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眩晕的研究进展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医药,高血压眩晕,研究进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1-12 21:52
【摘要】 从古文献记载、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等方面对近10年中医药疗法治疗高血压眩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查阅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并筛选整理部分文献进行分析和汇总,结果发现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眩晕疗效确切,具有独特的优势,且不良反应较小。
高血压主要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引起心、脑、肾和血管等多器官功能损害的疾病[1]。本病在中医学中多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中明确指出[2],高血压的患病率在全国范围内4次的抽样调查结果中,年龄≥15周岁的居民呈上升趋势。高血压病是临床上最常见慢性病之一,它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不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有临床数据证明[3],高血压能显著增加发生缺血性心脏病、慢性肾脏病、脑卒中、主动脉与外周动脉疾病等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在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中,至少有一半与高血压相关。虽然西药治疗高血压眩晕有效可靠,但是不良反应较大,长期应用易产生耐药性。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眩晕具有独特的优势,且不良反应较小,因此将从古文献记载、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等方面展开综述如下。
1 古代医籍关于高血压眩晕的记载
在祖国医学典籍中并无“高血压”“眩晕”病名的记载,但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即头晕眼花,或头痛,时发时止,或伴有恶心、呕吐等,将本病归为“眩晕”“头痛”等范畴。关于眩晕的病名和病症,历代医学典籍有很多记载。本病虽然最早见于《内经》,但并没有出现“眩晕”这一病名,而是有“眩”“眩冒”等名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条明确指出了眩晕与肝脏的关系密切,肝脏发生病变可导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提出了因虚致眩的观点,为后世“无虚不作眩”奠定了理论基础。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出“伤寒,若吐、若下后,必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头眩,即为头晕目眩的意思。唐•王冰在《内经》注释“眩,谓目陪,视如转也”,与现代眩晕的临床症状基本符合。南宋•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夫寒者…肾中之,多使挛急疼痛,昏不知人,挟风则眩晕”,第一次提出了“眩晕”病名一词。清•李用梓对眩晕一词作出了更加明确的阐释,在《证治汇补•眩晕》中讲到“其状目暗,耳鸣,如舟车之上,起则欲倒,不省人事。盖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皆转,二者兼有,方曰眩晕。”同现代眩晕的含义基本一致。
2 历代医家对高血压眩晕的认识
隋代巢元方认为气血亏虚、风邪上扰可导致眩晕的发生,在《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中提出“风头眩者,由气血亏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逢身之虚,则为风邪所伤,入脑则脑转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风眩》中讲到“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他首次提出了“风眩”的病名和定义,并进一步指出了风、热、痰可致眩的观点。宋代严用和在《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了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均可导致眩晕。元代朱丹溪提出了“无痰不作眩”学说,在《丹溪心法•头眩》阐述“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明清时期,历代医家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论述已日趋完善,张景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主张“无虚不作眩”,在《景岳全书•眩运》中提到“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陈修园在《医学从众录•眩晕》中将眩晕的病因病机归纳为“风、痰、火、虚”四个方面。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到了“诸病之因,皆由血瘀”,认为眩晕的发生与气血瘀滞关系密切。总而言之,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不断完善和深刻,对指导后代后世医家辨治高血压眩晕具有重大意义。
3 现代医家对高血压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现代医家深入探讨和研究古代中医经典著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和理论阐述,对高血压眩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根据五脏相关理论,从辨证分型、治法、方药等方面对高血压病进行了阐释,邓老[4]认为本病病位不独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将高血压病分为肝阳上亢、心脾两虚、气虚痰浊、肝肾阴虚、阴阳两虚五型进行论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国著名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5]基于《素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本病的发生无论虚实,肝风是导致高血压眩晕的主要病机,并将肝风分为实肝风和虚肝风两类,从肝风辨治本病。顾仁樾教授[6]在诊疗本病时主张辨识患者体质,认为年轻患者多因素体阳盛、饮食肥甘厚味、七情内伤、恼怒太过、忧郁导致,故从肝火亢盛、痰湿内盛论治;年老患者多因年老肾虚、久病不愈、久卧伤脾、房劳导致,故从阴虚阳亢、气血亏虚、痰浊中阻、阴阳两虚等论治。刘茂才教授[7]提出了眩晕病的病因病机与风、痰、虚关系密切,病变脏腑多责之于肝、脾、肾,以肝为主,并与风火、风痰、痰浊、痰瘀等病理因素相关,在治疗上发作期以综合治标为主,缓解期常表现为本虚标实,应标本兼治。邱保国[8]认为本病属虚实夹杂,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风、火、痰、瘀、虚为眩晕的常见病理因素,虚者居多,为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致;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致者为实。邱老在临证时主张应明确西医诊断,再以中医辨证方法确定治疗方法,切中临床诊断和病机,每每收效显著。
4 中医对高血压眩晕的治疗
中医在治疗高血压眩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基础理论和治疗方法,现代许多医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本病的特点以及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证分型论治,进行了中药内服、外治的临床研究,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4.1 中药及中成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眩晕患者采用最多的就是经方加减和经验方加减。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将眩晕分为痰浊中阻、瘀血阻窍、风阳上扰、气血亏虚、肝肾阴虚5种证型[9],高血压眩晕最常见的证型为风阳上扰证和痰湿中阻证,因此根据辨证分型,各位医家大多应用经方或者经验方来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显著。
4.1.1 经方加减 常用经方有以下2个:(1)天麻钩藤饮加减:赵雪[10]治疗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眩晕患者,其中对照组给予西医降压药物治疗,而观察组同时加用天麻钩藤汤,研究结果表明天麻钩藤饮具有镇肝熄风、滋阴潜阳的独特功效,在治疗高血压眩晕方面疗效确切。杨林[11]用天麻钩藤饮治疗146例高血压患者,将其分为2组,分别给予拉西地平片和中药治疗,结果显示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高血压病可明显改善血脂,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效果远优于常规西医疗法,提示天麻钩藤饮加减在治疗高血压眩晕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2)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柴一杰等[12]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高血压眩晕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及眩晕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证实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眩晕患者疗效确切。李永锋[13]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内蕴型高血压眩晕患者,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和中医症候积分。
其他经方加减:朱东碧[14]治疗组选用通窍活血汤配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眩晕患者,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4%、71.4%,提示通窍活血汤治疗瘀血阻窍型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借鉴。郭继臻[15]采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单独应用西药治疗比较,结果金匮肾气丸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能够有效降压,更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4.1.2 经验方加减 张耀文等[16]将符合要求的163例高血压眩晕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方法,观察组同时加用萸杞益肾定眩汤,结果观察组欧洲眩晕评价量表(EEV)评分、中医症状积分、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萸杞益肾定眩汤治疗高血压眩晕患者能够显著改善血栓前状态,有效调节血流动力学,减轻眩晕症状,比单纯使用西医常规治疗效果更显著。林茜[17]将69例痰湿中阻型高血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口服西药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健脾化痰,结果健脾化痰方联合西药能够显著地降低痰湿中阻型高血压眩晕患者的血压,改善临床症状。
4.1.3 中成药 宁小康等[18]应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眩晕患者,将符合要求的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结果显示养血清脑颗粒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及临床症状。杨德军[19]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联合补肾益心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补肾益心片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控制血压。
4.2 中医外治疗法
4.2.1 针刺疗法 针刺是治疗高血压眩晕的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操作方法简单,眩晕症状改善迅速,作用持久。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中枢与交感神经兴奋性、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性反应、调节离子通道、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以及缓解焦虑等多种机制来改善高血压眩晕的临床症状[20]。利小华等[21]将符合标准的1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针刺组采用活血散风、调和肝脾针刺法,西药组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推荐的降压方案给予个体化用药治疗,结果针刺组较西药组降压效果明显,且降压效果平稳。
4.2.2 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贴敷是临床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而起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和调理脏腑功能的功效。郑梅生[22]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钩藤、天麻、三七、吴茱萸研末,以醋调成糊状,中医辨证取穴,主穴有曲池、丰隆、三阴交、悬钟、涌泉穴,肝阳上亢证配风池、太冲;肝肾阴虚证配足三里;风痰上扰证配丰隆、太溪;气虚血瘀证配气海;阴阳两虚证配足三里、气海,经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4.2.3 耳穴埋籽 耳穴埋籽主要是将王不留行籽粘贴于耳中穴位,通过运用机械手法,给予耳部相应穴位适度按压刺激,通过经络感传来调节内脏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节机体新陈代谢水平,使体内内分泌免疫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目的[23]。吴晓燕[24]应用耳穴埋籽治疗高血压眩晕91例患者,常规组和中医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中医组在常规基础上加用中医耳穴(取穴:神门穴、肾穴、枕穴及交感穴)埋籽,治疗后中医组总体效率、血压控制达标时间、生活质量均优于常规组。结论:耳穴埋籽用于治疗高血压眩晕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2.4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源于经络学说,具有简便、有效、廉价的特点,具有调和阴阳、行气调血、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扶正祛邪、解表退热的作用[25]。袁笑弟[26]采用刮痧疗法治疗单纯高血压头晕患者,对照组(15例)给予医嘱用药并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1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从入院第2天开始实行肩颈部刮痧,结果证实采用刮痧疗法治疗高血压头晕患者疗效显著,且可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4.2.5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主要是通过手法刺激体表的特定部位,通过穴位、经络或者神经系统的传导,调节脏腑功能,调动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27]。韩艳秋[28]在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运用头部九宫穴位按摩联合吴茱萸穴位贴敷中医护理干预高血压眩晕患者,将高血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及辩证施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头部九宫穴位按摩联合吴茱萸穴位贴敷中医护理干预,结果证实通过子午流注指导下择时行头部九宫穴位按摩合吴茱萸穴位贴敷,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和睡眠质量,使血压下降,且操作简便,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4.2.6 刺络放血疗法 刺络放血疗法可促使局部毛细血管内血容量及血液成分发生改变,改善微循环及血液黏稠度,促进细胞代谢,使机体恢复血液动力的平衡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29-30]。郑幸文[30]将66例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泻血组32例和药物组34例,泻血组取双侧1组穴位(共3组穴位:①足三里、阴陵泉;②委阳、阳陵泉;③丰隆、曲泉)进行刺络泻血治疗;药物组给予牛黄降压丸治疗,结果泻血组和药物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6%和88.2%,但总疗效及改善血压的疗效与对照组相当(P>0.05)。说明刺血疗法能够改善血压,且安全、有效。
5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病的病因病机不外乎风、虚、痰、瘀四大因素,而历代医家各有侧重,在临床治疗方面也有各自的精妙之处,不仅通过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提高了临床疗效,还弥补了西医临床常规降压药物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不足。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眩晕的作用机制已经从实验到临床得到了证实[31],其主要是通过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保护血管内皮和抑制血管重构、阻滞钙离子通道、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改善胰岛素抵抗、利尿降压等方面达到治疗效果。
由此可见,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眩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虽然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眩晕疗效确切,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比如疗效评定的规范性、研究样本量较小、缺少标准化的治疗方案等。因此,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和试验中,应进一步建立大规模、规范性、标准化的研究,以完善诊疗方案,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6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9.
[2] 马丽媛,吴亚哲,陈伟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要点介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27(8):712-716.
[3] 唐晓婷,陈瑜,张腾.老年高血压中西医防治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6):712-716.
[4] 陈秒旬,周波,陈瑞芳.邓铁涛从五脏相关论治高血压病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7):27-29.
[5] 申雪娜,来于,石坛贝,等.李士懋教授从肝风论治原发性高血压眩晕经验[J].河北中医,2019,41(4):485-490.
[6] 褚田明,张文群,谈飒英,等.顾仁樾运用膏方调治高血压眩晕病经验[J].中医文献杂志,2015,33(3):41-43.
[7] 文灼彬.基于深度访谈研究刘茂才教授眩晕病诊疗思路[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8] 董永书,行书丽.邱保国虚实辨证治疗眩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7):19-27.
[9] 田德禄,蔡淦.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88-294.
[10] 赵雪.天麻钩藤汤治疗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4):2-3.
[11] 杨林,邓文勇.天麻钩藤饮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6):28-29.
[12] 柴一杰,陈晓宇.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高血压眩晕痰湿壅盛证临床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9,31(7):207-208.
[13] 李永锋,王开娜.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痰湿内蕴型原发性高血压眩晕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5):137-139.
[14] 朱东碧.通窍活血汤治疗瘀血阻窍型眩晕35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7,52(2):103.
[15] 郭继臻.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肾气虚型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D].太原:山西中医药大学,2020.
[16] 张耀文,赵光锋,许玉皎.萸杞益肾定眩汤治疗高血压致眩晕症82例[J].环球中医药,2018,11(3):432-434.
[17] 林茜.健脾化痰方治疗痰湿中阻型原发性高血压眩晕的临床观察[D].太原:山西中医药大学,2020.
[18] 宁小康,王文丽,苗琦.养血清脑颗粒对原发性高血压眩晕患者血栓前状态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7,38(7):867-869.
[19] 杨德军.补肾益心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20] 姜泽飞.“活血散风”针刺法治疗高血压病的机制研究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22,38(1):95-99.
[21] 利小华,王未寒,杜晓马,等.活血散风、调和肝脾针刺法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1,53(6):116-120.
[22] 甘丽.郑梅生主任中医药综合治疗高血压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
[23] 刘茜茜.耳穴埋籽治疗高血压眩晕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16(5):112-113.
[24] 吴晓燕.高血压眩晕病人应用耳穴埋籽的效果观察和护理[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9,9(35):71-73.
[25] 何娜,李林森.刮痧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24):53-55.
[26] 袁笑弟.刮痧疗法在高血压头晕症状中的临床观察[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8(4):1-2.
[27] 左晓琳,杨琳,李琦,等.穴位按摩治疗失眠效果的系统评价[J].护理学报,2016,23(12):33-39.
[28] 韩艳秋.高血压眩晕子午流注穴位按摩联合贴敷护理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6):132-134.
[29] 劳闻文,贾晓雅,赵凤林,等.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5(1):126-127.
[30] 郑幸文.针灸治疗高血压性眩晕的文献整理与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31] 董丽,姜国旺,樊瑞红.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机制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3):261-264.
[2022-10-18收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