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从创造和谐生命环境做起

  杜 静 吴国清(南京农业大学)

  摘 要: 大学生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社会最终发展目的也即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一个人有益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他鲜活的生命。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社会氛围的安定祥和,只有生命环境和谐了,教师们才能更好的开展多角度的生命教育,展示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宝贵和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环境;生命教育

  今年2月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肖川提到了一个事实:我国15至34岁人群中,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病症,而是自杀。自杀的原因,有的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有的是感情的矛盾等等。然而,深究每一起事故,这些孩子正值花季年华,往后将有广阔的人生,尤其是身在高等教育学府,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这些被世人所羡慕的优秀的青年,是什么会让他们如此轻易地决断自己的命运,放弃宝贵的生命。于是,大学生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我们进行广泛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其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然而,翻开历年的大事簿,我们却发现了这样几件与生命有关的事件。

  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甬温线浙江省温州市境内,北京南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的D3115次列车发生严重追尾事故,造成40人遇难,172人受伤。

  2010年10月20日深夜,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

  撇开事故的调查报告原因不看,这两起事故的结果无疑令人痛心疾首。虽然事件过去良久,但群众的热议仍未停息,这些事件所造成的伤痛也久久的不能散去。我们面对一个个逝去的生命,恐怕无法给出一个恰如其分的答案。这一起起重大事故令我们反思,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我们的老祖宗把“人的问题”提出,直到如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的要义,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又遗忘了些什么。从儒家的“民本”思想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问题,“人的问题”始终围绕我们社会生活的全面前进,甚至应该成为主旨。然而,我们又真正的做到了把“人”的问题放在一切首要,重中之重么。倘若,连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都不能够正确的阐释“人的问题”,那么如何教导大学校园里青涩未果的孩子们去珍惜,珍爱自己的生命。

  一、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生命环境

  历历在目的事故警醒我们,“以人为本”的发展要义不能丢,这样人民的社会生命环境才能够稳定,才能够有保障。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动车追尾事故的后续发展时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很艰巨,中国的铁路事业要发展,中国的高铁事业要发展。这一重任依托在广大科技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身上。加强科学设计,一丝不苟,每个环节、每道技术都不应该出问题,也不允许出问题,因为人命关天。要重视过程管理。在整个研发和制造过程中始终把安全和质量摆在第一位。要重视人的管理。因为设计图是人制作的,零部件是人制造的,检验是人把关的,技术是人掌握的,安全和质量离不开人。至此,从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宣告结束。当整个国家就犹如一列飞驰的列车向着经济效益前进,一切都要为发展让步,一切都要为了那些增长的经济指标让步之时,我们看到的是环境的日益恶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一些官员片面的追求经济的高增长、损害民众的财产权和物质利益,公安与执法干部粗暴执法,甚至为利益所诱贪赃枉法,引起地方群众的不满,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就毫无保障。

  我们的发展不是没有原则没有中心的。“以人为本”恰恰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后,中共中央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对“以人为本“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涵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奥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可以说,我们一直讲,一直都在强调人的问题。也只有把握好了“人的问题”,才能举着旗帜,主导社会祥和安定的生命氛围,为我们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展开打好坚实的铺垫。

  二、全力营造健康向上的高校生命教育环境

  大学阶段无疑是孩子们确立人生目标和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时期,当然也是大多数孩子飞离父母的庇护,独立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不但要将专业教育做到位,更为重要的就是教导孩子怎样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作为学校,我们首先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对生命产生依赖,发自内心的能够感受生命的美好。所谓温暖安全的环境,指的是非物质的情感设施。例如,学校更为人性化的去考虑一下校舍教室的建设,更为宽容的去制定一些校规章程。一些细小的部分,不需解释,却能带给背井离乡的学子们更多的感动。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以教育的方式讲解生命,目的是令学生们能够对生命产生一丝敬畏,从而获得强烈的生命责任感。一个人倘若能够深刻的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生命责任,又怎么会轻易的放弃生命本身。

  在读但丁,鲁迅,博尔赫斯等名家的时候,常常不知不觉地被潜意识里的某个原力所裹胁,那就是“活着”。普里什文有言,“爱------意味着行动”。我想,我们活着就应该去爱,去行动,即使生命常有困顿,我们仍需风雨兼程。因为生命是一条流,永无止境。这也是今天郑教授所赐予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谆谆教诲。

  在以物质支撑的太平盛世下,生命教育的缺位时常导致一系列的困惑甚至死亡。“网瘾、毒瘾、自杀、犯罪……”这些社会生活中挥之不去的噩梦侵吞了我们太多的幸福快乐。于是,消极颓废的思想开始到处泛滥:“赖活不如好死”“龙生龙,凤生凤,老子生的儿子会打洞”“生活感觉高于和重于生命存在”……    

  的确,做为80后的当代大学生也无不承受着来自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施加的压力,乃至其间少数失去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生命的敬畏,把自己的韶华时光丢弃于校园暴力或自杀行列中去。失恋、孤僻、自闭、忧郁,甚至遥远的事业、结婚、购房、养家糊口等成了校园心理咨询室里最活跃的词汇。因此我们应当给生命以全新的定位:“生命不只是碳水化合物”“人之初,性本善”早已从道德层面上为我们划清人与动物的原始性的界线。生活是一个点,生命是一条流,生活是当下的感觉,生命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气贯如一。做为一位对生命哲学与生命教育颇有研究的大学者,郑教授的这些发人深省的凝思,赢得了全场同学的阵阵掌声。

  谈及当下的教育,我们常把马加爵揪出当作负面抨击的对象。在这个审判过程中,我们失去了当下最宝贵的一样东西,那就是“宽容、宽容、再宽容”马加爵本为孝子,荣获多奖的好学生,他的高考成绩足以让他踏进复旦大学,但家庭的贫寒最终使他选择了离家较近的云南大学。照他的供词所言“这套囚衣是我一生穿过的最好的衣服”,而他的舍友及其他同学却常拿他的情书被所追求的女生当面撕毁一事嘲笑讥讽他。追求异性的失败使他对生命的不平等产生更深的厌烦和愤恨。你能说他之所以杀人和最终的被杀与别人无关么?与当代整个过于功利性的教育体系无关么?因此,郑教授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新观念——教育必须为受教育者谋取两种能力:一是生活能力,二是生命能力。

  确实,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大爱。邱紫华在《东方美学史》中论及东方“万物同情观”对东方审美思维的影响时说,“应用以己度物的心理去认知外界自然现象,以此促成以生命为美,以生气盎然的对象为美的东方审美观的形成。以此促成东方民族的天人合一,有限与无限同一的哲学思想,在审美上表现为万物合谐之美,宁静之美。”而今天,郑教授也谈及此方面的问题:生命至少分四个等级,自然生命、人文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超越生命。我们能走到哪一地步,应该走到哪个等级,全在于我们选择的不同方向和是否努力。这应是生命哲学留给我们的最早和最终的答案吧。

  佛教中有救苦救难世观音,召唤我们应当既有报恩之心,也有感恩的慈悲心肠,这是活着的基准,也是活着的最高层次。

  “‘8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有太多生命困顿,他们的人生目标及生命价值不明确,导致他们只重视当下的生活感受,而淡化了生命的意义。”在今天的“前湖之风”周末讲坛中,郑晓江教授通过剖析大学生的生命困顿问题,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让我们对生活的目标及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郑教授通过对天之骄子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问题的哲学思考,向我们讲述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的生命困顿表现在他们内心感到忧郁、无聊,导致走上自残、吸毒甚至自杀的道路。而正是家庭贫困、就业压力过大、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过大及对待生命的漠视,导致当代大学生“四面楚歌”。

  在《“80后”的悲哀》这篇文章中,有段话是这样说的,“当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大学不要钱,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小学不要钱;我们不工作的时候单位分房子,我们工作的时候房子买不起。”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太多的社会变故,而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就导致他们很难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处理原则。

  “当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年轻生命消失、一颗颗年轻的新星陨落时,我感到无比的悲痛。”针对生命困顿中的自杀及校园暴力等让人沉重的话题,郑教授认为不应该仅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更应该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分析,并要从生命教育综合性预防的角度来预防并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

  郑教授说的一个对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的父辈的生命准则是“好死不如赖活着”,而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准则是“赖活不如好死”。正是在这种功利性极强的思想引导下,导致大学生轻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产生了一系列生命困顿问题。所以,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能力教育及生命教育能力亟待加强,我们要进行生命教育,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人生中有许多美丽的鲜花开放,爱情之花、友谊之花、亲情之花都在开放着,我们不要因为一朵鲜花的凋谢而放弃生命,因为前方有更多的鲜花正在开放。”聆听了这次的讲坛,我感到人生充满了意义,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面对每一天的生活,用哲学的眼光看待生命的价值。

  让我们用心面对每一天的生活,给自己一个舞台,给生命一抹灿烂吧!

  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什么?读书,赚钱,结婚,生子,追求名利,死亡?我们一生会有很多生活的难题需要面对,大学要面对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回想以前的日子和最近的处境,我似乎一直在迷惑着,我想这些迷茫也是很多大学生所共有的。我们会迷惑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判断事情是否具有意义,于是,我们缺少少年应有的激情,也因此不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大一、大二也就在这样的迷茫之中悄然逝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开始寻找什么是生命原本的意义。

  郑教授的话让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那句话也再一次出现在我的脑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庸俗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说这句话的保尔,曾因生命的困顿而想过自杀,但是他一次次地突破生命的极限,最终坚强的活下来了。他努力的追寻自己生命的价值,做一切有利于人民的事情,他成功了。

  许三多说“活着是为了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好好活”。生命是如此的珍贵,我们为何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我想无论在现在还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想我懂得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生命了。

  如果可以原谅一个人,可以给他们多一点的关爱,悲剧往往可以不用上演。梁启超曾说,上大学不是为了拿几个证书,而是要学会做人和做事。这该是我们应遵守的爱戴生命的原则吧?

  生命是一个圆圈,生活是这个圈上的点,人生是这个圈的内含和外缘。我们无法预测以后会有什么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和生活上,但我们可以决定选择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珍惜每一个日子,好好的生活,做有意义的事,让我们的生命的这个圈不轻易的断裂,让我们能够活得精彩。

  大学生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社会最终发展目的也即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一个人有益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他鲜活的生命。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社会氛围的安定祥和,只有生命环境和谐了,教师们才能更好的开展多角度的生命教育,展示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宝贵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江瑞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3)

  [2]王蕊.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J].华章,2010(12).

  [3]王晶.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J].前沿,2010(08)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