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节奏感,初中音乐,教学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9-02 10:06
李俊芳
(临湘市第二中学湖南岳阳414314)
摘要:节奏感在音乐学科教学当中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因而开展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本文旨在提出教师可以通过利用不同乐器促使学生感受节奏变化、加强听力训练强化学生思维灵敏度、游戏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式开展节奏训练。这些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提高自己的音乐节奏感,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各器官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节奏感;初中音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8-026-01
引言:音乐学科其独特的教学价值体现在提高学生审美、鉴赏以及综合实力等方面,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国家要求开展有深度、广度、“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利用节奏训练来强化学生的素养,以此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这就意味着教师要让教育教学回归本源和初心,通过开展素质教学的方式来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反应力和模仿能力都逐渐提高,因而此时是培养其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的黄金时期。音乐学科作为音乐作品传达情感的载体,其教育价值体现在通过激发学生各感官的相互作用以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而节奏感是音乐学科教学中关键环节,学生的身体机能能够对音乐做出直接的反应,通过节奏训练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熏陶,由此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培养核心素养。较于传统的音乐课堂,将节奏训练教学融入初中音乐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泼的课堂氛围,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思维的活跃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策略
1、利用乐器教学,加强节奏训练
乐器作为音乐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其通过不同的音色和节奏将旋律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乐器中感受到音色的韵律以及传达的差异性情感,而乐器之间的不同组合也会组成不一样的节奏韵律,其在当前阶段的音乐教学当中是不可或缺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重,创造力强的时期,利用乐器开展学生的节奏训练实际上就是尊重了学生此阶段的身心特征,通过激发其学习兴趣来帮助学生提升相应的节奏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提示:一旦被教育者能够清楚教学知识的意义时,就往往会对教育知识学习发生浓厚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因此教师要适应学生个体化的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简单又具有强烈节奏感的打击乐器来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提高自己的节奏感知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空山鸟语》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乐器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这首歌将造型手法和抒情音调结合在一起,展现百鸟争鸣的景象,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铃鼓、三角铁、砂槌等简单乐器的不同音色来表现不同的鸟类,参与进和鸣当中。学生首先需要通过实践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和敲击手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基础的演奏知识;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讨的方式认识到歌曲当中的变奏之处,再将乐器与歌曲的节奏进行有机的融合。这样学生就能在了解打击乐器特性的基础上,强化节奏训练,达成有效的教学过程。
2、强化听力训练,激发综合感官
在面对一个班级的众多学生时,教师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无法做到照顾每一个成员,因此学生要在课余时间通过多元化多途径进行自我提升。同时在新课改背景之下要求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开展素质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进行学习,促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提升节奏感的过程中,听力训练也是关键之一,强化听力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音乐的熏陶,提高思维的活跃性。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各感官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刻体会歌曲的节奏感和所传达的情感,以此强化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节奏感较强的歌曲作为教学的素材,除了在课堂上开展听力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多元化的途径对自己进行强化训练。
例如教师可以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爱你,中国》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教学内容作为听力训练的素材,以此强化学生的节奏感。这两首曲目的节奏是稍慢和中速的,前者由女高音独唱,而后者则是女中音独唱,二者表达的情感也是近乎相同的。课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歌词的查看,设想节奏的变化,随后再让学生分别进行原曲的赏析和对比,感受女高音和中音的音色特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意思以及歌曲的节奏变化。课后拓展中教师也可以进行类似曲目的对比教学,让学生进行选择性地进行聆听和欣赏,以此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3、开展游戏教学,缓和课堂气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会通过随机提问的方式来测验学生是否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而部分学生会因为对学科兴趣不够浓厚而害怕在课堂上进行回答。新课改的推进和开展为新的教学形式提供了可能,部分教师开始基于此阶段学生的个性开始寻找教学过程与生活的平衡点,因此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开始进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在音乐学科的节奏训练当中,声势和律动是其中较为重要的概念,而其表现形式又分为节奏感和表现力两种:前者是由声音组成的不同旋律,后者则是用身体表达姿态和情感。这二者融入进课堂可以增加音乐学科的趣味性,对于活泼好动的此阶段学生来说吸引力十足。这样的教学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作品的节奏,而且还可以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帮助教师通过多元形式完成节奏的训练过程。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法开展七年级上册第四章《踏浪》的教学,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这首歌曲清新、抒情,包含了云、风、花等多种意象,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节奏、情景变化类似不同的肢体动作,学生则需要在音乐发展过程中做出一定的反应。学生在熟悉了歌曲节奏后,教师还可以开展集体合作舞蹈,学生按照音乐的节奏变化形成差异性的队伍和姿势,在体会节奏变化的基础上,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可以选择逐渐提升训练的难度,这循序渐进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开展学习,同时锻炼学生的音乐思维和肢体语言。
三、结语
音乐课程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新时代所需的“综合型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需重视起学科的独特教育性。而节奏感作为音乐学科中的核心之一,教师要考虑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开展训练,帮助学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这样不仅可以推进教育教学过程,而且还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青文.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3(03).
[2]钱玉玲.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艺术,202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