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大省挑大梁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外贸,就业,经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0-06 17:10
稳外贸稳外资事关经济全局、就业大局。
稳外贸是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2022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带来的新挑战,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出台一系列举措,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帮助外贸企业保订单、保市场、保信心。
海关总署发布数据,2022年前7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
外贸展现出较强韧性。“7月当月,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16.6%,延续了5月份以来外贸增速持续回升态势,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积极贡献。”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说。
2022年上半年,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超50%。上述省份在稳外贸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要性突出
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是中国东南沿海最具活力、最强劲的经济体。5省市经济体量占全国1/3以上,财政收入占比近四成,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近八成。51%的上市公司、科创板及创业板60%的市值来自5省市。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因为它们的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定义了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卓贤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些省份是国家整个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影响全国的生产活动,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来自全国的人才、资金、资源,带动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增长。”
卓贤说,从产业链分布来看,经济实力强的省份是全国其他地区产业链的主导。这些省份中的中心城市,往往具有多个万亿效应的重要产业,具有较强的枢纽性物流功能,人员、物流往来密切,对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顺畅运行起到重要作用。
“从创新集聚能力来看,上述地方中的省会城市、中心城市,是国家科技创新人才资源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对提高整个国家的生产力、创新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卓贤说。
经济实力强的省份在促进增长、稳定就业、稳外贸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人口不断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数据显示,31个省份中,共有15个省份2021年常住人口实现增长,其中,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人口增量均位居前5。浙江以72万人的增量位居第一,2021年浙江新增净流入人口达65.5万。广东以60万的人口增量位居第二。江苏和福建人口增量都超过了20万,分列4、5位。
上半年表现不俗
2022年上半年,外贸数据持续向好。1至7月,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4.6万亿元。
广东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持续开放。市民喜爱的榴莲、车厘子等进口水果,从广州南沙口岸卸船到运抵广州江南水果市场仅需2小时。在广东自贸试验区,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增强了口岸营商环境的软实力。2022年上半年,广东自贸试验区进出口规模超过2000亿元,增幅达24.9%。
8月18日,在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商务厅厅长、自贸办主任张劲松介绍,目前,广东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功能不断提升,已聚集了一批航运、贸易、金融等领域的综合性服务企业和平台。
自贸试验区的开放,是广东全方位开放型经济的一个窗口。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2022年前7个月广东外贸出口增长6.9%,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较高的“广东制造”出口继续增长。前7月,广东出口机电产品增长4.3%,占广东出口总值的67.2%。其中,出口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增长15.7%、电工器材增长20.9%。这得益于前期在工业强省、各地工业强市强区强县的战略布局,体现了制造业大省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责任担当。
珠三角外贸数据亮眼,北上看长三角,2022年上半年,外贸数据也是长三角地区受疫情影响最小的部分。
前7个月,长三角三省一市进出口同比增长11.7%,比上半年增速加快2.5个百分点;7月当月同比增长25.7%,对全国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五成。
7月5日,西门子宣布自10月1日起,其位于江苏苏州的西门子电气产品中国总部将正式升级为中国及东亚总部,管理范围覆盖韩国、日本在内的东亚地区市场,并将与苏州高新区深化战略合作,打造绿色智能数字新生态。
“苏州及长三角地区良好的营商环境、成熟的供应链生态以及充足的人才储备为我们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投资信心。”西门子电气产品中国及东亚总部总经理马库斯·加布梅尔表示。
数据显示,江苏外贸内生动力增强,民营企业拉动整体进出口数额增长明显。前7个月,江苏民营企业进出口1.23万亿元,增长17.3%。
再向北,北方经济大省山东2022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可圈可点,以2810.65亿元的经济增量位居全国第一。
山东县域经济发达,有许多特色产业集群。“近两年全球订单回流中国,山东抓住了这一机遇。”卓贤说。
据海关统计,2022年前7个月,山东外贸进出口总值实现1.89万亿元,同比增长18.8%。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3项指标均超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前10大主要外贸省份中,山东进出口增速排名第二,出口增速排名第一。
伴随着山东“工业技改提级行动”战略的持续深入,当地的制造业优势不断凸显,“山东制造”在全球的竞争力不断扩大。2022年以来,山东机电产品出口一直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
全力以赴稳外贸
近段时间以来,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地纷纷表态“扛牢经济大省责任”、勇挑大梁、全力以赴稳增长,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认为,进入下半年,各省采取了积极有效的经济政策,经济已逐渐回归正常轨道,尤其是国外高通胀在客观上促使中国外贸实现高增长,活跃度大幅度提升。
稳外需、促外贸,外向型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就此提出不少举措。如广东省表示要全力办好广州“秋交会”,稳步推进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健康发展,帮助企业获得更多海外订单。
浙江7月份发布《关于支持稳外贸稳外资十条措施的通知》,提出加大国际海运物流纾困力度,面向省内中小微外贸企业直接投放不少于5万个标箱的平价舱位;加大信保支持力度化解外贸企业接单风险等。
在外贸相关领域新兴业态方面,江苏继续推进跨境电商全物流便利化改革,拓展跨境电商进出境渠道,持续提升智慧监管水平;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区外保税维修资质,助力企业不断从产业链的传统加工制造环节向专业维修等高附加值环节跃升。
进入经济恢复和重振阶段后,上海相关部门进一步巩固优化外贸现场作业模式,推动“无陪同查验”“联合检查”等疫情期间检查措施固化为常态化机制,提升外贸企业满意度。
2022年1月1日落地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我国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提供了新空间。不少外贸企业从RCEP生效带来的关税优惠、通关简化、贸易投资便利等红利中充分受益。
近日,凭借日本签发的RCEP原产地证书,青岛大港海关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申报进口的一批动车组转向架用热轧无缝钢管执行优惠关税税率,这批货物进口关税税率由4%降为零关税,为企业节约进口环节税负成本超过5万元。
RCEP红利加速释放,数据是最好的印证。李魁文表示,7月份,我国对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8.8%,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5.6个百分点。
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司长余本林表示,RCEP是稳外贸稳外资的有力抓手,协定生效带来多重积极效应,将进一步稳定我国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激发市场活力。
让太湖更美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许海燕、记者周丽娜 编辑陈融雪
太湖的功能定位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态支撑”“长三角区域水安全保障重要载体”“全国湖泊治理的标杆”。
“太湖无锡水域水质15年以来首次达到Ⅲ类标准,各项水质指标均创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近日,江苏省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宣布上半年“成绩单”。
2022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自然资源部等六部门印发《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充分肯定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成绩,认为自2008年以来,在流域经济总量增长2倍多、人口增加近2000万的背景下,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入湖污染物总量大幅削减,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连续14年实现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太湖水体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的“两个确保”目标。
重现一湖清水
盛夏,江苏省无锡市贡湖湾湿地保护区,鸟语花香、水草摇曳。
贡湖湾水面与太湖直接相连,其水质是太湖水的“晴雨表”。“以前贡湖湾湿地可不是这样,这里有165个大大小小的鱼塘,沿太湖有很多卖湖鲜的渔船,乱糟糟的;现在保护区成了旅游胜地。”无锡湿地生态科普馆馆长陆亚琪感慨道。
“这个岛不允许人上去,这是留给动植物的天堂。”在无锡湿地生态科普馆,陆亚琪指着沙盘说,城市湿地要兼顾人和动植物的需求,在贡湖湾湿地项目设计之初,就注重留白,观光的木栈道特意与岛屿留有距离。
在无锡,沿太湖走访,处处是公园,满眼绿意。无锡大溪港湿地公园拥有7.8公里的太湖岸线,草木葱茏,候鸟栖息。2022年夏天,无锡观鸟达人苏涛在大溪港湿地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黄嘴白鹭,这也是无锡首次拍摄到黄嘴白鹭。随着太湖水质的改善,飞抵而来的鸟类品种不断增多,大溪港湿地共记录到150种鸟类,占江苏省鸟类总数的33.6%。
从无锡来到东太湖苏州湾,同样是碧波万顷,水天一色。
近些年,太湖一直在“变”,苏州市吴江区水务局基建处主任蒋建荣感触很深。2008年,国务院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重点项目——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启动,蒋建荣调至东太湖综合整治建设指挥部工作。“当时,东太湖全是密密麻麻的围网养殖场和围垦种田,湖水黑乎乎,散发着腥臭味。中间航道只有10米宽,真是临湖不见湖。”2008年开始,东太湖实施退渔还湖、退垦还湖、生态清淤、堤岸修复,如今重现一湖清水。
滆湖位于太湖上游,是太湖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在滆湖(武进)退田还湖二期工程的启动区,湖面波光粼粼,水中小鱼悠游。“这里原来都是鱼塘、农田、看护房等,现在全部退田还湖。”武进区水利局水利管理科科员万乐平介绍,滆湖(武进)退田还湖二期暨近岸带水生态修复工程一共退田还湖20平方公里,启动区0.8平方公里的水生态修复全部完成。2022年继续开工实施高新、嘉泽片区2.4平方公里的退田还湖。
全力投入
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成为江苏在率先发展路上的“痛”。随后,江苏坚持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工程,坚决打好太湖治理攻坚战。
2007年以来,江苏省级财政累计投入治太专项资金320亿元,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投资超过2000亿元,共实施7000多个重点工程,有力推动了流域水质改善。“舍得‘金山银山’,方能换回‘绿水青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太湖处处长刘朝阳说。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21年,在流域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太湖湖体水质达Ⅳ类,总磷和总氮浓度较2007年分别下降42.6%和60.9%。
回望过去,这15年,太湖治理主要是抓住了这五个“关键”:
坚决扛起政治责任。高位部署推进,江苏省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太湖治理,多次赴太湖一线调研,对太湖治理多次作出要求,省长担任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主任。
坚守“两个确保”底线。修订《江苏省太湖蓝藻暴发应急预案》,将太湖安全度夏应急防控启动时间提前1个月至3月1日,为蓝藻防控赢得主动。确保供水安全,以太湖为水源的城市全面实现双源供水,太湖流域50个自来水厂实现深度处理工艺全覆盖。
坚持外源内源共治。把太湖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作为“牛鼻子”,对163条骨干河道、106个湖泊开展排查,发现排污口2.14万个,“一口一策”整治。内源治理上,2007年以来累计清淤4300万立方米,打捞蓝藻2100万吨。
坚定绿色发展理念。从根子上压降污染物总量,大力推动太湖流域化工钢铁煤电行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依法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4.1万家,关闭退出化工企业1673家,太湖一级保护区基本建成无化区。
加强区域水环境治理联防联控。与相邻省市联合制定《长三角跨省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合作协议》。江苏省将太浦河作为“水环境安全缓冲体系”建设试点,细化信息通报、应急值守以及联合调查机制。
为了让母亲湖重现活力,江苏不断创新机制:
从2008年开始,太湖流域实行河长制,环湖地区的市长、县(区)长都担任过入湖河流的河长;出台了全国第一个湖泊治理的地方法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政府成立了太湖水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为太湖治理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出台了《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2020—2022年,太湖15条主要入湖河流及上游3条汇水通道中,每新增1条河流达到国家和省控制性目标要求,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
万人治太
15年来,江苏动员了5个市、28个区县,直接从事治太工作的在万人以上。
无锡是太湖治理的主战场。江苏15条主要出入湖河道有13条在无锡,无锡的清淤量占全省70%,蓝藻打捞量更是占全省的90%。“15年治太,太湖无锡水域水质今年上半年跃升至Ⅲ类,我们做到了!”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太湖处处长罗清吉说,总磷指标达到Ⅲ类,意味着太湖水生态再上一个台阶。
今年47岁的罗清吉,从事太湖治理工作已超20年。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时,他连续值加班50多天。“每年太湖安全度夏期间,都是最忙的时候,有时候就住单位,家人开玩笑说‘你要常回家看看’。”20年来,罗清吉成了无锡水系的“活地图”,他跑遍了全市的河、湖、荡、氿,全市5635条河流、35个湖泊和19座水库的面积、长度、宽度、流向、流量、水位等数据都在他的心中。最近5年,他绕太湖跑了10多万公里,每次司机听说他去看现场都得给汽车加满油。
面对蓝藻水华污染,准确全面的藻类数据库是监测的关键。张军毅是江苏省无锡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科科长,10年来,他整理了32.1万张太湖流域藻类形态学图片,为监测积累了宝贵数据。“2020年夏天,我们加大对太湖蓝藻的监测频次,每天至少有15个样本的藻类手工加密分析工作,每个样本要3个小时,人手紧张,大家疲惫不堪,但效果是明显的。”张军毅说,在建立藻类形态数据库基础上,团队成功研发出“藻类人工智能分析系统”,系统可将每个样本分析时间从3小时缩短到10分钟,目前该系统已经在江苏多地应用。
太湖之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也是见证者之一。他在无锡大浮吴塘门定点研究治太已有20多年,他带领团队提出的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对策和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的恢复途径,成为目前国家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主导理论。
“从2007年至今,太湖水质实现了稳中向好,非常不易。”秦伯强说,仅以污水处理为例,江苏太湖流域的城市污水接管率达到95%以上,2008年,江苏太湖流域的污水处理能力只有300多万吨/天,而现在是800多万吨/天。
仍需久久为功
精心呵护下,一度蒙尘的太湖,如今越来越靓丽,越来越“年轻”。但是,太湖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的“拐点”仍未到来。
太湖流域人口众多、产业密集,污染排放总量仍然大于环境容量,减排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湖体藻型生境尚未根本改变,发生大面积蓝藻聚集甚至湖泛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对照《总体方案》对太湖的功能定位——“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态支撑”“长三角区域水安全保障重要载体”“全国湖泊治理的标杆”,太湖治理仍然艰巨。
“浅水湖泊治理是世界性难题。”秦伯强表示,太湖是浅水型湖泊,平均水深不足两米,一旦有风浪搅动,很容易将底泥中的磷污染物释放出来,蓝藻水华与原本底泥中的磷污染物产生互动导致蓝藻暴发。蓝藻主要生长在湖面上,需要光合作用,如果太湖水深是十几米以上,那么即便湖水中有同样多的磷,也很难暴发蓝藻水华。湖泊治理非一日之功,日本霞浦湖也是浅水型湖泊,治理30多年方见成效,因此太湖治理需要久久为功。
《总体方案》提出,到2025年,入河湖污染物大幅削减,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总体下降。到2035年,太湖流域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实现入湖污染负荷与太湖水环境容量之间的动态平衡。
对此,秦伯强认为,太湖每年入水的总氮、总磷等指标,总量仍然超过太湖自身消纳能力,经济发展的同时给太湖的外源负荷依然居高不下。目前,虽然太湖流域的污水处理厂采用了比较高的一级A排放标准,但排放出来的水中氮、磷浓度仍然远高于太湖水体的氮、磷浓度。太湖流域经济发达,建议先行先试污水处理厂的进一步提标改造。此外,农村面源污染面广量大,收集处理难,需建设更多的生态湿地来减少入湖污染物。
“太湖治理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刘朝阳表示,下一步,江苏将认真贯彻《总体方案》,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新一轮太湖治理的各项举措,坚持控源截污不动摇,紧盯上游地区不放松,狠抓应急防控不懈怠,扎实推进太湖治理工作,推动流域水质持续改善、生态持续好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