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机提升中国制造业优势
- 来源:支点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能源危机,中国制造业,优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0-16 18:57
过去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供应链紊乱、能源危机,先后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三次供给冲击。相比之下,中国不仅具备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庞大的内需市场、逐渐积累的技术能力,还同时具有了一定的能源成本优势和稳定性优势,制造业的全球相对优势应当重估。
此前我们预判,俄乌冲突分裂了全球石油定价体系,欧洲制造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将经历成本冲击带来的份额转移,可能给中国带来能源密集型行业份额提升的新一轮红利。这个结果正在发生。
石油市场的定价体系已对各国的能源成本产生了显著影响。二季度中国原油平均进口价格107.1美元/桶,低于欧洲现货价5.6%;天然气平均价格0.7万元/吨,低于德国气价33.2%。8月德国平均现货批发电价涨至0.5欧元/度,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6倍,与中国的度电成本价差走阔至0.4美元,分别对应钢铁、电解铝和合成氨188美元、5110美元、3280美元的单吨成本价差。
7月20日,欧盟委员会推出“欧洲天然气需求缩减计划”,要求各成员国在今年8月到明年3月至少减少15%的天然气用量。如果出现严重的能源短缺,政府将减少对工业的供气,优先分配给家庭、医院等重要部门。工业用气量占到了欧盟用气总需求的38%,确保欧盟民众能安全过冬,意味着需要降低四成左右工业用气,以满足“降低15%总用气需求”的目标。
根据生产单位产品的气耗比和能耗比的排序,首当其冲的是气耗和能耗双高的化工,其次是非金属矿产、钢铁、运输设备、机械、有色金属等。
欧洲需要大量进口高耗能商品,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需求,结果是欧盟的贸易顺差正在快速转为逆差。
德国二季度最主要的贸易逆差国是中国。二季度,德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同比增长245%,较去年同期增加178.6亿美元,占到了二季度德国整体贸易差额变动的44%。德国向中国生产转移幅度最大的产品主要有四大类。第一是有机化学,第二是电气设备,贸易差额变动较大的产品有蓄电池、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变压器等。电气设备是德国的优势产业,生产受到能耗成本和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第三是机械设备。第四是汽车及其零部件。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前7个月中国汽车出口150.7万辆,同比增长52.3%;纯电动乘用车出口21.9万辆,同比增长146.1%。
除以上四大类行业外,德国向中国生产转移幅度较大的产品也包括钢铁和钢铁制品、铝及其制品、塑料及其制品、服装鞋靴等附加值偏低的高耗能品类。
不仅是欧盟,日韩的能源密集型行业也在受影响。日本已经连续12个月贸易逆差,7月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机械设备的出口数量分别下滑了10%、5.9%和3.1%,近4个月均弱于整体出口表现。韩国今年4-8月连续录得贸易逆差,为2008年后历史首次,二季度化学制品、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的产出增速,比一季度分别回落了5.1%、3.4%和2.7%,下滑幅度高于制造业整体水平。
当前世界环境下,供给不足才是主要矛盾,中国制造业的全球比较优势应当重估。尤其是化工、汽车、机械、电气设备这四大类行业,缩小技术差异的同时也在积累供给优势,份额提升的趋势有望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