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清代廉吏汉川顾如华

  •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
  • 关键字:“乡贤”,才能,声望
  • 发布时间:2022-12-14 14:19

  顾如华,字质夫,号西巘。清代顺治六年三甲二百一十二名进士。湖广汉阳府汉川县顾家岭人,清代顺治六年授广平知县,顺治十四年担任山东道御史,顺治十八年巡按四川,康熙二年两浙巡盐御史,康熙五年浙江参议,康熙六年病逝。顾先生幼承家学,父亲顾膺历、字开明。奉政大夫。为当地大儒,饱腹经纶犹善孟庄之学。对父母和兄长极为孝顺,是有名的孝子。爱做善事,捐献田亩给族里,饥荒必恤,死丧必收。并时常救济乡邻,其德行深受乡民称道,顺治十七年被祀为乡贤。

  “乡贤”是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清代各州县均建有乡贤祠,以供奉历代乡贤人物。是国家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人生价值的肯定。正是有了良好的家风,才铸就了顾如华先生日后清廉正直的慷慨人生。

  顾先生顺治六年任广平知县,时有奸民制造伪印,被前任官员追捕急了,逃入山东榆林,当汉奸引导贼寇侵犯大名、顺德及广平县境。先生一边御敌,一边开门收纳难民。并派出密探探知贼巢在榆林靠近黄河低洼地带,遂毅然领马步乡勇决开河流上游用洪水灌之,淹死贼寇无数,再予以一一降服,迅速平服了贼患。查《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卷二百十二》“广平县有漳河新堤为知县顾如华建,用以护城。”癸巳夏,漳水泛溢,肥乡、成安诸县都遭受了严重的水灾,唯有广平县先筑了堤没有受到洪水的侵害。丁酉年擢升御史,广平人争相送之。

  顺治十四年,先生出任山东道御史,在任上做出了一个足以名垂青史的壮举,据《清实录顺治朝实录、第十一部分》记载:“顺治十七年、庚子、六月、己丑礼部议覆、山东道监察御史顾如华疏言。朝廷原准备增设金太祖、金世宗、辽太祖、元太祖、明太祖等共二十一帝入帝王庙,而顾先生文中建议辽太祖、金太祖等都未统一天下,且其行事、亦不及诸帝王。不宜入帝王庙。另宋代的张浚、李纲二臣虽已纳入忠臣祭祀,然二者名不符实,与岳飞和韩世忠不可同日而语,请求朝廷将二人在贤臣庙里供奉的待遇停止。朝廷后来皆采纳了顾先生的建议。”清朝与后金一脉相承,后金是清朝的前身。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而先生敢于直疏将多位与汉族有隙的辽金大王不能纳入帝王庙祭祀,将生命危险置之度外,深刻地展现出先生作为一个爱国者的崇高心灵,更突出了先生在民族气节上秉承中华民族所坚持的信仰追求、文明准则、价值尺度。顺治十八年巡按四川,清代设按察使,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为正三品官。职务具有司法和监察两大属性,就其监察属性而言,按察使的具体任务是察吏安民。纠考官吏风纪,监察一省之内官员的功过得失。按察使监察范围非常广泛,上至督抚下至县官,行政司法,无所不察。凡是有贪枉不法之举的官员,按察使就有责任将其纠检揭发,上报朝廷。顾先生在四川任职期间,曾写过一篇《按蜀条约之一》其开篇写道:朝廷设置官员是为了养民生息,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而不是为了剥削民脂民膏中饱私囊。只有让人民有了真正的幸福生活,人民才会把官员视为可依靠的父母官。文中并题到官员中有心廉洁者,即便身处油水很重的权位也不会去伸手捞钱,而有意渔猎百姓者,哪怕十室九空也不会放弃一切可压榨百姓的手段。而按察监管部门当为一方表率以身作则,和各级官员互相砥砺以作同僚们的楷模。

  康熙二年巡盐两浙,巡盐御史权力极大,拥有对盐场官员的考核权。全面介入盐政事务并凌驾于运司之上,是一个极好的肥差。而当时浙江的盐政是搞的一塌糊涂,拖欠朝廷历年的税收,标准的瘦了朝廷,肥了官员。而顾先生任内洁身垂范,革除盐鹾陋规。浙盐为之一清。乾隆《绍兴府志》载:“康熙二年间,绍所引目壅滞,廵盐御史顾如华批准暂改嘉定县代销六千七百八十四引,后绍商疲困如故,不能复还原引。”可见,绍兴所自身就困难重重,故而康熙三年,总督赵廷臣巡历温台时,“目击各灶以播迁失业,商盐以远运重价,民多淡食之苦”。两浙巡盐御史顾如华曾提出在内地摊沙起灶,却遭到各府司道的拒绝。在深刻感受到当地根深蒂固的官僚作风和土绅顽固守旧的问题严重性后,顾先生唯有以自身清廉时时提醒自己,时刻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并推出多种有效的惠民措施,使浙江的盐务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得到朝廷的认可和百姓的好评。

  查康熙四年十月,山东道御史顾如华上疏云:请求朝廷再次纂修明史,申明明代天启朝以后,文籍残毁,据不可信。理应聘请海内的典籍大家、文采斐然之士广征博引诸如《三朝要典》、《同时尚论录》、《樵史》、《两朝崇信录》、《颂天胪笔》及世族大家之纪录,高年逸叟之传闻,纂成全书,进呈御览,编成一部可靠的明代历史书。作为前明遗老之后,顾先生对前明依旧怀有一颗感恩戴德之心,发至肺腑的希望能够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不是为政治服务,去歪曲和抹黑前明历史,始终保持了正义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康熙五年出任浙江参议,时山东微山仲庙,始建于唐开元七年年久失修,仲子字子路,是圣人孔子的大弟子,据清代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山东仲家浅庙三进,康熙六年,巡盐御史顾如华建。”先生除了担任一方廉使,还不忘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建设,用本已微薄的薪水捐建历史名人仲子的庙宇,体现了先生尊师重教对传统文化的一颗赤子之心,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近代历史大家赵逵夫先生著录《张晋张谦集校笺》记叙了西北一位很有才华的年青诗人张晋(一六二九年—-一六五九年)字康侯,号戒庵,临洮府狄道县人。两人于途中客栈偶然相遇,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深以为对方为知己。张晋在其著《戒庵诗草》卷二《寄顾西巘》中作一歌送给顾先生,而顾先生则在其著的《六是堂诗选》中也回诗一首《答临洮张康侯途中寄诗》给张晋。从两首诗中可看到顾先生与张晋的深厚感情及他对这种感情的珍惜之情。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出顾先生礼贤下士,作为朝廷官员却能与一位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年青诗人打破官民间的巨大隔阂,足见先生非同一般的宽广胸怀。

  顾先生还与华亭沈麟有布衣之交,当巡江浙盐政时主动下车登门拜访,并与沈麟及学士吴伟业饮月虎丘,咏诗赋歌为乐,吴伟业绘图以记之,顾先生病逝之日,沈麟敝衣裹粮连奔两千余里,一路哭来一路哭回去。

  顾先生文采斐然,一生著作颇多,著有《顾氏闻见录》、《读庄一吷》、巜深远集参补注释》四卷、《西台奏议》、《鹅城咏三集合稿》、《山中吟》、《橁书》、巜庭内征草》、《六是堂集》、《涉园集》、《病中移心集》、《顾如华诗文集》等。

  后世文人沈麟、毛奇龄、白允谦、李蟠等皆作文盛赞顾先生,以为三楚文坛大家。在《读庄一吷》叙述庄子、孟子虽是同时期的人物而各自的主张不同,但著书之意则未尝不同也。孟子认为性善是人的本初,而庄子所谓人生下来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洋洋洒洒深得人心。

  《鹅城咏三集合稿》分别是《艮占集》、《车上吟》、《出蜀草》三部书合刻录在一起。其所写发乎性情、止乎礼义,诗歌由情感而发,但在情感中又有道德礼义的限制,真正做到了收发自如,万变不离于心。

  沈麟称先生之才如泉源万斛,随地涌出,花萼四咽,脍炙人口。毛奇龄则更是推崇顾先生,认为当代古文家里顾先生首推一指。李蟠知己遍寰宇,但能称为生死之交的唯独只有顾先生。

  后记:

  《清代同治汉川县志、卷十五名迹志》“顾西巘宅,在长城。参议顾如华居。”考清代《同治汉川县志、卷十五名迹志》“参议顾如华墓,在梅城。顾景星撰志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