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艾灸,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2-02 14:07
【摘要】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本病因多种原因导致胃或者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倒流进入食道而出现反酸、烧心等反流典型症状。胃食管反流病难以根治,且易反复迁延,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身心及经济负担,故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界的热点。中医治疗本病效果明确,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的优势逐渐显现,其不仅操作简便、经济成本低,且疗效甚佳,得到医者及患者的广泛关注,而针灸疗法在中医外治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具中医特色,归纳针刺疗法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可以为本病治疗提供可靠思路。归纳近年来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上的应用,以期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提供些许借鉴。
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以反酸、烧心为典型症状的一类疾病,少数病人可以出现恶心呕吐。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的特色疗法,一直广泛应用于GERD的防治。现将近年来针灸疗法在治疗GERD的应用综述如下。
1 关于GERD的认识
GERD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说大多数正常人也曾出现过反酸、嗳气、烧心等反流症状,但这可能是一过性的,然而GERD患者的发病持续时间及发病程度已经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且本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应引起重视。GERD缺乏诊断的金标准,因此GERD确诊并不容易,在临床上常根据其典型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如果要准确诊断本病,则需要结合抑酸治疗效果、胃镜以及食管反流监测等相关检查的客观结果。GERD发病关键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第二则是胃肠动力不足,胃肠排空障碍,导致胃内容物反流,所以在西医治疗上以抑制胃酸及促进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原则,临床上亦可见其效果,但本病易反复,患者一旦停药,症状容易反复迁延,这是目前治疗GERD的一大难题,最新研究表明,本病发作可能还存在免疫炎症因素,为治疗又再添一重困难。在中医认识中,其归属为“吞酸”“嘈杂”“食管瘅”等范畴[1],中医认为本病究其根本在于“胃气上逆”,胃气上逆则发为反酸、呃逆、恶心,治则以平胃降逆为主,西医治疗与此原则不谋而合。针灸疗法治疗GERD应用广泛,它是针刺和灸法的总称,其作用途径都是通过刺激相应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能够明显调节脾胃功能,改善反酸、烧心等症状。
2 针刺治疗GERD
针刺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脉系统或经络系统,以及人体的脏腑功能或气血功能,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其可通过调节异常脑肠肽水平从而恢复胃肠功能[2],也可抑制胃酸[3],从而缓解患者胃气上逆导致的胃酸及食物反流症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针刺治疗也以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电针、火针等多种新形式广泛运用于临床。
2.1 传统针刺
传统针刺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配合中药内服方治疗GERD更是效果显著。王茜茜等[4]观察加减乌梅丸方联合穴位针刺对比单纯使用加减乌梅丸内服治疗GERD患者,选穴以鸠尾、上脘、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太冲为主,通过对比其食管动力情况发现,针刺治疗能增强患者食管括约肌功能,加快胃蠕动及胃排空,临床效果较单纯中医方药治疗更胜一筹。王荣等[5]在GERD患者口服常规西药的基础上加入针刺治疗,实证选取内关、足三里、中脘穴等采用泻法,虚证选取脾俞、胃俞、肾俞、膻中、曲池、合谷、太冲、天枢、关元、三阴交穴行平补平泻法,治疗后发现此法比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更高, 且可降低复发率。
2.2 辨证取穴针刺
关艳君[6]通过收集76例辩证为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患者,对照组予半夏泻心汤内服治疗,观察组则在内服中药的基础上针刺患者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公孙、脾俞和胃俞穴,配合辩证加减取穴,以平补平泻法运针,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反酸、胃灼烧感等症状缓解较对照组显著,且总有效率高于中药组患者。张勇[7] 收集80例痰气郁结型GERD患者,对照组予多潘立他肠溶片及奥美拉唑肠溶片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行针药结合治疗,中药予半夏厚朴汤加减,针刺取穴期门(双侧)、中脘、丰隆(双侧)、足三里(双侧)、太冲(双侧),行平补平泻法,治疗1个月后通过量表评分及胃镜检查综合评估,发现针药结合治疗GERD疗效更为显著,其不但能改善患者食管反流的临床症状,还可以减轻镜下食管黏膜炎性反应,提高胃促生长素及胃泌素水平。张权[8]在门诊病人中筛选出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选用旋覆代赭汤加减的基础上加入针刺治疗,共治疗8周,发现经治疗后患者的胃酸分泌较前减少,镜下炎症减轻,反酸、烧心等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且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对于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钟永泉等[9]则运用清风降逆汤联合平补平泻法针刺膈俞、膻中、中脘、胃俞、梁门、足三里、太冲、内关治疗,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积分、胃镜检查积分较前下降;血清GAS、SOD,血浆MO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血清MDA较治疗前下降。说明清风降逆汤联合中医针刺治疗能明显改善GERD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粘膜炎症进展,增强食管、胃黏膜抗氧化能力,保护食管黏膜,疗效优于西药。
2.3 特色理论针刺
缪辉宇等[10]在西医常规抑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督调神针刺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症状评分、24h食管反流次数、食管异常运动百分比明显低于西药组,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力改善大于西药组,说明在通督调神理论指导下的针刺方法治疗GERD切实有效;李华岳等[11]通过针刺督脉背段联合疏肝利胆和胃中药治疗非糜烂性GERD,针刺取穴位神道、灵台、至阳、筋缩,发现经治疗后针药结合组食管黏膜分级、血清胃泌素与胃动素水平高于单纯中药组,针药结合组总有效率为98.6%,远高于单纯中药组的86.1%, 且1年后复发率低于单纯中药组,说明针灸治疗配合中药治疗GERD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降低远期复发率。李艳等[12]基于“脾肺并治”理论,在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的基础上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相关穴位,发现GERD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总体有效率均优于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组,表明针刺治疗本病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应用。李赛赛等[10]采用迎随补泻法针刺下合穴治疗胃食管反流患者,即取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证实针刺治疗能够调节血浆胃动素含量, 改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恢复, 明显改善患者反流、烧心、胸骨后疼痛等典型胃食管反流临床症状。
2.4 穴位注射
甲氧氯普胺通过拮抗多巴胺D2受体从而改善下食管括肌的肌肉收缩功能,加快胃排空速度,而在中医看来,将甲氧氯普胺通过穴位注射刺激相应穴位亦能达到相应的作用。王雪莲等[14]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将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注射入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胃俞、膈俞、足三里、中脘,治疗2周后,其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及西咪替丁片患者,临床症状及镜下黏膜改善显著。石维娜等[15]亦通过研究证明,使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注射足三里能明显缓解嗳气、反酸、恶心等食管反流症状。此外,使用其他药物进行相应穴位注射刺激对本病亦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李志峰[16]等选取非糜烂性GERD患者11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照组予奥美拉唑及多潘立酮片常规抑酸及促胃肠动力治疗,实验组采用加味半夏厚朴汤联合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患者内关、足三里,治疗后评估患者症状积分,结果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45%、9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灸疗法联合中药内服方治疗GERD患者效果显著。江瑞[17]通过观察中药配合黄芪穴位注射GERD患者双侧足三里对比单纯口服西药患者发现,穴位注射组治疗后反酸、烧心、胸胁胀满、胸骨后灼痛、心烦易怒五项中医症状评分明显低于西药组患者,并且反流次数及反流时间改善均优于西药组。值得一提的是,穴位注射治疗较西药口服起效时间明显更快。穴位注射作为一种疗效肯定、操作方便的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它与中药内服方及其他中医外治法亦可以同时使用,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
2.5 其他针刺方法
徐训贞[18]采用后天八卦定位进针法,运用脐针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非糜烂性GERD患者,结果提示脐针配合特定电磁波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反流症状及焦虑情绪,缓解患者不适症状,且复发率明显低于西药治疗患者。孙亚涛[19]通过观察单纯西药组、单纯腹针组及针药结合治疗组治疗GERD患者的疗效,发现腹针配合西药治疗在三组中疗效最佳,说明腹针疗法能够在临床上能够辅助药物治疗以提高疗效。肝胃郁热型GERD患者主要表现为反酸烧心、胸痛连及两胁、胃脘灼痛嘈杂及口干口苦,李永红等[20]采用火针联合针刺治疗本症患者,火针取胁肋部位的肝胆经穴,以期门、章门、日月、京门为主穴, 证实本法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的发作程度和频率,降低RDQ积分,随访疗效好。林晗[21]收集14例被评定为 LES异常的GERD患者对其进行电针治疗,取双侧内关、公孙、足三里进行穴位刺激,发现经治疗后患者胃体部蠕动功能持续时间显著增加,异常吞咽次数减少,反流症状缓解,且LES压力较治疗前显著增加。高纬等[22]予穴位埋线联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证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发现患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胃肠激素水平上升,而IL-1、TNF-α水平降低,说明本法可降低肝胃不和证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炎症反应,使患者烧心、嗳气、胸痛、反酸等临床症状评分降低。
3 灸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艾灸疗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人体体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刺激相应穴位,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已有研究表明,艾灸胃肠道相关腧穴可以调节胃肠道血流量,升高血清中MTL和GAS的水平,降低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从而修复胃粘膜损伤、刺激平滑肌收缩,促进胃肠蠕动[23],同时可以调节肠道菌群[24],恢复胃肠道功能平衡。艾灸治疗在胃肠道疾病中应用广泛,尤其在GERD治疗中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
何健仪等[25]将10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及药灸结合组,西药组予促胃肠动力药物及质子泵抑制剂,药灸结合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行辩证艾灸,用清艾条在上脘、中脘、下脘、神阙、梁门、制污、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等穴艾灸为主并随证加减,结果显示药灸结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4.34%,高于西药组的81.13%,研究结果也证实患者反酸、烧心感、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说明艾灸能够减缓GERD发展进程,促进其康复。药线点灸疗法是壮医的特色外治疗法,其将苎麻线浸泡在特制的壮药药水中,通过点燃苎麻线线头,直接灸灼机体穴位从而达到刺激穴位的作用。熊荣等[26]基于三气同步论、三道两路学说及气血均衡论等壮医特色理论,运用壮医药线点灸胃食管反流患者脾胃肝胆等背俞穴,治疗2个疗程和4个疗程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63.3%和93.3%,证明了灸法在临床上的显著疗效。李彬等[27]采用脐灸粉 (黄芪、党参、白术、半夏、茯苓、木香、陈皮、白芍等按比例研磨成粉) 对GERD患者施灸神阙12周,治疗后发现患者反酸、烧心等症状的发生次数较前明显减少,在现代药理研究中已经证实,脐灸所用药方中黄芪、党参具有解除胃肠痉挛的作用,而半夏可以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配合艾灸及穴位刺激则奏效更加。罗壁玉[28]运用三伏天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患者43例,主穴为中脘、上脘、鸠尾、中庭、膻中、天突穴,配合辨证加减,每年三伏天期间进行治疗, 总有效率高达95.3%。三伏天阳气最盛,医者借助三伏天增补阳气,配合药物及穴位刺激的治疗作用,使临床效果达到最佳。
临床上中药及其他中医外治法配合艾灸治疗GERD亦非常普遍,张毅娜等[29]选取GERD中辩证为虚气逆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口服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观察组予补中降逆汤联合麦粒灸背俞穴治疗,观察患者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分)及临床症状评分,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临床症状评分主要体现在反酸、胃灼热、胸骨后疼痛三项改善明显,说明艾灸有助于提高中医治疗GERD疗效。在临床中,出现腧穴热敏化现象的探测点称为热敏点,此时用艾条在距离选定部位大约3cm的高度实施温和灸,患者可明显感到热感从机体表皮向深部扩散。王莹等[30]在GERD患者的足阳明胃经穴位,以及中脘、天枢两水平线间区域探测热敏点进行热敏灸,并配合电针膻中、中脘、脾俞、胃俞、期门、足三里、内关、太冲、期门等穴,发现此法可以明显改善GERD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张潇斌等[31]运用隔药灸脐法配合针刺“鼻胃穴”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患者,3月后患者RDQ积分和GERD-HRQL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但在证型相互比较中有所差异,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气郁痰阻型取效较快,临床疗效较显著,但辩证为中虚气逆型患者临床见效较慢,这有可能是由于虚证已久病,研究疗程不足造成。
4 小结与展望
针灸疗法能够提高临床治疗GERD的有效率,但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以下不足:(1)在针灸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多以针灸联合如中药、推拿或西药治疗GERD进行疗效观察,极少数医者单纯应用针刺或者灸法进行疗效比较,对针灸疗法的研究不够具体。(2)医者在临床研究中较少能使用客观指标如镜下胃黏膜改变、PH值改变等评估患者症状及疗效,多使用症状评分表进行研究,且筛选样本无严格的诊断标准,有待系统化、规范化。(3)临床研究未将患者进行辨证分类,在基础取穴的基础上时常加入多个证型辩证取穴,取穴不一,对比性弱;大多数研究临床样本量较小。(4)各医家对针灸治疗的作用机理研究较少,研究结果只是治疗结果的呈现,不能说明治疗方法和结果的关系。针灸疗法在治疗GERD任重道远,我们更应当注重在本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而不单是对其效果进行对比评价,这样才能让中医的疗效更具说服力。
5 参考文献
[1] 张声生,朱生樑,王宏伟,等.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5):321-326.
[2] 杨丽惠.电针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胃肠功能恢复及相关脑肠肽的影响[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
[3] 赵保民,黄裕新.针刺调控胃酸分泌作用及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3):318-319.
[4] 王茜茜,李华岳.加减乌梅丸方联合穴位针刺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3):42-44.
[5] 王荣,曾利,武建华.针刺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29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10):84-86.
[6] 关艳君.半夏泻心汤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寒热错杂证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0):198-199.
[7] 张勇.针刺联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痰气郁结型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20,39(11):1203-1207.
[8] 张权.针药联合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4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24):86-88.
[9] 钟永泉,吴耀南,吴昦辰,等.针刺联合清风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21,40(5):526-531.
[10] 缪辉宇,曲崇正.通督调神针刺联合西药治疗伴发情绪障碍非糜烂性反流病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21,40(7):831-834.
[11] 李华岳,马昕宇.针刺督脉背段联合中药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11):1229-1234.
[12] 李艳,范兴良,田芸,等.基于“脾肺并治”理论针刺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9):1007-1010.
[13] 李赛赛,杨云涛,潘冉,等.迎随补泻法针刺下合穴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流症状、心理症状及胃动素水平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4):363-368.
[14] 王雪莲,陈荣,陈永忠.穴位注射治疗及护理反流性食管炎45例[J].中医药导报,2014,20(2):91-92.
[15] 石维娜,郝杰,刘玉清,等.穴位注射治疗浊毒内蕴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9):116-117.
[16] 李志峰,程红杰.加味半夏厚朴汤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J].名医,2019(7):270.
[17] 江瑞.中药内服联合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0,52(17):71-74.
[18] 徐训贞.脐针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伴焦虑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9,51(8):244-246.
[19] 孙亚涛.腹针配合药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2(6):518-521.
[20] 李永红,张万龙,曹国强,等.火针联合针刺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7, 36(5):387-390.
[21] 林晗,沈含冰.电针治疗对食管动力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3):173-175.
[22] 高玮,杜昕,王洪博.旋覆代赭汤加减联合穴位埋线对肝胃不和证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成药,2021,43(11):3255-3257.
[23] 洪友兰.艾灸联合热熨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新中医,2016,48(4):67-69.
[24] 罗月红,金芮玉,陈丹,等.肠道菌群应用于针灸临床及机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12):4154-4163.
[25] 何健仪,黎敏嫦.艾灸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智慧健康,2020,6(32):171-172.
[26] 熊荣,方玉丽,许夏懿,等.壮医药线点灸背俞穴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30例[J].广西中医药,2018,41(5):42-43.
[27] 李彬,张一,杨秦梅.脐灸治疗肺脾气虚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胃食管反流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9,39(3):241-245.
[28] 罗璧玉.三伏天灸治疗返流性食道炎43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6):81-82.
[29] 张毅娜,林震群.补中降逆汤联合麦粒灸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虚气逆证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9,35(11):9-12.
[30] 王莹,彭伟.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0例[J].河南中医,2016,36(2):346-347.
[31] 张潇斌,王凤笑,姜程洋,等.针刺“鼻胃”穴配合隔药灸脐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26例[J].中国针灸,2020, 40(3):277-278.
[2022-07-28收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