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背景下中医养生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健康产业,中医养生学,人才培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1-11 16:24
张杰 张冕* 丁然 曹峰 孙晓生
【摘要】 健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医养生学专业人才的参与,中医养生学专业人才培养只有结合我国健康产业的需要,才能得以长足发展。目前中医养生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培养方向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式滞后、专业师资配备不足等问题。未来,中医养生学专业要想在健康产业发展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应把握社会人才需求动向,合理调整专业培养方向;构建校企互动的培养体系,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注重交叉型师资队伍建设,夯实人才培养的支撑;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 健康产业;中医养生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22-1758-03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繁荣发展健康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近年来,健康产业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得以推动发展。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健康长寿的智慧结晶,内涵丰富、方法多样,在保障国民健康、繁荣健康产业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健康产业发展背景下探索中医养生学专业人才培养很有必要。
1 健康产业发展的中医养生学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2019年3月国家统计局发布《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首次明确了健康产业的定义,即“以医疗卫生和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为基础,以维护、改善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与健康直接或密切相关的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此文件将健康产业范围划分为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人才教育与健康知识普及、健康事务、健康环境管理与科研技术服务等13个大类。按照三大产业划分,健康产业涵盖了所有与健康有关的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三大产业内容,体量庞大,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健康产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一个产业的发展,人力是第一资源,而人才的根本在教育。健康产业按服务类型划分为医疗型和非医疗型两大类。而目前我国健康产业人才的培养以医疗型人才为主,非医疗型健康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成熟,健康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健康产业的需求[2]。虽然国内很多院校借鉴国外健康管理的经验,进行了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但由于国内外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养生文化等各类因素差异较大,人才的培养并不能完全符合我国国情需要。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不断积累、总结、发展形成的特色鲜明的健康理论体系,从重生乐生的积极生命态度到形与神俱的健康观念;从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到三因制宜的辩证观;从五脏为本的基本原则到饮食、起居、导引、推拿等诸法合养,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深度融入国人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医药养生保健人才在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健康产业所涉及到的广泛非医疗型内容恰恰是中医养生学研究的范畴,从健康农业种养殖、健康产品加工,到健康服务,新时代健康产业的各方面发展都离不开中医养生学专业人才的参与[4]。中医养生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只有结合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才能得以长足发展。
2 中医养生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分析
2.1 培养方向不清晰
中医养生学本科专业是教育部于2016年批准的中医学二级学科特色专业,五年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201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等中医药高等院校首次招生,随后其他中医药院校相继开始招生。中医养生学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在各大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中,该专业的课程体系都在不断完善修订中。但就目前就实际情况而言,该专业是在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增加若干养生专业课程,本质上仍是以培养中医临床人才为目标,兼顾熟悉中医养生知识。很多从业人员提到,因为是新专业,培养模式不成熟、就业前景不明,因此本着为学生负责的初衷,目前各大高校仍然侧重临床技能的培养。培养方案中也多提出未来毕业生可在各级各类医院相关科室、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门诊部、诊所及中医养生等社会健康服务或管理机构从事相关工作。健康产业是一个围绕健康相关,涵盖第一、二、三产业各方面的综合产业,所需要的养生人才不仅需要在医院里能够胜任养生保健工作,他们也要走出医院,走向产业市场,否则中医养生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就不能满足健康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2 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中医养生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仍以“中医学临床专业课程+中医养生学特色课程”模式为主,以贵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专业最新培养方案(2020年版)中的课程设置为例,其核心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中医内科学、中医老年病学、针灸学、推拿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基础、诊断学、预防医学、内科学等中医学专业传统核心专业课程,以及中医养生学导论、中医药膳学、中医养生方法技术学、中医运动养生学、中医治未病学概论等中医养生学特色课程,此外贵州中医药大学还开设了中医养生文献学、中医养生各家学说、中医气功学、苗医基础等专业限选课[5]。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中医养生学专业面临尴尬的局面,因为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专业下的特色二级学科,既要学习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又要增加自身专业的核心课程,但这就意味着该专业学生要面临更多课程负担。由于中医养生学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特点,很多课程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较大困难,但又因为学时有限,往往出现课程学习不求甚解、走马观花的现象。此外,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如实践实训课程开课门类和学时数普遍偏低。
2.3 教学方式滞后
目前中医养生学专业核心课程大多仍以校内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滞后。健康产业要求的中医养生学人才不仅需要中医养生学专业理论知识,更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具备解决产业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有条件开设中医养生学专业的高校仍以中医药院校为主,这类院校过去主要面向医院等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培养医学人才,从教师专业配备到教材编写,从教学环境设定到教学方法的选用,都与健康产业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不相匹配。教学大多仍在校内进行,难以了解健康产业发展的真实现状。大多以传统中医学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难以从医院的医疗思维转为社会的健康思维;传统的医疗实验实训居多,而产业背景下的健康管理实训偏少。以上多方面因素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直接影响专业人才质量与健康产业发展的需求匹配。
2.4 专业师资配备不足
目前中医养生学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师资严重不足、师资专业构成不合理两大问题。中医养生虽然历史悠久,但作为专业学科发展仍然年轻,2008年前后广州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中医药高校才开始中医养生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而本科教育则是在2017年正式开始,因此中医养生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相比中医学而言开始较晚,因此相关领域的高级人才较少。目前各大高校的中医养生学师资队伍组成多是由中医学专业转型而来,尽管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下的二级学科,但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中医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在健康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医养生学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学思维和经济学思维,这是大多数中医学专业师资所缺乏的素质,因此跨学科交叉思维的教学工作开展困难,不利于复合型中医养生学人才的培养工作。即便如此,由于中医养生学是一个新兴学科,研究方向不清晰,前景不明,其他专业的老师不愿意投身其中,因此整体师资的数量不足,这是目前困扰很多高校发展中医养生学专业的重要问题。
3 健康产业背景下中医养生学专业培养的建议
3.1 把握社会人才需求动向,合理调整专业培养方向
健康产业是新兴产业,行业发展具有多变性。健康产业发展背景下的中医养生学专业培养应该不断进行社会需求的调研,通过行业访谈、大数据分析了解健康产业的真实人才需求,形成政府、行业、学校多方联动的人才需求的互动反馈机制,建立相关人才数据库,明确需求方向,这样在中医学人才培养中才能有的放矢。在确立专业培养方案时,也要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思路,要根据当下健康产业发展的规模、方向,根据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合理调整培养方向,形成地方专业特色。例如在健康旅游发展成熟的地区开设中医养生学专业旅游方向;在饮食养生文化浓郁的地区开设中医养生学专业药膳方向;在体育健康产业成熟的地区开设中医养生学专业运动养生方向。切忌面面俱到却又面面俱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养生学专业培养方案。
3.2 构建校企互动的培养体系,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目前中医养生学的专业培养仍没有脱离传统的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模式,重医学、轻养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导致学生运用养生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养生专业认同较低,这并不符合健康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适应健康产业发展,需整合学校与企业的多方优势,实现培养、就业、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让企业充分参与到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学校主要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践培训。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学习理论,培养问题导向,提升运用养生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难题。在校企互动过程中,学校培养能更好地帮助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企业培养能更好地修正学校理论课程的侧重内容,相互促进,协同育人。
3.3 注重交叉型师资队伍建设,夯实人才培养的支撑
未来健康产业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中医养生学专业师资仍以中医学专业背景人才为主,因此交差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中医养生专业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求有健康医学的知识背景,更要有放眼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视野,除了中医养生学专业师资主讲养生方法技术,还需要生命科学师资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临床医学专业师资传授临床医学知识,药学专业师资提供药品开发的支撑,营养学、食品工程学提供健康食品产业的知识教育,管理学专业师资提供健康产业管理方面的专业教育。只有多学科交叉的师资队伍加入到中医养生学专业建设的工作中,才能夯实养生人才培养的专业支撑。
3.4 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目前各高校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仍参考中医临床专业的机制,以学校理论考核评价为主,医院实习考核为辅,侧重学生理论方面的能力考评。健康产业则更注重实践能力的要求,应该建立学校理论考核和社会化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机制。除了学校的理论考察,更要注重实习单位的评价,尤其是实践能力,侧重由市场化的实践基地来进行培养和考核,摆脱目前单一的医院实习制度;或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定向培养,最后由企业来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培养结果,使学生的能力培养更适应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实现边学习边就业,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4 结语
中医养生学专业在国家健康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成熟,需要深度结合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将传统的中医药养生特色融入到现代化健康事业中,为我国健康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32):5-20.
[2] 张俊祥,李振兴,田玲,等.我国健康产业发展面临态势和需求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2):50-53.
[3] 薛琦,蔡少华.健康产业发展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分析[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9(2):94-97.
[4] 何惠惠,孟英婷,余亚莉,等.健康中国视角下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问题及对策[J].现代养生,2022,22(21):1892-1896.
[5] 曹峰,吴大梅,田梦源,等.大健康战略下中医养生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贵阳中医学院为例[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8,40(3):75-77.
[2023-06-12收稿]
