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一体化实践路径

  文/广州市荔湾区外语职业高级中学张君娜

  “三全育人”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的理念之一,它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宏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强调主旨思想政治工作的贯通和中心地位的彰显。而在中职教育,它更加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和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有了更大的实践意义。“课程思政”是在推进中职“三全育人”理念的过程中,实现课程育人的方法之一。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科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教学相互支撑,形成有机的育人机制。通过将“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理念有机结合,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因此,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实践,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性的任务。在中职课程教学中,应当以思政教育和语文教学相互融合为主线,构建有机的育人机制,实现学科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作出贡献。

  一、起点:课程思政元素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在实现中职“三全育人”理念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措施之一。在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需要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的精神和教育方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入语文教学中,这将有助于推动中职学生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中职语文“新课标”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设计应当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等相关指导文件为基础,贯彻语言文字学习规律,注重从语文的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入手:推进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思维发展和能力、促进审美发现和鉴赏能力、增强文化传承和参与意识。同时,在中职语文新课标的背景下,要注重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政能力,通过发挥语文教育的导向性和有效性,助推中职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化的成长。为此,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科学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汲取自信、自强的精神内涵,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基层劳动者的意义,勇于担当青年一代的使命。

  二、承接:促进学科间交叉贯通

  (一)利用教材,全面整合“课程思政元素”

  为了实现中职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要通过课程整合和教学设计,将思政价值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为此,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讲话精神为指导,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和学生的职业发展。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可以采用专题理念和大单元理念整合教学内容。以基础模块下册为例,整合原来教材中的8个教学专题,开展写作实践和综合实践模块的思政教育活动,其中阅读与欣赏6个专题,每个专题对应一个思政核心元素,同时,表达与交流包含口语交际和写作实践两个版块,设计具有思政价值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实现中职语文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在写作实践中,采用主题征文任务,以加强学生的写作技巧训练,夯实思政教育的基础。例如,“活力”和“合力”的主题征文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学生的感悟与思考:“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断运动发展,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蕴含着无穷的活力;“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同德,形成合力,便无坚不摧。打造优秀的团队,建设强盛的国家,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离不开对“活力”和“合力”的思考。在综合实践模块中,可以以“活动—主题—思政”三维思政策略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政能力,从与学科专业、自然环境、社会他人、国家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关系出发,确定不同的实践主题,以此深入推进语文与思政的深度融合。

  (二)聚焦思政价值点,设立三维目标

  在设计课程目标时,平衡考虑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以充分发挥中职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鉴于中职学生的特点,知识目标主要着眼于了解名家经典、知人论世,掌握阅读技能(准确、流畅、深入等),以及熟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在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训练中,学生将逐步培养出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美感鉴赏和评价水平得到提高。在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方面,目标是激发学生爱真善美、致知求实及形成良好个性、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等素质。同时,课程着眼于让学生能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及民族的复兴相结合,树立起四个自信,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让他们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过程中成长发展。在每一次教学中,实现这些三维目标,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激发他们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三、转化:思政教育落地于实践

  (一)框定作品背景,巧妙引入思政教育情境

  语文“课程思政”旨在解决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割的问题。它并不是开辟一门新的课程或全盘否定原有的课程,而是通过对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教育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依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这条育人主线,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敬业、正义、诚信、仁爱、友善”等美好品质,以及引导学生树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理想。同时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引领学生的价值理想。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同时也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基于上述分析,推进思政教育工作,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以中华传统文化和本地特色文化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价值塑造和培育。例如,广州作为一座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其独特的文化优势。因此,广州的中职学校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应该扎根于广州地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物质资源,并把教学贴合广州涌现的优秀人物及其杰出事迹。教学实践巧妙引入思政教育情境,针对当地文化优势资源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是推进思政教育的有效方法。可以借助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参观广州起义纪念馆、黄花岗烈士陵园等,引导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对伟大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采用丰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政教育,例如通过课堂讲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形成背景、意义和价值,并引导学生从中感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崇高理想等思想成分。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出题、创作等方式框定作品背景,将思政元素巧妙引入其中。

  比如,教师可以出一道关于爱国和时政主题的创作题目,如:知不足而奋斗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发展,这是一个国家复兴强盛的根本途径,对于我们青年的发展进步又何尝不是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以“跟跑·并跑·领跑”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又能深入推进思政教育的融合。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接受思政教育,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此外,教师引入主题或引导问题的方式,也可以在解题、完成实践操作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思考相应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从而落实思政教育的落地和实践目标。这些教育方式和方法,将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之真正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延伸教学路径,注重学生“五育”的培养

  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延伸教育路径的同时注重“五育”教育,教师应该在听、说、读、写等语言训练中充分运用资源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等与德育的说服法、榜样法、陶冶法、实践法相契合的教育方法,以充分实现全方位的五育教育目标。教师应注意跨越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界限,采用润育无声的方法渗透正确思想教育进入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加强对学生的润育。如此一来,教育过程会更具针对性,在理论与实践中促进全面、多元的学生成长。

  (三)丰富校园活动,拓宽“课程思政”外延

  为拓宽“课程思政”的外延和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应通过丰富校园生活和利用网络平台资源的手段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为此,教师需要将课堂教学、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起来,以“三全”育人为目标搭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借助精品课程和学习强国等信息化工具和素材资源丰富思政教育。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主题活动,例如以“喜迎二十大一起向未来”为主题的学习强国主题活动。活动现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一起聆听红色故事,学习英雄人物,并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以此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为了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校园内与校园外结合的目标,教师应将这些资源整合和协调起来,注重学生在探究和合作中的成长。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可以克服难题,独立学习,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实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并达到自我成才的境界。

  四、合成:形成思政课程价值链

  (一)建设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实现全员育人

  协同合作和互动交流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必要手段。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以螺旋式教学形式为目标,避免教学重复和冗杂,应进行协同合作、互动交流,从而实现课程教学实效螺旋上升的目标。在此过程中,需要建立统一管理、分层次的语文教师队伍平台,为各级教师提供集体备课、交流研讨的机会和场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更易于凝聚在共同目标下,实现团队协作,推动中职思政课教育的正常发展,同时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由点至面的建设,打造新时代中职思政课教育共同体。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

  在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实现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一体化实践路径的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确立合适的评价方式,既能够反映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还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强化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活动等方面。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自我探究和反思,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和合作精神。其次,明确素质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考核。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既有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的提升,又需要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因此,在评价体系中,既要考虑知识能力目标,也要把握素质目标。同时,以素质目标为主导,将知识能力目标作为实现素质目标的手段,促进学生双重提升。最后,实现全过程育人。评价不只关注学生的表面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重视中间过程的掌握,以更好的方式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开拓思维空间。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习笔记、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任务和项目,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实践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最终,通过全过程育人的评价方式,学生将会在思想、学识和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

  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可以通过多元化教学和拓展第二课堂落实语文课程思政一体化。首先,课程设计上,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作佳作等文学作品,积极探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的特色和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从而增强他们对于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珍惜,养成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其次,通过多元化的课堂和活动,学生应该有机会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丰富性。教师可以开展课本剧、辩论赛、演讲比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还可以学会认真聆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增强自我认知与自我理解。最后,拓展第二课堂的课程同样非常重要。学校可以组织文学创作、手抄报制作,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水平。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参加情境剧社团、辩论队、志愿服务队、艺术团等活动,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更深入地感受语言的魅力和能力,同时更好地发挥自身特长,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需求。

  五、结语

  在当前国家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日益成为抓住发展机遇的前沿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全育人”的理念,即全面发展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质、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这一理念更是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这样的形势,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一体化实践成为关注的热点。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三全育人”理念对职业素质的要求。中职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加强发展、抓住机遇,不断加强思政教育的质量,创新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操作,不断推进思政元素在中职语文课程的深入贯彻。

  责任编辑朱守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