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多维商业生态系统中推动我国储能产业大发展
- 来源:新经济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商业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协同演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1-23 14:08
摘 要:储能产业已经成为具有广阔未来前景的新兴产业,大力推动储能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具有互补者共生特性、强调参与者在相互赋能中协同发展的商业生态系统理念,可以为我国储能产业的大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储能产业的成长性、集成性和复杂性等共同决定了我国有必要构建一个由众多子系统组成的储能商业生态大系统,在推动该系统连接的各类参与者协同演化中实现储能产业的发展目标。
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双碳”目标对优化能源结构提出迫切要求,能源消费便利性、灵活性、安全性、清洁性和经济性要求日益增强,这些都使得储能产业在近些年来备受关注,成为全球范围内增长前景普遍看好的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于2022 年2 月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给出了清晰的发展目标与路径。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发布的“储能大挑战路线图”和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30 电池创新路线图”均明确提出了发展储能产业的战略目标,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也同样对发展储能产业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1]。全球正在步入储能产业大发展的新时期。面对如此格局,未来一段时间内卓有成效地推进我国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
商业生态系统的理念与实践近些年来风靡全球,在促进企业成长、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地区与国家经济增长等方面已显现出独特的价值。为此,我国可以考虑吸收商业生态系统的一些理念与做法,以构建并运作储能商业生态大系统,助力储能产业大发展。
一、商业生态系统的性质及其在产业发展中的潜在作用
商业生态系统,是指由企业及与之连接的消费者、市场中介、供应商、政府部门、社团组织等共同构成的网络化系统[2]。在将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的概念[3-4] 结合其中之后,商业生态系统可以进一步被视为企业与内外部各种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横向合作伙伴、政府部门与社区组织、社会团体等,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化系统。
商业生态系统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广泛连接。商业生态系统连接了大量在业务往来过程中具有内在联系的组织和个人。在数字经济时代,这种连接更加广泛和密切,尤其是在以往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等连接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基于数据流的连接。(2)相互赋能。商业生态系统所连接的每个参与者,在系统中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系统的价值创造与分配均做出贡献——向系统赋能,并借此赋能于系统的其他参与者。与此同时,每个参与者又都从系统中获得支持——被系统所赋能。同样地,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数字赋能在商业生态系统中大行其道。(3)协同演化。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处于动态改变中,并以自我改变叠加其他参与者的改变一起推动系统的变化,也会因受到其他参与者和系统发生改变的影响而进一步改变自我,由此形成所有参与者相互促动下的商业生态协同演化。商业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与共享、相互赋能等,既是在系统演化中实现的,本身又推动系统的演化[5-6]。
商业生态系统最为本质的特性是互补者共生[7-8]。商业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将众多组织和个人聚集在一起并协同演化,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着的共生机制——参与者可以借助基于商业系统的合作而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共生机制的力量源泉在于参与者的互补特性。这种特性并非简单地表现为任意两个参与者之间都会存在着直接的互补关系,而是表现为参与者和整个系统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以及参与者与其中的某些参与者存在的互补关系。正因如此,商业生态系统的某些参与者之间并没有密切关系,有些明显表现为竞争关系,或是竞合关系,甚至是单向依存关系。不过,如此多样化的关系并不影响参与者与系统之间互补的基本属性。
对照商业生态系统来看,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显现出诸多商业生态系统的特性。首先,任何一个产业的内部有机组成本身就可以被视为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产业由居于产业链不同环节、在产业发展中扮演不同角色的各类商家组成,每个商家自身又是一个由众多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及置身其中的相关工作人员等共同组成的系统。其次,任何产业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产业内部的组织与个人又与外部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横向产学研等合作伙伴、政府及社团组织等,存在着广泛的连接。第三,产业的存续和发展都是产业内部构成产业链的利益主体及产业与外部连接的利益主体等在相互配合、协同联动中共同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交付价值的结果。第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兴起之后,数字化连接、数字平台日益在产业链内外部的相互联系与互动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从而使得产业内外连接的组织与个人的规模以及连接者之间的互动规模与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由此可见,产业链各环节固有的组织个人、产业链连接的产业外部组织与个人等,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商业生态系统的规模与运行质量,直接决定着产业发展所能达到的发展速度、总量规模和质量水平等。
二、以商业生态系统推动储能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储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1)潜在市场容量大,成长性好。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发布的《2022 储能产业应用研究报告》显示,2021 年,我国储能总装机功率43.44GW,其中抽水蓄能装机功率37.57GW,占86.5% ;电化学储能装机功率 5117.1MW,占11.8%,且电化学储能的91% 是锂离子电池储能;我国抽水蓄能装机规模预计到2025 年将达到60GW,到2030 年将达到 130GW ;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到2025 年将达到约40GW,2030 年将达到约110GW[9]。(2)技术复杂性和集成性要求较高。按照技术路线进行划分,储能主要包括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和电磁储能。更进一步,机械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等;电化学储能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储能、铅蓄电池储能、钠硫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燃料氢储能等;电磁储能则包括超级电容储能、超导储能等。很显然,储能产业跨越材料、机械、电子、化工、电力、软件技术、能源管理技术等,对诸多领域的前沿高精尖技术有很强的依赖,并具有集成来自多个不同领域的材料、技术、元器件与零部件、管理方式方法等特性。(3)细分行业多,增长不均衡。抽水蓄能目前在储能市场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规模大、技术成熟、度电成本低。不过,受制于地理资源的有限性,抽水蓄能的增长空间有限。电化学储能目前占比居于第二位,但增长速度远超过抽水蓄能,预期将是储能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但是,在电化学储能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锂离子电池,度电成本目前达到抽水蓄能成本的2 倍,并一直受到安全性的困扰。其他电化学储能细分领域,普遍处于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还有少数储能领域,由于技术路线和占用稀缺资源等方面的天然缺陷,被认为将来只能作为有益补充,有些甚至会在新的主导性储能细分行业出现高速增长后被淘汰出局。(4)政策依赖性和资本依赖性仍然较高。受经济规模、技术成熟度、应用场景等因素的影响,储能产业虽然成长性较好,但总体看目前的盈利水平并不算高。自身难以依靠盈利获得高额回报,便无法凭借自我积累形成大笔追加投资,这使得储能产业对于来自政府的财政补贴及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支持的积极追逐,以及来自资本市场处于未来成长性和盈利性预期的持续资金投入,都具有较高的依赖性。
上述特点决定了我国在建构并运作储能商业生态系统过程中,有必要遵循如下基本思路。
第一,立足不可或缺性以及补短板锻长板,构建参与者较为齐全的储能商业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协同演化,是以各类重要参与者普遍置身其中为前提。储能关键技术的开发者与技术成果转化者、软硬件设备供应商、集成商、B 端与C 端客户、投资者、政府部门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参与者。储能商业系统首先要确保所需要的各类合格参与者都能连接到系统中,从而避免因某些重要“物种” 缺失而带来整个系统的演化停滞、扭曲甚至崩溃。与此同时,这一商业生态系统运作与演化的目标在于促进储能产业的大发展。市场需求放量增长、政府给予强力政策支持、资本大规模快速集聚、产能迅速扩大、技术尽早获得突破和走向成熟、产品成本显著降低,都是储能产业大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因而也是建构和运作储能商业生态系统过程中所竭力追求的目标。立足于此,储能商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尤其要注重将与此相关的力量连接其中,并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商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在构建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多维子系统中形成储能商业生态大系统。客观上,储能商业生态系统非常庞大和繁杂,唯有建立起众多子系统并将这些子系统有序连接与互动,整个大系统才能高效运作。另外,从技术路线和区域布局等视角出发,在储能商业生态大系统中也确实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因此,最为重要的是确保各个子系统自身的有效性和子系统之间协同运作的有效性。从技术路线视角出发,所有的抽水蓄能商与其合作伙伴共同构成了一个抽水蓄能的储能子商业生态系统,所有的电化学储能商与其合作伙伴同样构成了一个储能子商业生态系统,等等。从产业集群及区域市场视角出发,某一区域内生产各种储能元器件、零部件及整机设备等的商家与区域内外的相关配套支持力量等共同构成一个子系统,而某一园区内、城市内的储能客户及设备设施提供者与维护者等同样构成一个子系统。从产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视角出发,一些龙头企业与上下游及横向伙伴等同样建立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子系统,如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等电力领域的龙头企业分别与相关客户、合作伙伴共同构建的储能商业生态系统,宁德时代、派能公司等电池生产企业分别与客户、合作伙伴等建立的储能商业生态系统,等等。
第三,储能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和参与者的地位与角色是处于动态演化之中的。每个子系统在整个储能商业生态大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存在着差异。同样,每个组织或者个体参与者在子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也会不同,而且,参与者的地位和角色会在系统的演化中发生改变和转化。目前,抽水蓄能在储能产业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电化学储能中的锂离子储能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抽水蓄能,未来完全有可能超越抽水蓄能而居于主导地位。包括燃料氢等在内的一些新兴储能子领域,目前还处于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但并不排除将来因为技术突破而有能力提供更先进、更安全和价格更低廉的储能设施设备,甚至出现后来居上的情形,转而成为储能商业生态系统中新的主导力量。
第四,储能商业生态系统是可干预的。从迈克尔·波特基于产业结构的竞争战略理论出发,企业的战略行动可以改变产业结构[10]。将这一理念扩展应用至储能商业生态系统中,可以认为,储能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参与者可通过自身采取战略行动来推动系统朝着某些目标追求的方向演化。当然,系统演化的最终方向和程度,是由同期各种力量共同形成的合力所决定的。参与者的某些重大行动,很可能会直接带来储能商业生态系统的重大改变。例如,近些年来政府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储能产业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供电侧和用电侧诸多生态参与者理念与行为的变化,进而带动整个生态的演化。再如,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一些头部企业在储能领域的大规模投资等,直接推动了这一生态系统的演化。从自然界生态系统演化的经验来看,即便是系统中的一个微小改变,也有可能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蝴蝶效应”。从这层意义看,储能商业生态大系统的演化,未必总是首先由某个参与者的重大行动所引发。此外,在某些情形下,参与者的重大改变可能受到另外一些参与者行为的抵消效应的作用,最终无法形成对整个储能商业生态系统的重大改变。因此,储能产业的商业生态系统是可干预的,这种干预通常由系统连接的参与者所采取的某些行动所引发。
三、推动储能商业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的关键点
立足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储能商业生态系统的特性,借助商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来推进储能产业的大发展,可以考虑把握如下关键点。
第一,要努力形成储能商业生态系统的聚合正强化效应。从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视角出发,储能产业是国民经济富有潜力的新增长点。从各类商家的视角出发,储能产业是公司转型升级、拓展业务领域或进行投资的新机会。从最终消费者的视角出发,储能产业是方便生活的价值创造者的集合。从人才培养培训的视角出发,储能产业是多种专业型与复合型人才获得收入和成就事业的用武之地。从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视角出发,储能产业是科技探索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领域。立足于此,各方所采取的战略行动与政策举措,都应以促进储能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为根本目标,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强大的合力,进而建立起储能商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正强化循环圈。
第二,要找准推动储能商业生态系统朝着促进产业大发展方向演化的关键触点。当前,储能产业的发展总体上处于孕育期向快速增长期转换阶段。在这种情况下,生态系统中有助于形成庞大的市场需求并由此带动中间产品市场需求的力量,是首先必须给予重点关注的对象。想方设法激发潜在市场需求,推动各类消费者对储能从尝试使用走向常规使用、从增值使用走向必要使用,进而形成较长一段时间的市场放量增长格局,营造出良好的市场前景并借此促进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将应成为各方共同努力的重要方向。更进一步,由于储能产业的细分领域情况较为复杂和多样,因而精准、有针对性地推进细分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抽水蓄能要充分利用可能的资源并不断挖潜,走稳步发展之路。以锂电池为主的电化学储能是主要的增长点,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在储能中的应用最为普遍,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需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其他诸如压缩空气储能、超级电容储能、钠硫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燃料氢储能、飞轮储能等,需要根据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最新进展给予必要的资源调配,根据大系统及各个子系统的实际演化进程有所区别地采取行动和施加影响。此外,要想方设法引导资金、人才等向储能商业生态聚集,让资金获得相对于社会资本平均收益水平更高的回报、让人才获得较好的收入并看到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以此增强储能产业对稀缺经济资源的吸引力。最后,要扶持若干储能头部企业迅速做大,并构建起以其为主导者的储能商业生态子系统。
第三,要持续推进储能商业生态系统的螺旋式上升演化。储能产业有着广阔的前景,其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因而在近期促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必要确保其长远稳步发展。立足于此,一是需要保持储能商业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以此确保储能产业发展的基本盘。二是需要不断有新的力量激发这一商业生态系统在动态中朝着有助于储能产业规模更大、质量更优、技术更先进的方向演化,形成产业持续向高端迈进的长期态势。在这一过程中,整个系统的运作与演化要与数字经济时代的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最新潮流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应用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构建起以数字平台为核心的储能商业生态系统,并使数据驱动日渐成为推动储能商业生态系统演化的关键力量。
第四,要避免储能商业生态系统在演化中陷于僵化。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如果陷入僵化,就很难继续朝着持续优化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方向演化。为此,一是要确保商业生态系统具有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功能。二是要确保商业生态系统始终能够和参与者相互赋能。与其他商业生态系统类似,储能商业生态系统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参与者有出有进,系统要始终处于自我更新中。三是要尽量避免个别参与者成为垄断者,要让储能商业生态系统中不同的参与者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关系,而不是一家独大、赢者通吃。
参考文献
[1]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德国TüV 莱茵集团. 德国莱茵TüV 2021 年储能白皮书[R]. 2021.04.
[2] 詹姆斯·穆尔. 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M]. 北京出版社,1999
[3] Freeman, R.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 Boston: Pitman Publishing, 1984.
[4] Clarkson M.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20(1):92-117.
[5] 徐井宏、李东红. 重构:国内外企业生态战略案例研究[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6] 胡海波、卢海涛. 企业商业生态系统演化中价值共创研究——数字化赋能视角[J]. 经济管理. 2018(4):55-71.
[7] 马尔科·扬西蒂、罗伊·莱维恩. 共赢:商业生态系统对企业战略、创新和可持续性的影响[M]. 商务印书馆,2006.
[8] 丁玲、吴金希. 核心企业与商业生态系统的案例研究:互利共生与捕食共生战略[J]. 管理评论. 2017(7):244-257.
[9]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 2022 储能产业应用研究报告[R]. 2022.04.
[10] 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M]. 华夏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