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开始裁员,人工智能产业进入沉淀期
- 来源:电脑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独角兽,裁员,人工智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8-18 10:53
Cloud
乘上东风不代表高枕无忧
从本质上来看,Jasper 能成为人工智能独角兽的主要原因,是其公司创始人较早地嗅到了GPT 模型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而后主打基于人工智能的创意与营销内容的生成,恰好乘上了AIGC 爆发的这轮风口,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但问题在于,人工智能这种产品和技术更新迭代速度远比我们之前见过的所有IT 产物都更快,所以至少在行业初始阶段,竞争力的高低并不在于公司规模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掌握核心技术和准确把握市场走向。显然,在这方面Jasper 除了“起得早”之外就没有任何优势了,它既没有自己的大模型,也没有把握住风口建立自己的用户护城河,各种服务都基于OpenAI 的,在ChatGPT 还没有诞生的时候确实可以赢得市场,但随着OpenAI 亲自下场开始做ChatGPT,再加上微软、Meta、谷歌等巨头涌入大模型领域,没有核心技术的Jasper 黯然失色也成为一种必然。
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最基本的现实:年初ChatGPT横空出世时的热度已经完全退去,随着用户能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再加上长时间的使用和体验总结出了大量的经验,大模型已经不再有神秘感,只有真正希望借助AI 提高生产力的用户才会最终留下来。而随着热度的下降,也自然会导致投资者兴趣减弱,所以套壳GPT 的公司,或者依靠大公司大模型做二次开发的人工智能企业就失去了优势。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要拥有研发能力和数据资源等核心竞争力,否则在市场逐渐成熟的情况下只会越来越难。
事实上不仅是Jasper,在国内也有一批消费端的AIGC 应用悄然退场了,底层的原因除了套壳GPT,更多还是因为消费端的AIGC 应用在国内很大程度上就是定性为“赚快钱”,凭借AIGC 风潮捞到了投资就算成功。所以现在无论是大模型还是应用,都将目标锁定在了政府、企业用户上,因为只有这些大客户才有持续付费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产业本质上就是走的SaaS 的老路。
如何盈利成为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
站在投资的角度,投资人当然最关注回报,要是有机会投OpenAI,相信没有人会犹豫。但现在的情况是即便OpenAI 有着一骑绝尘的行业表现力,它也没有特别落地的场景和盈利点,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所谓 AI 工具的用法都是“没有需求创造需求”,而不是真正从用户和业务需求出发,在面对客户质疑时甚至都无法回答,比如面向政府部门的人工智能公文写作机器人。没错,人工智能写公文真的非常快,而且粗看下来也没啥问题,但客户依然会问“如何保证人工智能写的每条都是对的?如果写错,责任谁负责?”要知道公文写错,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掉饭碗,同样的道理,人工智能主要利好的企业用户还有AI 制药、AI 建筑设计、AI 自动驾驶等等,这些市场确实非常巨大,但都没有什么容错率,所以它能不能落地,什么时候落地都得打个问号。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科技无国界,但科技企业是有国界的。国内一定需要自己的大模型,但现在还不知道哪家的通用大模型能成功,在垂直领域大模型有行业壁垒,同时需要巨大的算力成本,还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所以除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大厂,小玩家基本没戏。而如此前分析的那样,应用层目前又没有变现盈利的场景,因此基本上各家的策略都是融合SaaS,以较低的成本接入如金山WPS AI、字节飞书AI、阿里钉钉AI 等场景,目前来看正确的道路就应该在某个垂直领域深度地调研用户需求,再嵌入用户的日常生活需要中,而不是试图用一种新的产品形态去教育用户创造需求。
总的来说,目前的人工智能产业已经开始“抢滩登陆”,目前整个产业链除了提供算力的NVIDIA 赚得盆满钵满之外,应用层如何盈利还在不断摸索,未来可能还会倒下一批小玩家,在找到真正的落脚点之前,巨头们依然会保持交叉竞争的态势,这对于整个人工智能行业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