要做整本书阅读的先行者和引导者
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不是单一的单篇备课, 教师要先于学生阅读整本书,这样, 在课堂上才有发言权。也就是说, 语文教师要有切身阅读整本书的过程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属于学术性著作, 是关于社会学及本土文化的论著, 专业术语多, 逻辑严密, 理论性强, 不易理解的内容不少。特别是现在中国乡村和城市的碰撞使得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村城镇化慢慢淡化这些乡土的情味, 即使是教师也需要自觉贮备一定的文化知识, 才能自主研读, 深入理解其中的概念内涵等。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上好导读课, 就得首先从“整体” 着眼, 全面统筹, 通过导读课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整本书。
二、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程化
(一) 制定整本书阅读的方案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的课程要求用18 个课时完成, 意味着整本书阅读从此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归属年级学科课程的统筹安排, 但要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 学生还得利用课外时间来阅读。但至今仍缺乏一套可推广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化教学实施方案。因此, 很有必要拟制一个有计划地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课程方案, 纳入正常化、常规化的课程安排。
(二) 做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
阅读整本书还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必须有清晰的教学方向和明确的总体教学目标。如《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设计以“新课标” 任务1 为基准, 用“单元学习任务” 总揽全书。课堂学习时间拟定为 16 节课, 其中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以教师为主导(40 分钟); 中间14 节(30 分钟), 学生主导, 教师小结。其中主要突出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目标、学习的重难点、学习前的准备以及开展整本书导读教学及学习评价等。具体操作如下。
1. 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分为总体目标、章节目标。这些“目标” 是从新课标任务群1 派生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弄清楚以本书单元目标(任务)、文章目标(任务) 与新课标任务之间的“对标” 关系, 并把这些教学设计、知识清单等, 提前印发给学生学习。
2. 分小组自主学习。全书共有14 章, 全班分为14 个小组, 3~4 人为1 小组, 每一小组都设有小组长, 学生主导课堂, 教师参与听课并点评。
3. 制定“上课” 课程表。让学生全部在课堂上完成大部头著作的阅读任务是不现实的。在第一节导读课时教师明确规定《乡土中国》的阅读与教学期限为1个月, 要求“小组上课” 前要阅读完整本书, 然后各小组按照课程表 “上课”。学生“上课” 的课程表安排尽可能不过多占用语文课堂时间, 充分利用一些自习时间, 如语文早晚读、下午自习等, 这样就不影响语文课正常的教学进度。小组的“上课” 就能按照制定的“课表” 如期进行。
三、让学生当一回教师
(一) 放手让学生备课与上课
在上完导读课后, 各小组开始拟写学案, 制作课件PPT, 小组内部确定讲课人选。要求上课前小组先交学案及PPT, 再“上课”。于是各小组利用周末时间集体备课, 共同制作课件, 并不时向教师咨询和交流疑难问题。整个上课过程, 有的小组只有一个主讲人, 有的全部成员都“上阵”, 有的根据章节内容分段分人负责, 还有的小组一人操控PPT, 一人主讲。台上台下相互配合, 问答过程畅通, 气氛活跃。从小组 “授课” 内容看, 基本上按照教师提出的导向框架进行教学实践。有的小组还配上视频, 如《名实的分离》穿插《七十二家房客》中有关乡村生活的片段;《从欲望到需要》穿插“四川人为什么爱吃火锅” 的美食片段; 为了解释《男女有别》中“亚普罗式文化” “浮士德式文化” 两个概念, 穿插《家有儿女》中的相关片段解释; 《差序格局》穿插《白鹿原》中有关人际关系的片段, 等等。课件的制作符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 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们认真用心的劲儿, 既要熟悉文本, 写成学案, 制作课件, 又要“上课”。这对学生来说,确是一大独立“授课” 的尝试, 也是一大“表演” 勇气的考验, 更是一次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 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1. 上课交流。主讲人一般按各自准备的PPT 上课, 先是从制作的思维导图来理清文脉, 讲解核心概念, 探讨交流重点问题, 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2. 经验分享。每一节“课”, 小组主讲人讲完文章内容后, 成员还要谈自己的读书感受和读书方法, 教师点评。
3. 代表谈心得, 总结读书方法。 “最后一节课” 举行整本书阅读交流总结会。要求各组代表谈整本书阅读后的感受, 总结阅读方法。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谈了不少切身的读书感受和收获,总结了一些阅读方法, 有的用语新颖,方法可行, 如标题浏览法(“自查读法”)、标注阅读法(“圈点读法”)、比较阅读法(“对比阅读法”) 等。
四、建立阅读整本书的评价体系
(一) 学生评价
1. 互相评价。每节课30 分钟, 学生用时一般为20分钟, 余下时间为学生交流分享。在这个节点上, 教师要协同上课的小组主持这个“双向” 的交流活动, 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主动谈谈听课的感受, 表达内心真实的阅读体验, 提升对文本的认知程度。
2. 学生们积极参加上课小组评分活动。
3. 学生自我反思写心得。课后作业: 进行一次关于本课听课和阅读感受的练笔。
(二) 教师评价
1. 课堂小结评价。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参加每个小组的听课活动, 做听课记录等。课毕, 及时点赞亮点。
2. 综合评价。统计各小组的得分情况并颁奖, 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评改习作, 总结经验。写作是检验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与思考最有效的方式。在“最后一节课” 之后,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的作文, 说心得, 谈感受, 总结读书方法。学生对阅读全书有了思考的过程, 而且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 不断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和深度的思考, 写作的能力会得到加强。从后来学生所写的作文中可见一斑。评改后再进一步总结,就一些好的做法和范文与全体学生进行再次交流和分享, 树立学习榜样, 以达到阅读写作的教学目的。
五、知行合一, 教学相长
阅读教学是一种双循环的活动。单一的阅读是人们通过眼睛和大脑同时进行认知又相互作用的阅读思考过程。如果从阅读教学上说, 则需要师生共同沟通交流和实践, 才能达到师生共生共长、同思同乐、知行合一的境界。而不能停留在让学生被动接受书本信息, 或停留在字面上的阅读, 或仅仅追求故事的情节或书本的梗概, 而应引导学生自觉阅读, 主动思考、探究, 不断拓宽认知的范围, 引入最前沿的理论,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知行合一, 促进学生不断拓展课外知识和提升思维能力。经历一次这样的整本书阅读探讨过程, 有了彼此思想的交流和阅读成果的分享,师生相互受益, 教学相长。
六、常态化长效推进, 养成终身阅读习惯
(一) 善思者智, 善读者明
笔者认为, 善思者智, 善读者明。善于思考的人往往更加聪慧, 善于阅读的人更加明白道理, 理解更加有深度,记忆更加深刻。叶圣陶先生说: “国文的教学目标, 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 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 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其实, 我们这个行动研究的归因就是在努力践行和巩固深化叶老的语文教学方面的指导思想,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升写作能力。
(二) 继续开展有计划的学术类(科学) 著作阅读
教师要做好学生读好书、善读书的教育工作, 有必要为学生提供相关名著目录, 让学生开展有计划的课外名著阅读, 让他们在阅读好书的过程中健康成长、成人。
(三) 学以致用, 巩固拓展
通过《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总结了一些阅读经验, 形成了一定的阅读方法, 但如果不能善于利用这一成果指导课外整本书的阅读, 没有学以致用, 就难以巩固已经得到的成果。因此, 要善于在平时的阅读生活中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 再深度探索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知识, 不断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1. 关于寒假作业, 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或调查报告。内容主要是关于新农村建设或家乡情味等, 让学生加深对中国乡土变化的了解, 增强现当代文化生活的参与感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2. 读书征文比赛。为了积极推进 “整本书阅读” 的教学工作, 充分发挥阅读整本书的优秀示范作用, 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的良好读书氛围, 在学习《乡土中国》之初就向全级学生提出“读名著写心得” 的征文比赛号召, 以促进学生养成自主读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 巩固深化学习成果。
热爱阅读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对《乡土中国》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感悟, 能够让学生对乡土文化更加认同、更加尊重、更加自信, 培养其对家国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正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呈现及整本书阅读的核心价值所在。
注: 本文系广东省湛江市中小学教育科学“十四五” 规划课题“新高考下高中语文阅读‘对标’ 的教学策略与途径” (课题批准号: 2021ZJYB025) 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黄铭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