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飞白浪涌,拳拳赤子情——潍坊市“使命·担当”主题展馆建筑设计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城市更新,飞檐,空间交流
  • 发布时间:2022-12-05 10:18

  摘要: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在此背景下,基于对城市空间的更新升级,对主题展馆所处的区位、形式特点以及存在的意义进行剖析,通过对基地环境及条件的解读,以设计的手法对高差关系进行处理,解决环境矛盾;通过对潍坊文化的转译,寻求适合当地的建筑形式,最终将建筑更好地融入城市。

  引言

  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亘古不变的话题。加强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保持政治本色、把握政治方向的源泉,是确保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有力武器。加强党性教育不仅可以提醒党员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也是确保党员在知行过程中能够坚定信念的核心所在[1]。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党性教育的形式已不仅限于党课听讲、专题讲座等,党性教育的内容也更加广泛与灵活,新的背景下应采取新的形式来提高党民意识、团结党民关系、加强党民沟通,从形制与形式上做到与时俱进,进而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与民族自信。

  1城市空间的更新升级

  1.1地块背景

  在潍坊市母亲河——白浪河一侧的鸢都湖公园有一座地景建筑,原定位为鸢都湖文化博物馆,然而建筑废弃已久,场地内杂草丛生,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有这样一座废弃的建筑,不仅对于城市风貌有所破坏,而且对于场地资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自潍坊市规划建设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白浪绿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来,沿白浪河地带的建设档次逐步提升,城市形象大大提高,这座地景建筑形象也亟须跟随城市发展而提升。

  2017年,潍坊市启动本地块的改造更新计划,对原地景建筑进行升级与再利用。为了将主题展馆纳入白浪河湿地公园这个更大的集群范围,在设计时考虑将展馆与周围环境结合打造,形成大范围景点集群,借助整体的力量与白浪河产生联系,结合环境提升整体风貌。通过设计手法赋予建筑新的功能与结构形式,通过党性教育主题的融入赋能建筑,使其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白浪河沿岸。

  1.2概念衍生

  本项目作为潍坊市党性教育主题展览的重要载体,展馆设计首先需要表现党性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要求,既能回望历史又能正视当下、展望未来。其次,我们希望建筑本身也能将党性教育与项目所在地的潍坊历史、潍坊精神联系起来。

  潍坊又称潍县,自古以来手工业发达、工艺精湛,这也成就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潍坊是风筝的发祥地,为国际风筝联合会组织总部所在地,是“国际风筝会”(又称“风筝节”)庆典活动的固定举办地点,又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也称作鸢都。风筝不仅仅是潍坊的文脉标志,也是潍坊人民在精神上的依托与信赖。

  项目位于潍坊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城市,自然而然地将“纸鸢”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将建筑恰当地隐喻为白浪河边一只待飞的纸鸢,活泼而中正、温柔而坚定,贴切地回应了建筑的功能性与文化的地方性需求(图1)。

  1.3解决环境矛盾

  基地南侧紧邻城市主干道宝通街,东北与潍坊重点景观河道鸢都湖相依,展馆本身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节点。事实上,关注到建筑与周边环境,特别是鸢都湖宽广的湖面与白浪河沿边良好的休闲景观,展馆的存在本身又是很突出的,大型建筑的体量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这不仅仅是废弃建筑与新的结构形式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是功能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只有将功能形式与地段环境充分融合,才能使二者相互制约,最终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协调展馆与公园及河道景观的关系,我们对建筑所处的区位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利用南侧宝通街与西侧青年路交叉形成的钝角将平面设计为放射形,呈环抱形面向水面,其本身是对环境的吸纳与接受;入口前空间打开,增加林荫广场,结合建筑基座大台阶,打造一个完整、大气、亲民的市民广场空间,同时也是白浪绿洲湿地公园的延续;在林荫广场与鸢都湖之间设置七一广场,将鸢都湖、湿地公园、市民广场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够相互衔接,联系更加紧密。

  基地两端七一广场与宝通街标高相差5米,所以采用了双形象首层的处理方式,沿宝通街界面利用内退打造水景广场,结合二层形象打造面向城市界面的形象首层,通过近人的尺度、内凹的形态、纯净的静水面,形成了一个含蓄并收的立面形态,在其两侧设置有室外台阶,将人流有效地引导至北侧主入口,同时水景广场能营造出宁静大气的建筑效果,将建筑、倒影、环境有效地融合成一个整体。实际二层的位置创造出的这个类景观平台,从宝通街一直延续到建筑内部,将南广场的景观水面与北侧的鸢都湖景通过内部空间设计和外部场地设计联系起来,在基地内打造一条贯穿南北的景观轴,既打破了建筑对环境的压迫,又通过建筑空间的引导创造出独特的城市空间体验(图2)。而在七一广场界面,设置了一个由一层上二层的大台阶,将建筑置于其上,加之出挑的飞檐、外凸的形态以及富有韵律的柱列,共同形成了一座远观优雅,近观别致的主题展馆,该展馆犹如一只待飞的纸鸢,以其舒展外放的形态,观望着七一广场,观望着白浪绿洲湿地公园,也观望着鸢都湖,与周边环境完美契合(图3、图4)。

  1.4生态设计

  本案从尊重环境地形特征及其生态结构以及内部办公组织架构,营造高效生态环境的高度出发,科学地确定规划的指标和组织多层次的有机生态绿地系统。在环境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基本原则,力图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宁静宜人的景观氛围。结合建筑空间特征,设置屋顶花园、景观平台等休闲休憩场所,提高建筑景观层次,提升项目品质,增加展览空间的舒适性。在满足具体规划指标的同时,硬地铺装部分进行错缝石材铺装设计,并局部进行水面、旱喷、草皮等软性景观的填充,以实现建筑和景观的高度结合,提高项目的完整性。

  本案中,我们采用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态系统,利用生态建筑的设计手法,强调充分利用自然的通风、采光条件以及有组织的自然气流进行总体布局,以形成有效舒适的展览环境。项目形象特征明显,并能够结合立面造型特征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从源头控制能源消耗的设计原则。

  2联结时代的党性建筑

  2.1历史回顾

  潍坊市作为山东半岛中部的重要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在这里生活定居。潍坊市又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战区的主战场之一,是著名的红色“渤海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东根据地、寿潍县、昌潍县的指挥核心区,是昌潍独立团、清东军分区等的作战大后方。这些历史性的事件为潍坊的党性教育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是潍坊市党性教育事业的强大支柱。

  2.2时代的意义

  潍坊党性教育主题展馆,以“使命·担当”为主题,以潍坊革命建设的历史为脉络,以重大事件、重要成果、典型人物为载体,主要内容分为“内忧外患,勇做民族独立主心骨”“百废待兴,甘做艰苦创业铺路石”“春潮涌动,敢做勇闯新路领头雁”“长风破浪,争做伟大复兴追梦人”四部分,深刻揭示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担当使命的情怀,充分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选择,彰显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意义。

  2.3内容简述

  展馆展陈以时间轴的顺序展开,展示了自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的一百年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及潍坊当地一代代共产党员,听从使命召唤,担当时代重任,为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无私无畏、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

  展品主要以静态及情景重现的方式呈现,在凭借想象来领悟革命精神之余,能更具体地理解英雄事迹及宏大的革命场面,在岁月的深处,与革命英雄一起感受沧桑百年的苦难与辉煌,从一幕幕激荡人心的往事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与使命。该形式既能满足全媒体时代广大党员的学习需求,又能提高党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3焕然新生的城市空间

  作为潍坊市重点项目之一的党性教育主题展馆,除去它本身的存在意义之外还给城市带来了新生的活力。作为城市新兴大型公共建筑,潍坊市党性教育主题展馆不仅仅有对内的展示与宣传功能,南北两个活动广场也将成为潍坊市民活动的中心。随着市民活动种类的日渐多样化与市民活动的广泛性与普遍性,一个适当的场地是非常必要的,而主题展馆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在广场类空间需求日益增加的当代,本项目设置的市民活动空间,将建筑开放与市民共享,使得贯穿百年的党性教育与市民广场舞相映成趣,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党担当,不负人民。只有从群众出发、走到群众中去,才能在面临新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情况下,真正实现党性教育所承担的,培养不改忠心、捍卫核心、不忘初心、坚守公心、长存戒心的高质量党员的重任[2]。

  4文化转译

  4.1风筝

  潍坊风筝的造型模仿自然事物、社会生活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形象,象征着“吉祥”“吉庆”、兴趣和理想,也寄托着潍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竹扎骨架,丝绢蒙面,手工绘制,风筝在制作过程中讲究工艺与美术的结合,不仅具有玩赏价值,也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郭麟①在《潍县竹枝词》中说:“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草新来春燕多。”描绘的正是寒食节潍坊人民在白浪河踏青的嬉戏场景。展馆以潍坊风筝造型呈现,是对潍坊文化的贴合,也可以增加潍坊人民的亲切感,其钢柱梁桥以为骨架,其铝板覆顶以为筝面,其欲冲之势以为纸鸢的起飞高稳,而白浪河宽阔的河道为其放飞的天地。

  4.2当地建筑

  建筑屋顶造型取材于潍坊古城门——奎文门。奎文门,为潍坊明代建筑,是老潍县的东关坞西南门,也是潍坊古城墙开口处,位于白浪河东畔,是传统城市结构中城内、城外的分界线。在漫漫时空中,奎文门历经沧桑变故却依旧耸立在城市的中心,奎文门上的“鸢飞鱼跃”匾额也印证着潍坊市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本项目设计中,通过对传统建筑造型的提炼,利用现代材料来表现传统建筑的神韵。翘起的屋顶彰显传统建筑“飞檐翘角”的特质。同时,“V”字造型大气舒展,寓意胜利和潍坊的腾飞,也寓意着潍坊在未来的长河中兴旺昌盛、蓬勃发展。

  5建筑解读

  展馆的整体外立面采用新中式建筑风格,传统建筑的飞檐通过现代建构方式呈现,既能将主题展馆的前瞻性与科技性展现出来,又呼应了项目所在地的历史。最宽达10米的灰色挑檐,增加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使得建筑与周边的城市风貌融为一体,挑檐下的空间,成为建筑内外的有效衔接。飞檐下排列的无数根红色檩条,象征着无数革命先列们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也寓意着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用国旗红收边的飞檐,横架在有序的柱列之上,宛若待飞的纸鸢:双翅延展,欲冲青天,象征着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取得胜利,不断前进的昂扬斗志。

  沿河立面利用原有建筑作为新建筑的基座,28米大台阶强化了基座的体量感,也使得建筑更加高大与威严。将展馆的主门厅置于基座之上,再利用屋檐的水平向变化,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建筑造型,凸显建筑的入口标识性。屋顶弧线彰显中国传统建筑“飞檐翘角”的特质,大气舒展,寓意胜利和腾飞。主体建筑下的石材基座寓意党的坚实、广泛、牢固的群众基础(图5)。

  南侧沿宝通街立面延续整体造型语言,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水平挑檐建筑造型。同时利用玻璃幕墙跟石材幕墙构成了虚实相间的立面效果。在原有街角广场设计大面积浅水景观,以突出展馆建筑庄严、大气、亲和的特性(图6)。靠近中间玻璃墙面设计叠水景观,由外而内的静水,由内而外的叠水,一静一动,宜静宜动,加上水面上穿行的石板小径,增加了街角空间的趣味性与可能性。米色石材与灰色铝板构成建筑之实,大面玻璃幕墙构成建筑之空,虚实结合增加了立面的层次感。

  内庭院作为整座建筑的点睛之笔,使得展览空间从室内移步室外,又从室外步入室内,增加了观展的趣味性,也增加了建筑与环境的交流,促进了大型公共建筑与场所的融入,内庭院角度观览“飞檐”,更像是红色纸鸢飞翔在蓝天,与白云、青草、河流遥相辉映,相得益彰(图7)。

  6借鉴意义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近现代发展史上的特殊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激流勇进,在革命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红色文化是新中国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精神文化组成部分,也是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信仰,红色文化主题展馆就是要将这种文化和精神传承发扬下去[3]。

  潍坊市“使命·担当”主题展馆以“红色”文化为主要基调,通过提供自由交流空间、建立资料共享平台等不同形式,将我党先进分子的光荣事迹、革命精神等展现出来,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代表,更是将思想与艺术结合,使人真正感受到红色文化所传承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面貌。而主题展馆与城市广场的结合,更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感受革命精神的场所,真正做到将红色文化传承到新一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在纯净思想中坚定信仰信念,把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递下去,争做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接班人,续写党民一家亲的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

  参考文献:

  [1]周映伽,沈红梅.论新时代总要求下党性教育的重要性[J].决策探索(下),2021(01):13-14.

  [2]张蓉,李斌雄.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的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A]//决策与信息,2021(04):13-22.

  [3]谈迎光.数字化视域下红色文化主题展馆设计研究[A]//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16):11-12.

  [4]刘伟.论纪念馆与党性教育基地建设——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为例[C]//博物馆学文集,2018:13.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