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巴”(知青文学纪实小说系列之一)

  • 来源:教育论坛
  • 关键字:尾巴,小说,系列
  • 发布时间:2022-12-14 14:48

  在兴凯湖渔牧村下乡的天津知青杨晓燕,可谓“苦大仇深,根红苗壮”。政治思想上,不容质疑地绝对可靠。1968年9月21日初来乍到的杨晓燕被一纸调令任命为:农田班长,俨然在仕途上初露锋芒。那时,称之为:积极靠拢组织,思想上要求进步。在她的带领下,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激情农田,“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回荡在知青耳际,回荡在广阔天地。在她“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中,每每身先士卒,不畏艰险,尤其活跃在学习小靳庄的赛诗会和革命大批判的舞台上,各种名目繁多的农业学大寨的大会战也搞得有声有色。

  基于她的政治立场坚定,深得指导员等诸位领导的关注,也获得了更多尝试去完成工作的机会。1969年的秋天不光收成好,她还被组织上提拔为“代理副连长”的消息悄然而至,一位普通的知青农田班长,能够在一年之内连升三级实属罕见,印证了平凡中的伟大。

  她地位变了,身不离劳动的本色可没变。这位无微不至的大姐姐,与知青们鱼水情深,如此的善解人意却也回避不了文革洪流中自己的软肋。她性格直爽,从来不转弯抹角,在连队生产建设、生活管理上,像胡同里扛电线杆子,有什么讲什么的筒子,诸如反映知青正当的诉求,总是义不容辞,为了时刻将知青冷暖记挂在心上,不讲究方式、方法的她曾屡次与指导员言语间发生冲撞,使得领导由不悦、不满到厌烦。看着已经不得心应手的她,指导员也没有报批,擅自决定免去了其“代理副连长”的职务,算是格外开恩吧,降级留用并调动到家属排以观后效。至于什么原因?只有指导员心知肚明。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即使被抛到了家属排,她一如既往地谈笑风生,志不移,气不馁,和老大妈、老大姐们相互扶持,或许她身上存在着莫名的强大磁场,亦或许太阳的万丈光芒给予了她无比坚强。

  记得1969年兵团党委下发了一份通知,内容大致是要求各基层支部让群众推荐知青中表现突出的积极分子入党、入团,当时全连群众一致推荐知青杨晓燕为第一批入党候选人。可是,直爽与偏执的碰撞剥夺了一位年轻知青的政治生命,指导员的一票否决让宁静、祥和的渔牧村沸腾了。知青中的班长、排长不约而同地找到指导员质询:为什么不采纳群众的推荐意见?面对愤愤不平的知青们,指导员也不甘示弱“杨晓燕同志组织观念不强,是落后群众的‘尾巴’”。怎么替知青办事、为知青说话的杨晓燕,就成了落后群众的“尾巴”了?

  1970年春节前夕的那个寒冬,真的是有点儿冷,刮着凛冽刺骨的风,飘着揪棉扯絮的雪,在全体知青的欢送下,杨晓燕与热爱的战友们泪撒渔牧村,依依不舍地与奋斗过的热土挥手道别。她被强行调离了,当个十六连普通战士的心愿也被斩钉截铁地拒绝了,指导员是有权利的,唉,坐着连里派来的马拉爬犁,她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齐腰深的林海雪原中,问心无愧的她,一觉黑土梦,十年难忘怀。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历史似乎在进行着别样的轮回,旧日盛景复又在今朝重现,直爽不是罪过。1970年9月,杨晓燕在二十连遇到了她的伯乐,光荣入党了,迎来了政治生涯的春天,担任了二十连的副指导员并兼任工会主席一职。1984年,继而又受到团司令部嘉奖的她,调入密山办事处木材厂担任支部书记一职,后又担任水泥厂副厂长职务,成为了知青中的佼佼者,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战士楷模。在北大荒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毫无怨言的抛头颅、洒热血,支撑她的不仅是钢铁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还有知青们共同的善良和勇敢。

  人在做,天在看。在文革中,杨晓燕阅尽了颠沛流离,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色和选择。守根,守根,守根,重要的话重复三遍,真理最终可以战胜偏执。

  1995年,杨晓燕搭上知青返城的末班车,被安置到汉沽盐场,又赶上了企业内退。1996年,被分派到社区居委会担任书记。2004年,因超龄光荣退休在家。

  相聚总有时,杨晓燕在写给渔牧情怀的回忆中,真情写道:我能回到天津汉沽,是家人的努力,最主要的还是昔日的战友、朋友们给予的帮助。每个人都惦记着我,就连上海的战友们都关注着我回没回来。战友们想尽各种办法给我提供条件,使我回到汉沽,也是战友们的多方帮助,才使我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新的生活。对于战友们的帮助,我和我的后代会永远铭记在心。借这次机会表达对帮助我的战友最真诚的谢意,谢谢,谢谢了!如果还让我再活一遍,我还愿意做群众的“尾巴”。这是知青一生的话题,这是知青永久的回忆。

  凌晨两点,窗外蒙蒙细雨,我从睡梦中苏醒,风吹着树梢,树叶落地的沙沙声,又使我想起了渔牧村的这一段陈年琐事,我们知青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叶小舟,却拥有着共同的中国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