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走线 织就华彩人生

  文|解莹

  勤奋学艺

  程苗欣出生于1971年,十几岁时来到缂丝世家郭家,拜王冬爱为师学习缂丝技艺,这一学便是数年。后来,到了该婚嫁的年纪,她嫁给了师傅的儿子郭彬儒。对于程苗欣而言,缂丝不仅是她的事业,而且贯穿于她的家庭。自那时起,她就下定决心,这辈子生活的轨迹只有一个,那就是穿梭走线织缂丝。

  提起学艺时的经历,程苗欣印象最深的是师傅常说的一句话:“织缂丝这活儿,学会容易学精难,要织出好东西,需要十年以上的功夫。”程苗欣没有被这句话吓倒,她怀着满腔热爱,开启了自己的学艺之旅。

  在学艺期间,程苗欣勤奋好学,不懂就问,用两个月的时间熟悉了落经、上经、打翻头、上样、修毛等十余道工序,后来又用六个月的时间掌握了结、掼、勾、戗四种基本技法,练就了缂丝基本功。

  刻苦钻研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学会缂丝基本技法之后,程苗欣继续钻研,她在四种基本技法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发挥出了三十余种技法,独立完成了多幅精美、精致的缂丝作品。

  后来,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艺术见识的增长,程苗欣对技艺有了更高的追求。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她积极参加非遗传承人培训、手工艺带头人培训等活动,并在与其他艺人的交流中取长补短,提升了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丰富了缂丝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作品在艺术表现力上更上一层楼。

  在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中,程苗欣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用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意志走出了一条坚实的艺术成长之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程苗欣创作的缂丝作品经常亮相各大艺术展,受到了群众的喜爱和社会的关注,《梅花寒鹊图》《牡丹图》《补子》《定州塔》等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

  用心传技

  “缂丝织造完全靠手工,对于特别复杂的图案,一天只能织出几厘米。”程苗欣说,缂丝织造工序繁杂、耗时较长,极其考验织造者的耐性。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能慢下来学习缂丝技艺的人越来越少,缂丝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极大考验。

  2009年,为扩大缂丝技艺的传承范围,程苗欣创办定州缂丝传习基地,让自己的女儿及村里的姑娘们一起学习缂丝技艺。目前,该基地有织娘12人,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

  谈起创办传习基地的初衷,程苗欣说:“基地面向社会广招传统手工艺爱好者,常年免费教学,这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缂丝技艺。”如今,一批年轻人在程苗欣的指导下练就了一双巧手,不仅掌握了一门生存技能,而且为缂丝艺术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批年轻人中,有一位已经成长为市级传承人的学员,她就是程苗欣的女儿郭菲。受母亲的影响,郭菲自8岁起就喜欢上了缂丝。2009年高中毕业后,她便跟着母亲开始学习缂丝技艺。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她熟练掌握了缂丝的全套流程及技法,成为独当一面的缂丝艺人。

  如今,郭菲每天待得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传习基地,她一方面跟着母亲继续学习、磨炼技艺,另一方面协助母亲教授新学员,成为定州缂丝的新一代传承人。

  立志创新

  在钻研技艺、传授技艺的同时,程苗欣不忘创新,她寻找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将缂丝元素运用于服装,并研发出团扇、手帕、女包、车饰等融合缂丝工艺的文创产品,使缂丝产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这一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得缂丝在走向更广阔市场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非遗最好的传承,就是创新。”这是新一代传承人郭菲近几年最大的感悟。

  “通过参加文创展览和比赛,我发现一些小而精的东西更受欢迎,所以就想着做一些小的挂件或耳饰。”郭菲说,她希望用提包、耳饰、挂件这些小物品降低大家体验缂丝、欣赏缂丝、购买缂丝的门槛,让更多的人近距离接触这项古老的艺术,让缂丝走进大众生活,走入寻常百姓家。

  目前,定州缂丝传习基地制作的缂丝作品既有小到几厘米的耳环、车挂,也有大到两米多长的山水画、花鸟画。这些缂丝作品不仅受到国内各地游客的喜爱,而且远销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多个国家,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

  在郭菲看来,传统工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发展中找到新的出路,而这正是一代代传承人在一次次穿梭走线中需要不断去思考的问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