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 关键字: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研究
  • 发布时间:2023-09-08 12:59

  龚云霞

  (赣西科技职业学院,江西新余 338000)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公众和政府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大数据技术为切入点,阐述了大数据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建立食品安全全程监管、风险预警、社会共治3 个方面入手,提出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大数据;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研究

  近年来,我国暴露出许多食品安全问题,如“地沟油”“毒豇豆”“漂白蘑菇”等[1],说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还存在诸多不足,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的需求,急需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破解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困局,构建全新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益成熟,监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借助大数据带来的技术变革,构建一套涵盖食品生产、运输、消费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强食品安全预警预报,探寻政府、企业、公众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便于更精准地做好食品安全管理与防控,为人们“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1 大数据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1.1 大数据能够保障原料安全供给

  保证食品供应链透明化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2]。应用大数据智慧监管手段,在种植过程安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摄像头、光照等传感器,可提供透明、标准、规范的食品供应服务,通过自动采集农产品生长环境中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等指标数据,全程掌握农作物生长状况,记录分析农产品种植以及加工、运输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赋予农产品专属二维码身份,使农产品透明化进入食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及服务水平[3]。利用大数据平台采集各供应链农产品生长状况,掌握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实现对不同农产品的精准溯源,科学分析原料供应商服务能力、农产品匹配度、物流配送等,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市场预测、产品质量、风险预警等服务,帮助企业选择优质的供应商合作伙伴,进一步优化采购成本、降低运输时间、提高供应效率。

  1.2 大数据能够化解食品安全风险

  食品安全大数据行业的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挖掘出庞大数据库的独有价值,使得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更准确,检测更有效[4]。大数据平台通过采集检测机构食品抽样检测数据信息,可对农兽药残留、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等进行综合分析,强化抽检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比对,挖掘出庞大数据库的有用价值,从大数据中深入挖掘和智能分析,建立多维度风险分析预警模型,从不同时间、空间等维度开展预警分析,从数据中研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由此对食品加工企业进行安全风险预警,破解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食品管理的实效性,解决各区域之间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分散的问题,帮助监管部门实现更高效的食品安全管理,进一步倒逼食品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做好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早发现、早研判、早干预、早化解,切实保障公众饮食安全。

  1.3 大数据能够提高安全管理效率

  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食品企业收集、整理、分析大量的数据,提高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的效率。随着食品加工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在生产各个环节安装紫外可见光谱和光声光谱以及分布式温度传感器等先进的物联网设备,能够实时提取生产过程的信息数据,实时监测生产环境中原料的投入比例、加工时长和生产温度等信息,使食品加工、运输、包装、入库等环节更加精细化和科学化,实现对食品生产全过程安全态势的感知,为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信息支撑。杜绝因标准缺失而造成有毒有害物质产生,降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实现食品企业产品全程追溯,从而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可靠性和透明度。

  2 大数据背景下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层面监管力度不够

  传统的食品监管方式普遍存在信息化水平不高、标准不健全、数据条块分割等问题,不同参与主体间追溯体系兼容性、追溯技术有待完善,部分产业链和供应链环节比较复杂,食品加工企业量多面广、规模不一、管理水平难度较大,信息收集和提取较为困难,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追根溯源十分困难,责任划分不清。监管部门自身力量有限,监管人员水平和数量不足,检测设备更新换代不及时,存在监管频率不高、监管覆盖面不全的问题,数据之间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致使监管效果不理想,使得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上存在诸多弊端。

  2.2 企业层面自身管理落后

  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使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更加高效,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加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但食品行业属于一个高度开放的自由竞争市场,行业壁垒较小,科技含量相对较低,企业数量庞大,部分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管理思维仍然停留在传统管理模式上,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生产车间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改造的积极性,造成企业生产全过程链条数字化管控力度不够,企业信息化水平低,无法实现生产环节数据互联互通,缺乏集中统一的数据控制系统,特别是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线缺乏信息数据设备,食品生产技术、工艺与食品检测技术不完善,生产车间数据收集与分析困难重重,各生产环节信息没有提取,使得食品安全检测数据收集滞后,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需求。

  2.3 社会层面监管参与度不够

  食品安全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其中,善于运用公众的信息能量,多渠道、多信息监管食品安全问题,才能让食品安全管理更加“耳聪目明”,形成社会共治共享的监管局面[5]。目前,我国缺乏高效的食品安全监测信息披露和数据发布机制,食品安全信息无法第一时间在社会、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共享,食品加工企业的不安全行为不易被社会大众获知。部分不良媒体、视频号为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不惜夸大食品安全事件,编造、散布、传播虚假食品安全信息,将社会稳定置之不理,将社会稳定置之不理,这种不良的行为严重扰乱正常的公共秩序,容易引起公众恐慌。

  3 大数据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3.1 建立全程监管体系,让食品追溯“有迹可循”

  利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种植、加工、流通等环节信息互联互通,改变食品追溯体系不完善的弊端,帮助政府、企业、消费者及时全面地掌握食品安全信息,促进产品信息公开透明。政府要加大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开展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发挥重点龙头食品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利用“大数据+ 物联网”技术将农作物温湿度环境、生长周期、农药使用等信息记录在案,再依托工业互联网相关技术,通过生产线各个环节的加工信息,在包装上为食品产品生产专属“身份证”,通过一键扫码便可知道产品原料产地、生产编号、加工过程等基本信息,并以文字、图形、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让消费者更直观、更清楚地了解食物从种植到销售全过程所包含的有关数据,为食品全流程追溯调查、分析、决策等工作提供帮助。企业要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不能一味追求低成本采购原料而降低产品质量,也不能因追求口感而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要通过追溯系统优化生产经营管理环节,将生产追溯信息及时上传,保证溯源信息的真实准确,确保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3.2 建立风险预警体系,让食品安全“可防可控”

  食品安全无法做到“零风险”,产品全过程追溯的重点不仅在事后追责和整改,还在于事前防控[6]。食品安全管理应该注重事前预警,利用大数据技术研判食品安全发生风险,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及时预警,以保障食品安全。当前,公众最关注的是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但食品安全产生的最大风险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发生约6 亿例食源性疾病[7]。因此,政府要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空间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变化、生产流通等信息数据,对食源性疾病进行分析研判,帮助监管部门掌握食源性疾病发病和流行的规律,分析其发展变化的趋势,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出安全预警,避免发生食源性食品安全事件;要通过大数据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相结合,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模型,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系统掌握不同区域农产品安全问题的高风险区,以便分析和预测食品安全变化趋势,更精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靶向监管,从而建立起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3.3 建立社会共治体系,让食品安全“全员参与”

  食品安全与公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政府监管、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的联动作用。①政府监管部门要定期对企业进行检查,查看企业法人信息、营业执照、资格证书、食品检测记录、食品检测检验报告等信息,建立食品安全企业诚信档案,并依法依规开放公共数据资源,建立向社会开放的企业食品安全信用平台。对公众反映和日常监管等渠道发现的问题,必须第一时间处理,做到有案必查,有责必纠,坚决对食品安全问题实行“零容忍”政策。②社会公众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了解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信息辨别和防控能力,选择信誉好、质量可靠的食品企业,购买质量安全可靠的放心食品,加大食品安全问题投诉和举报力度,发挥公众的监管作用。③新闻媒体要激发舆论监督管理效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导向,加大公众治理责任意识的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敢于曝光食品安全违法违规企业,使公众的知情权得以实现,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不传播虚假食品安全信息,不夸大食品安全不良事件,以客观公正的角度报道新闻事实,积极营造抵制食品谣言的社会舆论环境。

  4 结语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形势复杂多变,监管难度较大,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益成熟,将为食品安全领域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为政府监管部门、食品经营企业、消费者提供更为全面、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管理具有跨越性的意义。伴随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发展契机,大数据与食品安全管理融合应用必将大有作为,通过食品安全全程监管、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社会共治等体系的建设,打牢食品安全防范的根基,为我国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王洪涛.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研究[J]. 政治与法,2020(8):19-27.

  [2] 叶耿. 构建大数据支撑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 工业微生物,2022(6):55-56.

  [3] 牛亮云, 吴林海. 食品安全监管的公众参与与社会共治[J]. 甘肃社会科学,2017(6):232-237.

  [4] 田雅轩, 张熹, 由玉伟, 等. 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数据架构设计[J].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22(1):159-166.

  [5] 何银善.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分析[J]. 现代食品,2021(21):142-144.

  [6] 刘奉岩, 石阳, 王润琪, 等. 大数据环境下食品安全管理的创新思考[J]. 现代食品,2021(21):151-153.

  [7] 王玉珏, 陈子鹏, 谭亦卿, 等. 大数据环境下食品安全管理的创新思考[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14):4775-4780.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