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进展研究

  • 来源:系统医学
  • 关键字:心理护理干预,不良情绪,综述
  • 发布时间:2022-10-24 21:43

  摘要:目的:艾滋病具有传染性且以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尚无根治办法,患病后需要终身服药。此病患者不论在精神、情感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的负担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患者,因此患者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临床疗效。因此需对此病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本文对艾滋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针对艾滋病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提供研究依据。

  当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后即可能罹患艾滋病(AIDS),此病的主要特征即为免疫系统损害以及感染[1]。随着人们性观念的不断开放,在我国,此病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我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卫组织等卫生组织在2009 年底联合颁布的数据中显示,我国HIV 感染者已高达 74 万之多[2]。艾滋病具有高致死的特点,且临床表现症状复杂多变,且截止到目前为止尚无针对此病的特效药或疫苗,加上来自于社会及周围人对此病的歧视,导致了患者一旦患病后身心均承受了较重的压力。此病患者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自杀率更是明显高于普通人。因此,护理人员及时掌握此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升治疗信念和生存意志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一、艾滋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现状

  有调查研究明确指出HIV 感染者以及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低于普通人,且此类人群躯体及心理功能维度均低于普通人。有专家指出,艾滋病患者的情绪障碍轻重直接关系到了其生活质量;且生活质量与患者躯体疼痛程度呈负相关(即躯体疼痛越重,患者生活质量越差),而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即社会支持力度越大,患者生活质量越好);还有研究提出抑郁症状与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密切关联,而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则可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而可提高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念,降低病死风险。国际上有专家称,患者自从获知自己感染HIV 病毒到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后其心理状况可分为以下4 个阶段:①初始阶段,此时患者会有拒绝承认以及焦虑或烦燥等情绪反应;②过渡阶段,此时患者的主要情绪表现为懊恼、反悔、自责、逃避等;③接受阶段,此阶段患者普遍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为对罹患此病极度失望,甚至出现自杀等行为;一种是积极求医、积极配合治疗以延缓病情的发展进程、提高生存质量;④死亡准备阶段,此阶段患者的病情已经发展至终末期,患者一方面会担心会被家人放弃,一方面会对自身病情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更为关注,此外,还会为自己的死亡做事前准备,交待后事等。我国专家也认为,此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极为复杂,但以烦躁、抑郁、焦虑、自责、恐惧、报复心态居多,其心理反应主要包括:震惊、否认、报复、沉默、担忧、厌世等[3]。可见,心理问题是此病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需予以重点关注。

  二、护理干预

  2.1 心理护理干预

  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念、提升治疗依从性,进而延长生存时间,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根据患者的具体心理问题开展具有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提高心理护理的效果。

  2.1.1 以焦虑和烦躁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的心理护理

  首先要对患者的病情予以保密,切不可随意暴露患者隐私;其次需要给予患者更多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向患者详细讲解此病的传播途径以及日常防护措施,引导患者做好防护,避免将病情传染给他人 [4];同时向患者讲解此病的发展以及目前的控制病情的相关方案,让患者知晓患病并不意味着死亡,鼓励患者只有以积极的状态配合治疗才可能战胜病魔,最终实现消除患者焦虑、烦躁情绪的目的。

  2.1.2 以悲观和抑郁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在其治疗间隙与其积极进行交流,向其介绍治疗效果较好患者的案例,同时分析患者对此病认知上的偏差并予以引导和纠正以改善患者的悲观、抑郁情绪[5]。

  2.1.3 以寂寞和失落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并对其隐私予以保护 ,同时要与患者家属积极进行交流,因为患者家属是患者重要的社会支持者,引导患者家属正确看待此病以及患者。多给予患者陪伴和关怀,使其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心和家庭的温暖。主动向患者传达社会各方面对此病的关注和支持。

  2.1.4 以绝望和愤怒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的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的此种心理表现,应引导其通过正确、合理的渠道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从多个角度对患者进行关心和爱护,让患者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尤其是不可对患者表现出冷漠、歧视;通过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此病的基本知识及治疗方案,向患者强调规范治疗的重要意义,提高患者对此病的认知水平以及治疗依从性,提升患者面对困难的应对能力,以期让患者有尊严、有追求的渡过接下来的时间。

  有研究称,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正规的心理咨询后其身心及社会功能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生存质量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6]。为此病患者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可使患者消除顾虑并改善负面情绪,使患者能够正确的看待此病并认清现实,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需要对此病患者表现出关心和理解,并且与患者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针对不同性格特点、文化程度以及社会背景的患者开展与之符合的心理护理干预最终实现改善患者负面情绪的目的。

  2.2 情感支持

  对此病患者给予情感支持是改善患者负面情绪的重要途径,情感支持是多方面的,可细分为社会支持、家庭支持以及医护人员的支持。不论是何种形式的社会支持均有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家庭成员是患者重要的心理支柱;有研究称,来自医护人员的歧视或是羞辱是加重患者负面情绪,甚至导致其出现报复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医护人员提高对此病的认知并正确对待此病患者。

  2.3 健康教育

  目前,对于艾滋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或是预防性疫苗,只能通过防护来避免感染此病,因此开展健康教育是当下最为行之有效的防控途径[7]。

  三、小结

  艾滋病患者心理状况十分复杂,护理人员需要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对于不同疾病阶段以及不同社会背景的患者开展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是改善患者负面情绪、生存质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郭晓晓, 韦玮, 邓玉飞,等. 情绪管理联合心理疏导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自杀倾向患者干预效果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 30(30):3406-3409.

  [2]王琳. 探讨急诊接诊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及护理效果[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0,(1):119-120.

  [3]李丹. 心理护理干预在艾滋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0(2):142-143.

  [4]高文琴, 高美霞, 侯慧兰,等. 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改进效果研究[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2,(2):1853-1854.

  [5]刘秀儒, 唐杰, 王冬华. 艾滋病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 护理管理杂志, 2018, 18(10):737-740.

  [6]张玉杰, 徐艳, 蒋美平,等. 认知行为疗法干预HIV/AIDS 患者抑郁情绪的研究进展[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1, 27(11):1318-1321.

  [7]谭利华, 曹欢, 万荣珍,等. 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20, 47(1):69-72.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