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温度调控器具及其应用现状
-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老年护理,辅具,产品设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9-09 14:22
李一丹 刘家颐 张容芳 李木子 高维杰*
【摘要】 温度超过65℃的饮食有致癌风险,饮食温度调控器具可以辅助大众控制饮食温度。通过对饮食温度调控器具类型、应用现状及未来产品展望进行综述,对饮食温度调控器具的应用提出合理化建议,旨为更好地为运用相关辅具和开展大众的饮食温度保健提供借鉴。
【关键词】 饮食温度;老年护理;辅具;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 R212;TM9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17-1350-03
饮食温度与健康密切相关。适宜人体的食物和液体的温度应为65℃左右[1]。但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强调吃热饭喝热茶,尤以老年人为重。但由食物或饮品温度过高引发的烧烫伤时有发生,在儿童中的发生率约为9%。温度大于33℃会引起皮肤或粘膜屏障修复障碍[2]。众多研究者指出热饮有致癌风险[3-7],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经过评估后认为超过65℃的热饮,属于2A类致癌物。首位受累器官为食管[8]。西南地区居民普遍为热饮(以温度>60℃为标准),热饮导致的该地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的风险增加了1.5倍[9]。 贲门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烫热食物摄入较多(≥1次/周)[10-11]。因此帮助人们日常调控饮食的温度是非常必要的,饮食温度调控器具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目前市面上已有诸多相关器具可帮助大众调控饮食温度。本文对相关产品进行综述,旨为更好地为运用相关辅具开展大众的饮食营养保健。
1 饮食温度调控器具及其机制
(1)热敏变色餐具和水杯:热敏变色餐具是利用热敏变色材料的特性,通过在碗、勺等餐具中加入热敏变色料,从而实现变色功能。例如热敏变色杯,是其将热敏变色颜料附着于杯体上,当杯体受到外界温度刺激而进行变色。热敏变色材料,是指在特定温度下由于结构发生改变而表面颜色发生变化的物质[12]。目前使用较多的热敏变色材料是热敏变色颜料类,如变色粉、热敏变色油墨、温变粉等。热敏材料最大的属性特点就是通过温度改变,发生一定的其他维度属性变化,所以热敏材料在餐具的设计应用中需要与具有“温度变化”特征的产品紧密结合[13]。热敏材料在餐具的应用中主要起传递温度信息的作用,即在食品达到适当的温度时进行变色以提醒使用者。
(2)恒温餐具:恒温餐具是指保持食物在所需要的温度的餐具,主要有普通恒温餐具、电热恒温具、充电恒温餐具、多功能恒温餐具、智能恒温餐具。普通恒温餐具的机制是注入一定量的热水,以弥补食物热量的损耗,但温度保持的时间短暂且不稳定;电热恒温餐具的机制是在底部安装电发热装置。一般分为可调温与不可调温;充电恒温餐具是在电热恒温餐具的基础上加入了充电电池,不用有线连接充电;多功能恒温餐具是在普通电热恒温餐具的基础上加大电热的功率,使其不光有保持温度到恒定的功能,还有加热的功能;智能恒温餐具即是在原来具有恒温功能的前提下,增加高温警示、倾倒保护以及自动启动功能。此类餐具的优点是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食物在一个适宜的温度,方便了人们的饮食。另外,注水类和充电类餐具还需要完成注入热水、连接电源的步骤才能实现恒温,使用起来略显麻烦。
(3)保温杯、恒温水杯:保温杯一般是由陶瓷或不锈钢加上真空层做成的盛水的容器,顶部有盖,密封严实,真空绝热层能使装在内部的液体延缓散热,以达到保温的目的。其保温机制主要有杯体抽真空镀膜法,加热保温法,壶袋填充保暖材料法[14]。多位学者正在研发新的保温材料或策略[15]。保温杯的设计者在保温的基础上,附加了其他功能,例如方向指示、给养器材、应急充电、防尘防菌、水温显示、音乐播放提示等。
(4)55℃杯:因其可以将所有高于55℃的液体冷却,也能把低于55℃的冷水加热,达到最适合人体饮用的温度的功能在网络走红,成了各大电商的新宠[16]。55℃杯的工作机制是其在不锈钢夹层中贮存了一种微米级传热材料,当水温高于55℃时能够快速把热量传导至杯壁并贮存起来,使水温降到55℃左右。该类水杯的优点是使水温快速降至适宜温度,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缺点是只能盛装白水,不能盛装茶水。而中国有饮茶文化,目前可快速降低茶水温度的产品在市面上是没有的。
(5)其他:Behance网站上有设计师上传了一款“Shirist 系列杯垫”设计作品,通过在常规的杯垫表面上添加了热敏涂层,当杯垫接触到盛装有液体的杯子时,杯垫可以根据杯子的温度显现出不同深浅程度的图案和颜色。该产品具有趣味性,而且使用方便,但价格偏高,国内未见销售。
2 影响大众对温度调控器具的接受或使用的因素
(1)大众对饮食温度的认知和态度:根据知信行教育模式,认知和态度是影响健康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科普合理的健康生活方式对改善热饮热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研究者前期随机发放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自行设计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38%的人从未听说过热饮热食存在致癌风险,52%的人表示接触过,但没有深入了解过,仅10%的群体深入了解过这一观点。大多数人缺乏热饮热食对健康不利的健康信念,热饮热食对健康不利的科普有待提高。通过调查问卷,研究者发现食物趁热吃、饮品趁热喝的概念是大众普遍认可的,在中国西北部,热饮热食与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14]。热饮热食可增加食管癌,尤其是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发病风险[8]。树立热饮热食对健康不利这一观点对促进改善热饮热食行为非常重要。建立起热饮热食会增加食管癌风险[17]的健康素养才能更好的避免热饮热食带来的潜在风险,在生活中多数群体没有建立起相关健康知识储备。
同时研究者发现,对于避免热饮热食的科普现状仍有较大的理论研究空间。现有调查报告指出热饮热食对身体不利,而对如何减少不利因素:如吃饭饮水适宜温度的定量研究、调控食物温度的器具设计等并未有明确说明。
(2)饮食温度调控器具的设计:热敏变色餐具和水杯具有感温效果好,科技感,健康效能,美观等一系列优点。但尚有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一是变色餐具的种类少。市场更多的还是热敏变色水杯、餐勺,很少有热敏变色的碗、筷、盘子等产品。然而中国饮食文化中碗、筷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二是设计针对性很小。现有热敏餐具还是面向大众更多是青中年使用,没有考虑针对老年人在用餐时的不方便。中国人的用餐习惯中,筷子使用频率高,但是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手部辅具设计的只是餐勺,而部分的筷子设计造型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并不太方便特殊人群。例如食管手术后患者、贲门病变或者老年人的使用。而且相对于年轻人,特殊人群由于对温度的感控程度不精细,对这种感温餐具的需求性更强尤其可见,目前市场缺乏相关系列产品,在老龄化背景下帮助老年人实现独立自主活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可提升其福祉[18]的前提下,市面上辅具多以大型功能性产品,如移动助行辅具,肢体康复辅具,辅具市场服务体系中部分老年人不购买辅具的原因之一是市场中辅具设计单一,不符合其需求[19],因此将热敏材料与生活餐具紧密结合,研发相关饮食温度调控器具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3)饮食温度调控器具的耐用性:饮食温度调控器具因其具有温度调控功能而会加装相应的装置。而这些装置经不起磕碰且不能进水,餐具的日常使用会较为频繁并且多有碰撞。比如碗筷与杯子、盘子、碗的磕碰;老人或儿童精细动作减弱导致握不住水杯等,饮食温度调控器具的耐用性低是大众对此类产品的购买意向低的原因之一。
(4)饮食温度调控器具的价格:目前饮食温度调控器具的价格普遍偏高,这也是影响饮食温度调控器具普及的因素,如常规500ml玻璃水杯的价格为20~80元,而如果加装温控装置,其价格为200~700元。饮食温度调控器具的价格比无温度调控功能的同种型号器具高出10~100元。
(5)饮食温度调控器具的品牌及宣传:品牌对产品的销量是有直接影响的。知名餐具品牌有康宁,其年销量约为20万件。但是均未生产此类产品。生产饮食温度调控器具的商家品牌有卓亲,可菲尼,均为不知名品牌。而且,这些小众品牌的广告宣传的力度也比较弱。未见其在公共媒体、场所投放的广告。
3 未来产品展望及开发建议
(1)产品设计的宜人性:宜人性设计是指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根据人的行为、生理结构、心理状况和思维方式等维度,对产品进行优化设计,使其更加舒适、方便、适合人的使用[20]。宜人性设计是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满足和尊重。目前产品不宜人,表现为现有测温工具视觉直观性、操作便捷性较差,日常生活中热敏材料与餐具的结合少,材料与使用方式创新性受限。比如什么产品的什么特点使用繁琐。
(2)加大老年人适用产品开发: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养老辅具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老年人感知觉功能下降,但普遍持有热饮热食的观念,所以开发老年人适用的控温餐具势在必行。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精细动作不能,因此拥有一个能稳定辅助进食的工具不仅符合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在心理上也充分尊重了老年人。比如,目前勺子的手柄对于老年人来说过细,不便握持,所以在设计上应帮助老人拿得更稳,相关器具的使用应尽可能简便易操作,方便老人使用。
(3)加大日常器具感温、控温功能开发:目前未见热敏筷、碗类的产品。而中国饮食习惯中碗和筷的使用频率是较高的。因此,未来产品设计可考虑将感温变色材料与碗、筷结合,开发更适合中国饮食习惯的温控产品。另外,目前有可快速降水温的55°水杯,但未见可快速降低食品和茶水温度的器具。而热汤、热粥、热羹、热茶等食品在中国人餐桌上是很常见的,因无法快速降温而被迫喝热汤也是时有发生的。因此,需要开发可以快速降低各类食品、茶水温度的器具。
4 小结
目前的温控产品主要有热敏变色水杯以及便携式测温勺、热敏变色碗和水杯等。这些产品通过不同的原理,帮助大众控制了饮食的温度,使得饮食更健康更便捷。但因Shirist和55℃水杯产品存在价格昂贵、使用麻烦的缺点,饮食温控餐具的接受度不高。期望未来可以开发更多温控产品,比如热敏变色筷子、可控温吸管、老人专用防抖热敏辅具勺等使得食物和饮品的温度调控更方便,大众愿意使用此类产品。从而更健康的饮食和生活。
5 参考文献
[1] Dana Loomis, Kathryn Z Guyton, Yann Grosse, et al. Carcinogenicity of drinking coffee, mate, and very hot beverages[J]. The Lancet Oncology,2016,17(7).
[2] 孙嘉,蘧雅璇,王克威.温度敏感Ca~(2+)通透TRPV3通道的结构与功能[J].生理科学进展,2023,54(01):4-12.
[3] Bravi F, Edefonti V, Randi G,et al. Dietary habits and esophageal cancer[J]. Diseases of E-sophagus,2015,28: 59-67.
[4] Mosavi-jarrahi A, Mohagheghi M A. Epidemiology of esophageal cancer in the high-risk population of Iran[J].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2006,7:375-380.
[5] Yang H, Lin Y, et al. Risk factors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 specific for different macroscopic types [J]. Nutrition and Cancer-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9, 37(4):341-349.
[6] Middleton DR, Menya D, Kigen N, et, al. Hot beverages and oesophageal cancer risk in western Kenya: Findings from the ESCCAPE case-control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19, 144:2669-2676.
[7] Liu S, Liu Z, Huang L, et al. Oolong tea consumption and its interactions with a novel composite index o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icinoma[J]. 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9,19:358.
[8] Gopakumar Aji, Sreejith Anusha .Very hot tea drinking increases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risk in a high-risk area of China: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J]. Clinical Epidemiology 2019:43.
[9] Tai W P, Nie G J, Chen M J, et al. Hot food and beverage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 case-control study in a northwest area in China[J].Medicine, 2017,96:e9325.
[10] Chen Y, Tong Y, Yang C, et al. Consumption of hot beverages and foods and the risks of esophageal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 BMC Cancer, 2015, 15:12-14.
[11] 谢双华. 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20.
[12] 吴宝龙,吴赞敏.有机热敏变色材料及应用[J].济南纺织化纤科技,2008(1):22-28.
[13] 李晶,甘嘉珩.基于热敏材料的家居产品设计研究[J].设计,2022,35(13):73-75.
[14] 王梦倩,杨晓燕.老年人餐具设计[J].科技视界,2017(05): 105,162.
[15] 杨阳.便携式保温杯/壶的发展及研究概况[J].科技与创新,2018(12):22-24.
[16] 孙义苏.变色杯情感化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6.
[17] 谢芬,魏鹤群,刘青,等.热饮热食与食管癌风险的Meta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2,37(9):1713-1719.
[18] 孔祥富,余慧,薛泽华.福祉设计视野下的老年生活辅具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2):42-49.
[19] 刘蓓.基于需求层次理论模型探究居家养老辅具产品的消费需求——以广州市为例[J].现代商业,2022(2):3-5.
[20] 曲云皋.试论健身设备的宜人性[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22,35(1):57-59.
[2023-04-07收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