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与高二历史知识衔接点的“融通”教学
-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一,高二,历史知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2-05 11:21
高一与高二历史知识衔接点,是指同时覆盖高一和高二课程,并且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强化的知识点,大致可分为重复型、渗透型和延展型三种类型。历史知识纷繁复杂,“知识的类型是教师选择、运用、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的主要依据。”[1]对不同类型的历史知识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进行历史知识分类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对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等,均有重要价值。笔者拟以高二教材选择性必修二《水陆交通的变迁》一课教学为例,略谈对高一高二历史知识衔接点进行“融通”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温故知新,助力学生对重复知识点加深理解
“新航路的开辟”这一知识点,在高一教材中是以一个单元呈现,即《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分两课内容加以阐释: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条件和过程;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而在《水陆交通的变迁》一课中,则是以100多字的话语加以呈现:“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此外,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2]寥寥数语,交代了新航路开辟的大致经过和影响,与高一教材一个单元的内容相比,显然是相当简略的。教材编写者之所以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采取温故知新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新航路”新在何处,高一与高二历史知识衔接点,是指同时覆盖高一和高二课程,并且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强化的知识点,大致可分为重复型、渗透型和延展型三种类型。历史知识纷繁复杂,“知识的类型是教师选择、运用、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的主要依据。”[1]对不同类型的历史知识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进行历史知识分类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对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等,均有重要价值。笔者拟以高二教材选择性必修二《水陆交通的变迁》一课教学为例,略谈对高一高二历史知识衔接点进行“融通”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温故知新,助力学生对重复知识点加深理解
“新航路的开辟”这一知识点,在高一教材中是以一个单元呈现,即《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分两课内容加以阐释: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条件和过程;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而在《水陆交通的变迁》一课中,则是以100多字的话语加以呈现:“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此外,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2]寥寥数语,交代了新航路开辟的大致经过和影响,与高一教材一个单元的内容相比,显然是相当简略的。教材编写者之所以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采取温故知新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新航路”新在何处,航海技术的进步还需从其它层面加以考量,例如怎样应对航行过程中遭遇的具体问题,如看不见海岸,迷失方向,怎样避免暴风骤雨,等等。这就需要考虑航向指引技术、航海图的绘制技术,以及气候水文知识的掌握等方面内容。为此,笔者引用了高二教材“磁罗盘24位图”和高一教材的“星盘”“罗盘”“新型航海图”等图片,以及相关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航海技术的提高。
高二教材上的“磁罗盘24位图”和高一教材上的“明朝的罗盘”,前者侧重阐述中国罗盘针定位方向的精准,这从它“采用24字方向法,每个字相当于15度,后来再加上两字之间的夹缝针,合共48向,每向精确到7.5度”[5]可见一斑。而后者强调的是“中国的罗盘传入西方”,对西方航海技术的提高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14世纪的星盘”阐述的是另外一种测定方向的办法,即“通过测量太阳或北极星与地平线的夹角来确定方位”,是对中国罗盘的补充和发展,也是新航路得以开辟的重要技术条件。高一教材上的“新型航海图”,“呈现海岸海域地貌,布满航海用的放射状罗盘方位线”,正是中国指南针和西方“星盘”等仪器应用于航海的重要成果。另外,高一教材还在正文部分明确指出,“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相信大地是球状的,有关季风和洋流等方面的地理知识日益丰富,懂得选择风向最有利的季节出海航行。”[6]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比较和理解,学生认识到航海技术的进步可从指南针的应用和改进、航海图绘制的日渐完善、地理知识的丰富等方面加以思考。不难发现,学生在两本教材相关材料的汇合分析当中,形成了对“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进步”的新认知,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得以提升的过程。
三、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在问题解答中拓展新知
如果说重复型知识点和渗透型知识点属于高二选择性必修教材与高一必修教材交叉知识的话,那么延伸拓展型知识点,则是高二独有的,它们在高一教材没有显性的存在,却是在高一教材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延伸。在高二选择性必修二教材《水陆交通的变迁》一课中,中国汉代对海洋探索的成就,波利尼西亚人在太平洋诸岛活动,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等知识点,就属于这一类。由于这些知识点对于首次学习本册教材的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是全新的,但他们却是“新航路开辟”这一知识点的拓展和延伸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已学知识切入,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在问题解答中拓展新知识。
例如,对于古代历史上外国人的海洋探索,学生显得非常陌生,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首先对活动在相关区域的民族就不是很清楚。比如,波利尼西亚人是什么人?维京人又是干什么的?所以,笔者在这些知识点的教学中,首先展示了波利尼西亚人和维京人的简单介绍(包括民族习性、目前人口情况、历史上活跃的地区,等等),然后将他们对海洋探索的图示加以展示,并要求学生带着图例仔细审读,并联系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加以联系思考,提出问题:新航路的开辟有没有历史经验的条件?学生通过回忆高一时的学习内容,可以回想起如下表述:从13世纪开始,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就尝试从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等岛屿获取木材、粮食和糖等资源。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顺着这个思路下去,学生从新航路开辟历史经验的角度思考,对波利尼西亚人和维京人的海洋探索会有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飞跃。
综上所述,对于高二历史课程与高一课程中存在的大量知识衔接点,教师基于知识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顺应高中学生学习层级和学习能力递进式增长的一般规律,提升课堂效率,优化教学效果,以切实推进历史学科关键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落实与培养,以及推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注释】
[1]顾长明:《知识的分类及教学的选择》,《江苏教育》2021年第18期,第1页。
[2][3][5]教育部:《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69—70页。
[4][6]教育部:《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